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艷瓊
(四川省納溪中學校,四川 納溪 646300)
納溪民歌進課堂*
龔艷瓊
(四川省納溪中學校,四川 納溪 646300)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四川納溪便被譽為了“民歌之鄉”。為了把家鄉民歌引進課堂,納溪中學通過遴選民歌教材,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民歌課堂音樂教學探索,采用民歌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等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民歌、演唱民歌的興趣,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地方傳統文化的自覺性,起到了傳唱納溪民歌、弘揚民族文化的作用。
納溪民歌;教學探索;傳承發展;現實意義
四川納溪民歌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民俗價值,是納溪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精神財富。隨著人們生存環境的變化、生活勞動方式的變遷,納溪民歌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勞動生活。為保護、傳承納溪民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納溪中學音樂教師深感責任重大。于2006年開啟了納溪民歌進中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嘗試。
四川納溪,巖高林多,交通不便,民歌就成為當時納溪人勞動統一節奏,激發干勁,緩解疲勞,排解孤獨、消愁解悶、傳遞情感的一種交流方式,鳥兒、樹木、山川、河流都是人們即興創作的元素,納溪民歌在山水田園中孕育,凝聚著這一帶勞動人民的智慧。納溪民歌極具地域特征,同一類勞作歌的唱腔和唱法也各不相同,具有腔調多變、旋律獨特、內容豐富等特點。[1]納溪民歌的唱腔十分豐富,有高腔山歌(俗稱“喊歌”)、平腔山歌(俗稱“說歌”)、矮腔山歌(俗稱“哼歌”)三大類。納溪民歌以單樂段為主,多段體為輔。由五聲調式構成,以商、角、羽調式為輔,徵調式為主。納溪民歌歌詞幽默風趣、形象生動,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帶有生活化、平民化鄉土味等特點。[2]納溪民歌歌詞意思簡短,每句的句式很規整,語言也特別含蓄,多采用比、興借代等手法。拍子多為4/4、2/4拍,偶兒有3/4拍出現。節奏往往快后突慢,民歌中五連音出現也較多,樂段中也經常加跺腳。完全符合納溪人一連串說話后又緩緩到來的特點,具有典型的納溪民歌的特點。
為了傳承地域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我們探索了納溪民歌教學方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音樂文化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豐厚的精神財富。在國家統編教材中,專家們對各個年級的音樂教材每一冊中都編排了統一的民歌作品,目的是把勞動人民表達的心聲代代相傳,提高中學生民族音樂文化素質。但是,對于當地的民歌并沒有一首在教材中,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深知地方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領域傳承的重要性,于是,我們將納溪的經典民歌引進課堂,并通過民歌教學潛移默化培養學生了解家鄉文化,熱愛家鄉音樂,再讓他們將來把家鄉音樂唱出國門,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由于納溪民歌屬當地民歌范疇,還未能出現在中學音樂教材中,因此首先應是遴選出適合中學生學習、演唱又具代表性的納溪民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音樂教師首先是拜訪納溪文化館的老同志,從他們編撰的《納溪民歌精選》中獲得了大量的民歌素材。接著是,多方尋訪民間歌手,收集整理他們口頭傳唱多年還沒有整理記譜的民歌。最后,充分發揮我校音樂備課組同仁們的集體智慧,集思廣義、反復商討,遴選出《爬海歌》、《攆野貓》、《冬瓜煮嘎嘎》、《山溝飛過金絲線》、《情哥常到我家耍》等民歌。同時,制定出納溪民歌進課堂的教學計劃,把納溪民歌進課堂的舉措落到了實處,真真切切、扎扎實實地為保護、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做點實事。通過以上幾項工作的開展,一本納溪民歌教材初步形成。
納溪民歌進課堂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平臺,完成民歌欣賞、學唱、審美、創編、表現等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對民歌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民族民間文化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課題組主要采用了聽賞法、練習法、示范法等教學方法。
聽賞法:“聽”就是要用心地去感受,“賞”及鑒賞,在聽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聽歌曲的旋律、節奏、吐字等特征,了解歌曲演唱風格和內在的涵義。例如:在教學納溪民歌《冬瓜煮嘎嘎》時,先讓學生聽旋律,通過旋律了解這首民歌的調式;接著通過聽節奏,掌握納溪民歌出現的節奏特點,納溪民歌節奏快時像說唱一樣,幽默風趣;節奏慢時則很抒情,盡情抒發了勞動人民心情的舒暢;再學習納溪方言,注意納溪方言的咬字吐字以及押韻,體會納溪民歌的藝術特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練習法:主要以學唱歌詞、用納溪方言練唱民歌,促進學生對歌曲含義的理解和演唱韻味的把握。如《情哥常到我家耍》中:“背時二娃子你硬是說得盡,知心的話兒不準我來聽,啷個搞起的嘛,我不跟你說嘛你還是沒得法”;又如《穿針引線繡荷包》中:“十八郎哥,把你雪花銀子稱個三兩三錢三分,拿在揚州買把青云紅云青絲綠線杖竹哩傘兒嘍唉”;再如《冬瓜煮嘎嘎》中:“冬瓜豬肉嘛油露兒油露兒,海椒笨起是辣分兒辣分兒,花椒放起是麻露兒麻露兒,筷子捻起是閃墩兒閃墩兒”。納溪民歌歌詞生動傳神、風趣幽默,專業的創作者無論如何也不會寫出這種活生生的語言來。這些歌詞配合襯詞,生動而風趣地抒發了生活的情感。在練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平穩的氣息,咬字吐字的靈活以及圓滑的韻腔技巧,結合納溪方言反復練習,才能唱好納溪民歌,領略納溪民歌的魅力。
示范法:示范是給學生一個對民歌演唱的完整感受。示范法的基礎是三種方式的運用:一是教師范唱。教師可以是清唱,可以是配器演唱,也可以是邊彈邊唱,還可以是表演唱。教師在范唱中應注意流暢和生動,一舉一動上給學生有良好的、完整地演繹效果。二是播放本地民歌手參加藝術節的演唱錄像,讓學生仔細聆聽民歌特征,感受民歌手的上臺表演風格,培養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三是邀請納溪本地優秀民歌手走進課堂,現場為學生演唱納溪民歌,讓學生模仿他們的唱腔、咬字吐字特點和韻腔的技術,感知納溪民歌的風格特征和情感基調。
隨著納溪民歌進課堂活動的展開,利用組建民歌合唱社團的平臺,拓展學生的民歌視野,培養學生的演唱水平、表演能力及與他人配合的能力,夯實了民歌教學的基礎,形成了民歌教學的良性循環。學生參與各級各類的演出、競賽活動,并在各類演出、競賽中取得了好成績,為學校獲得了良好的聲譽。例如:根據納溪民歌排練的節目《永寧號子》曾在四川省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出,獲得廣大觀眾的一直好評;學生參加瀘州市首屆藝術人才大賽獲得聲樂、舞蹈一、二等獎;用納溪民歌編排的合唱參加瀘州市藝術節比賽獲一等獎;學校獲中學素質教育綜合評估一等獎、教育工作綜合評估一等獎。
納溪民歌是納溪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結晶,祖祖輩輩傳唱至今,歷史悠久,是納溪人民精神文化的體現,是記錄社會發展的載體,是歷史發展的見證。[3]民歌的最佳保護形式就是自然傳承。就納溪民歌而言,現今能演唱納溪民歌的不足30人。[4]納溪民歌的傳承頻臨危機。因此,納溪民歌進課堂,是有力傳承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是弘揚地方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需要。通過納溪民歌教學,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打造了校園民歌文化品牌,這是學校有特色地扎根辦學的重要舉措。
對于納溪民歌進課堂的實踐,考驗著我們教師對民歌的傳承之心。在實踐中,我們需要在民歌資源開發、教學方法上得到專家的引導和幫助,還需要教師自身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探索和創新,力爭做到讓學生有興趣,有歌唱熱情,有民族自豪感地學唱民歌,并主動傳唱民歌。只有這樣,民歌這一門古老的歌唱藝術,才能生生不息,在人類藝術文明的長河里永遠熠熠生輝。■
[1] 許達之.論納溪民歌的藝術特色[J].音樂探索,2011,04:105.
[2] 王曉.淺析納溪民歌《爬海歌》的唱腔特點[J].黃河之聲,2015,06:102.
[3] 鄒昌峻,張秀艷.淺談納溪民歌及其滾板山歌的藝術風格和演唱[J].考試周刊,2008,25:202-203.
[4] 許達之.論地方特色民歌發展傳承的困境及對策——以四川納溪民歌為例[J].四川戲劇,2011,03:106.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音樂研究中心研究項目《西南民歌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NYY201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