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華
【摘 要】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和實施,“輕負高質”的教學理念,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低學段學生閱讀教學實踐中,我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并進行有效的讀寫結合,全力打造優質高效的課堂。本文從三方面闡述了如何提高低學段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激趣誦讀;學法指導;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和實施,“輕負高質”的教學理念,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低學段學生閱讀教學實踐中,我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并進行有效的讀寫結合,不斷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的課堂。結合工作實踐,以下分三方面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激趣誦讀,重視語言積累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閱讀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是基礎教育的靈魂,是提高小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打開小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哀樂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自由地進行閱讀。多年來,我都任教低年級語文,我喜歡給同學們講故事,如《王二小》、《哪吒鬧海》、《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臺下的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眼睛里一團團小火花明顯在跳動。從他們一個個飽含崇拜之情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對各種故事書的渴望,由此引出對課外閱讀產生的濃厚興趣。小學生的天性愛模仿,我還給他們朗讀《畫家鄉》、《三個兒子》。他們聽懂了,也愛上了,跟著老師積極地投入到有感情朗讀之中去。
如教學《美麗的小路》,出示好詞“洗洗澡、澆澆水、散散步、說說話”讓學生開火車讀、小組讀。出示句子,通過一次次語調語速的朗讀變化,讀好帶句號、問號、感嘆號的句子,培養朗讀能力。再出示課文讓學生朗讀,以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形式,在朗讀中讓學生感悟愛護環境的愿望和行動的決心。最后讓學生選擇文中最生動、最感人的語句進行自由品讀,然后交流共同欣賞,激發孩子閱讀興趣,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得快樂的同時,也積累了好詞好句,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力。
二、快樂閱讀,注重學法指導
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獨立、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和體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學語文課本中每一篇優秀的文章,都有許多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學習。我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注重學法指導。按照不同的文章體裁,不同的表達方法和構思特點,進行歸類指導。
我在課堂上毫不吝嗇地給予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同樣是讀課文,每次形式都不一樣,讓學生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情”。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我先讓學生讀課題,然后引導學生提問:“你想知道什么?”學生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舉手提出以下問題:“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它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小蝌蚪的媽媽是誰?長得怎么樣”等等,學生想出的這些問題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閱讀課文,找出答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閱讀時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獨自閱讀質量不高。我在課堂教學中給予恰當的閱讀方法指導,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給學生充分地接觸課文、誦讀課文的時間。我相機指導學生,如遇到故事性很強的作品,首先要了解文章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遇到語言優美的,可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段話背誦下來;還可以在讀書檔案上寫上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啟發?
在教學《丑小鴨》一課時,我讓學生朗讀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部分,找出最能反映丑小鴨激動、高興、興奮的句子,把它讀好。“這難道是自己的影子嗎?”“原來我不是丑小鴨。是一只漂亮的天鵝呀!”再引導學生詳細說說當丑小鴨發現自己變成白天鵝時,心情會怎樣?(生答1:非常高興,會叫起來。生2:他會非常驚訝,簡直不相信是真的。生3:它高興得想哭,要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媽媽。)相機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讀好這兩個句子,最后引導學生:你對故事中的角色想說些什么?這樣指導學生快樂閱讀,讓學生看起書來有條理,有目的性,既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又培養了語言組織能力、復述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三、讀寫結合,培養創新思維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要促成學生由語言的內化走向運用,讀寫訓練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在小學語文低學段閱讀教學中,我深入鉆研,從中尋找出能為深化文本理解“架橋鋪路”的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表達、想象,把內容有序說清楚,把句子寫通順,達到讀寫結合的目的。
(一)仿寫句式,架設積累與運用的橋梁。
每一篇文章,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空白”,給讀者留下了聯想和再創造的空間,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的一些空白點,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詮釋空白,架設積累與運用的橋梁,讓作文更形象生動。
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第一課《找春天》中,文章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生動。我相機引導學生:那么春天里還有哪些事物發生了變化?你能用這樣的句式說一說,寫一寫嗎?在課文句式的啟發下,春天在孩子們的筆下變得生機勃勃。
生1:大樹撐開綠色的葉子,那是春天的小傘吧?
生2:長長的柳枝在風中舞動,那是春姑娘的頭發吧?
生3:桃花輕輕打開花瓣,那是春姑娘的笑臉吧?
生4:小燕子在天空中嘰嘰喳喳,那是春天的歌聲吧?……
(二)練習續寫,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發揮想象,學習續寫故事,實現對文本的充實,讓文本更飽滿。
(1)續編童話。如:《坐井觀天》一課,我設計練筆:“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看到了什么,會說些什么?”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孩子們馳騁著自己的想象,續編了一個個內容不同的精彩小故事。如周倩彤寫的: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它看到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際。大地上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輛輛汽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一條條小河,一個個池塘,像鏡子一樣明亮,里面還有很多小魚在快活地游來游去。大地上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美極了!青蛙不由得呱呱呱地叫了起來:“多么明亮、多么美、多么大的世界呀!小鳥說得對,我以后再也不做井底之蛙了。”
(2)改編古詩。如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想象詩中“籬落疏疏、樹頭花落”的景色,趁著春色,我帶他們來到學校門前的菜地,看樹頭花落,看籬笆疏疏,看黃蝶、白蝶飛入菜花,讓他們發揮想象擴展“兒童急走追蝴蝶”的情節,從而把古詩編成一個富有童趣的故事,這樣學生既理解了古詩,又訓練了說話寫話的能力。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偷。”我以課文為起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使之愛上閱讀,自覺閱讀。讓學生從中積累語言,厚積簿發,讀寫結合,寫起話來下筆如有神,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從而優化閱讀教學,提高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全力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崧舟.《教學思想和經典課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留素華.《隨文練筆——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教育科研論壇,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