李葉曄
(四川理工學院音樂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20世紀西方音樂中的基督教情懷
李葉曄
(四川理工學院音樂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西方音樂作為世界音樂的重要組成,具有獨特的性能,始于中世紀,經過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時期等時期的不斷演變和完善,到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晚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盡管西方音樂的音樂情感越來越趨向于大眾化,但是其獨有的宗教情感特色一直以來在西方音樂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不難發現,宗教音樂在西方音樂中占據著較大的比重,這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作曲家都曾創作過宗教音樂。
20世紀;西方音樂;基督教情懷
到了二十世紀,隨著音樂創作手法更加多樣化、音樂思想的多元化、樂器的多樣化等方面的發展,使得二十世紀的音樂既有傳統的內核,又有現代音樂的氣息。二十世紀是一個動蕩的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人們渴望和平、自由的心聲更加響亮,在這種環境下信仰的力量成為人們索求生命意義和生存生活意義的關鍵。宗教的信仰賦予當時西方人民的精神給養,避免因為肉欲、財富等方面的誘惑而喪失精神追求。音樂作為精神寄托的重要形式,其表現的宗教信仰不可否認能夠給人無窮的精神力量。換句話來說,西方音樂的宗教情懷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緊密的關系。
在西方世界里,基督教一直以來是西方文明發展的重要導向,是引領西方走向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標志。這種引領的作用一直從中世紀到浪漫主義時期[1]。在那些時期,基督教是幫助人們擺脫彷徨、恐懼、迷離等精神面貌的有效手段,而通過音樂是構建人們與上帝之間溝通的重要途徑,也是人們追隨上帝的重要表現。基督教音樂是西方音樂的關鍵部位,始終貫穿西方音樂的歷史并在二十世紀得到了全新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們對自由資本主義產生巨大的懷疑,精神上比較混亂、恐慌,產生相應的信仰危機,人們對上帝產生懷疑,試圖通過自身的能力取代上帝。這種危機直接影響二十世紀的藝術領域,使得當時的音樂形式更加自由開放,追求音樂形式上的創新核試驗,忽視精神的歸屬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的出現人們開始對宗教音樂進行了全新的探索和研究,以全新的形式繼承和發揚西方音樂中的基督教因素,充分闡釋自身內心的宗教情感。
格里高利圣詠作為一種發展較早的西方音樂形式,是主宰中世紀教會音樂的關鍵,對于西方音樂的發展和進步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彌漫在西方世界中,格里高利圣詠有所落寞。但是并沒有消聲遺跡,1833年,圣皮埃爾的本尼迪克修道院的院士們竭盡所能地收集最早的圣詠手稿,隨后大量的研究人員投入其中,格里高利圣詠的復興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2]。1903年的《教皇赦令》和1962年《宗教儀式的法令》這兩份聲
明中都有內容明確表示了對格里高利圣詠重要性的肯定。這兩項重要的文件聲明不僅表明格里高利圣詠的素材來源,也指出格里高利圣詠在宗教禮儀上的首要地位。例如,布魯克納創作的《第七交響曲》,其中采用的主要創作基調便是圣詠旋律,其引用的篇章從第五小節到第十二小節,節奏快慢有秩,音響表達強弱分明,具有難以抑制的宗教感動,不僅富有浪漫氣息,更有深厚的宗教情感[3]。再如,法國的作曲家梅西安《二十首朝勤圣嬰耶穌》借助自己的音樂語言來充分來抒發自己的宗教情懷。可見,作曲家對于宗教的信仰通過對圣詠的突破與創新得以釋放,提高了人們的宗教熱情。
格里高利圣詠作為宗教音樂中獨特的形式,不僅含有獨特的旋律,其節奏也是別具一格。在布魯克納的音樂作品中,節奏單一,深沉厚重。而在梅西安的作品中,節奏自由靈活,直白有趣。
在西方音樂發展的過程中,以《圣經》中豐富的故事作為重要的音樂創作作品數不勝數,其傳達的主要情感便是一種對上帝的純真的崇拜、贊頌。例如二十世紀的作曲家勛伯格的作品多來源于《圣經,舊約》,舊約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了耶穌誕生之前耶和華上帝創世、摩西帶領以色人出埃及等一系列事情。而勛伯格的歌劇《摩西與亞倫》、清唱劇《雅各的天梯》都是取材于此并充分表現了對至高無上上帝的信靠以及對美好天國的向往。另外他最后的作品《現代詩篇》也是與《舊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梅西安的管弦樂曲《基督的升天》、管風琴曲《主的誕生》、鋼琴曲《二十首凝視圣嬰》等等都包含了對耶穌基督犧牲自己拯救人類大愛精神的贊美。可見,基督教情懷在西方音樂創作中占據著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除了在運用基督教情感創作音樂的之外,借助宗教的音樂體裁進行全新創作,也是二十世紀西方音樂創作的重要形式,其中廣泛涉及到宗教的彌撒曲、受難曲、安魂曲、清唱劇等,諸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混聲合唱與管弦樂五重奏《彌撒曲》、布里頓的《戰爭安魂曲》、彭德雷斯基的《路加受難曲》等都是運用宗教的古老的音樂體裁而創作出來的,具有鮮明的宗教特點,標出作曲家對于宗教的依戀,對人性的思考。
由于西方世界深受宗教思想的影響,作曲家在表達自身情感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借助音樂來闡述人、自然、上帝之間的哲學關系,從而將宗教的情感引入其中。如布里頓的《戰爭安魂曲》、勛伯格的《一個華沙幸存者》等作品,不僅表達了作曲家向往和平以及對人類生命與死亡的思索,也充分表達出了深刻的宗教情懷。
在二十世紀西方音樂中,宗教情懷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不僅體現在音樂形式上,更體現在音樂旋律、節奏上,從而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神圣感。由于宗教情懷的存在,使得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的主題非常鮮明,也充分表達了人們的當時的愿景。■
[1] 梁卉妍.二十世紀西方音樂中的基督教情懷[D].山東藝術學院,2015.
[2] 宋璐璐.20世紀以前西方音樂家的宗教情懷——兼論西方音樂作品中的宗教品質[J].藝術教育,2014,05:112-113.
[3] 班麗霞.音樂與信仰的完美融合——20世紀的西方宗教音樂[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