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萍
【摘 要】幼兒教師的職業是一種崇高的特殊的職業,而幼兒期是一個人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幼兒教師對幼兒的影響非常之大。但是近年來,幼兒教師由于心理問題而產生極端行為事件呈上升趨勢。這些事件的背后不僅是師德問題,大部分存在深層次的心理原因。本文將從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心理調適等方面入手,希望能夠讓幼兒教師更好地認識和調節自己,成為幸福的幼兒教育者。
【關鍵詞】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心理調適
近年來,在幼兒教育領域,發生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有些孩子僅僅因為一點輕微的過失,就遭受殘暴的懲罰:吃蒼蠅、吃大便、打耳光、丟垃圾桶、打針……這些問題產生原因可能錯綜復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些施暴的幼兒教師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幼兒教師的這一職業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幼兒教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生活中的壓力和工作中的競爭,會讓他們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教師的言行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成長起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要讓幼兒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幼兒教師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幼兒教師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意義
幼兒教師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靈感的媒介。要培養健康心理的幼兒,首先要有健康心理的幼兒教師。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否,不僅對其自身及社會有影響,也會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成長、發展、身心健康。
(一)對個人人生的影響
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相互影響的,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幼兒教師,生活有規律,能夠積極鍛煉身體并正視自身身體的一些已有問題,積極解決,有助于維護自身身體健康,進而影響到家庭和事業的發展。
(二)對幼兒的影響
1.幼兒教師不健康的心理可能直接導致幼兒的心理障礙,尤其是喜怒無常的情緒狀態和暴躁怪戾的性格,會成為造成幼兒心理障礙的直接原因。調查表明,幼兒不良情緒的80%來自身邊的長者,當然也包括教師。
2.幼兒教師不健康的心態會影響正常的師幼關系。只有幼兒教師具備積極的心態,幼兒才能體驗到信任關愛,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很難想象一個性格多疑怪癖,情緒喜怒無常、對幼兒賞罰無度、冷漠無情的幼兒教師,能夠與幼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3.幼兒教師不健康的心態會影響幼兒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幼兒教師對幼兒投入的積極情感,可以促使幼兒保持積極的學習和生活態度,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三)對社會的影響
部分心理不健康的幼兒教師所制造的“虐童事件”,讓公眾對我們的學前教育和幼兒教師整體失去信任,同時,受心理不健康的幼兒教師所影響的幼兒有可能存在心理障礙,也會給將來的社會帶來不安的隱患。
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常見問題
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關系的維持,即不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獲得和確保,還要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服務的能力。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凡是對他人高度負責的角色,都要經受相當多的內心沖突與不安。幼兒教師工作除了腦力勞動強度較高外,還要對幼兒、對家長、對社會高度負責。幼兒教師每天都要接觸帶有情緒色彩的活動,體驗情緒上的緊張和痛苦,因此,幼兒教師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比其他人群大。
根據衛生部統計,目前我國有心理疾病患者1600萬人,保守估計,教師有3成以上需要心理保健。有關機構曾經對北京市的2000多名中小學教師(包括幼兒園)進行了定向精神健康檢查,結果發現,其中近一半的人存在抑郁、焦慮、恐懼等精神不健康傾向。湖北、河南兩省調查發現,有20.8%的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欠佳。主要問題是:強迫癥狀、偏執心理、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恐懼、職業倦怠。
三、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因素
1.教育改革。如今,社會變化迅速,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高度關注,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學前教育必須進行各種各樣的改革,這對于幼兒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2.社會過高的期望。一直以來,幼兒教師的待遇都是比較低的,但社會各界對教師的角色期望過高: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
3.教育部門對教師要求的提高:任職資格、心理素質……
4.家長方面。不關心孩子,不配合老師,過度干涉、批評等。
5.社會支持系統不良。
(二)幼兒園因素
1.幼兒園條件差,班級人數多,工作量大。
2.幼兒園管理制度:末位淘汰、評聘分開、分流下崗、按績取酬等,使幼兒教師的職業穩定感降低。
3.幼兒園內的人際關系:師幼關系失常(“小皇帝”、“掌上明珠”、“心肝寶貝” ……);幼兒教師與幼兒園領導、同事之間關系不容易理順。
(三)個人因素
1.過高的自我期望,追求“完美”。
2.幼兒教師能力素質的束縛。由于我國大部分幼兒教師都是初中畢業的學生讀幼兒師范學校畢業的中專生,知識儲備有限,能力素質不足。
3.幼兒教師的人格特征和感受力(高、底、適應)。
4.工作與家庭平衡問題。來自個人家庭方面的住房、工資收入、子女教育等問題。
5.人際交往障礙交際面狹窄,缺乏社會支持,過于自負或自卑,交往技能缺乏,對交際重要性認識不足。
6.幼兒教師的一些職業病。如各種神經癥、視力減退、腸胃系統疾病、頸椎疾病、肩周與手腕疲勞綜合癥等。
四、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調適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是社會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是幼兒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為此,幼兒老師要學會自我調節,做一個健康而陽光的幼兒教師。掌握心理保健的知識和方法,學會自我調節,自我緩釋,自我放松,自我成長,對提高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一)重構認知
1.換個角度看問題:樂觀看壓力;2.想象力決定幸福感:自得其樂,自我放松;3.接受現實,隨遇而安;4.審時度勢,學會放棄;5.調整目標,避免期待性焦慮。
(二)學會控制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了一個幸福的公式:
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后天的環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
1.認識情緒,保持樂觀的態度;2.管理情緒,學會轉移注意,悅納自我;3.宣泄負面情緒,增強自信心。
(三)提高自身修養,完善自身人格
1.寬容、豁達,與人為善,提高社交能力;2.陶冶情操、品位高雅;3.提高專業技術水平;4.有責任感、自信心、意志堅韌。
(四)主動建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1.每周定期與朋友見面,遇到困難向朋友傾訴;2.參加團隊;3.與同事保持良好的工作關系。
(五)合理宣泄,緩解壓力
采取合理宣泄的方式是一種自我保健的有效措施。1.傾訴(找個聽眾,心理熱線,信手涂鴉,寫日記);2.自我宣泄(退化行為:大哭,大喊,摔打廢棄物);3.音樂調節;4.運動調節(消耗體能,轉移注意,釋放消極情緒)。
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其自己進行調適。優秀的幼兒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同時也懂得自我心理保健。幼兒教師的形象就會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兒童。讓我們努力做一個樂觀向上,富有愛心,能夠感受幸福的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劉曉明,孫文影.教師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盧長娥,王勇.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應付方式、社會支持的關系[J].學前教育研究,2008(2)
[3]王景芝,趙銘錫.中小學教師及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3)
[4]張燕,劉云艷.幼兒教師情緒調節方式及其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