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志祥
讓生態水城更加絢麗多彩
文_張志祥
結合水城實際,進一步深化拓展和豐富“中國涼都·生態水城”建設的內涵,著力寫好“五篇文章”,奮力推動生態水城多彩畫卷與百姓富生態美多彩貴州新未來的有效銜接。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貴州要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描繪了“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多彩貴州新未來”美好藍圖,唱響了貴州綠色發展的主旋律。水城縣在2014年12月召開的縣六屆四次黨代會上,就提出了“中國涼都·生態水城”建設的戰略思路,在2016年10月召開的縣第七次黨代會上,提出了“聚焦幸福水城,聚力脫貧攻堅,全力繪就‘中國涼都·生態水城’的多彩畫卷”的戰略目標,明確了“建設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先行示范縣”的戰略定位,這正好契合了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多彩貴州新未來”的主題,更加堅定了我們堅定不移地深入推進“中國涼都·生態水城”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結合水城實際,進一步深化拓展和豐富“中國涼都·生態水城”建設的內涵,我們將堅定不移緊扣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著力寫好“五篇文章”,奮力推動生態水城多彩畫卷與百姓富生態美多彩貴州新未來的有效銜接。
堅定不移地寫好“生態美”這篇文章。建設一個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水城縣人民群眾長期的期盼。讓人民群眾在優美的環境中生活,是水城縣各級黨委政府長期追求的目標。建設“中國涼都·生態水城”的初衷,是要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建成一個美麗、幸福、文明、法治、和諧的新水城。堅持按照既定的路徑和目標,緊扣省委的決策部署,結合水城實際,深入實施藍天、青山、凈土、碧水“四大工程”,全面落實國務院出臺的“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有關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堅定不移落實“綠色貴州三年行動計劃”,堅持把綠色發展貫穿于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以龍場紅色教育基地為載體,著力傳承紅色;以綠色清潔礦區建設為重點,著力喚醒黑色;以玉舍雪山冰雪資源為依托,著力做熱白色;以全縣“八大特色產業”和“九大產業帶”為帶動,著力做美綠色;以提高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為主線,著力點亮金色;以四大民族文化園為核心,著力做特彩色,引領“中國涼都·生態水城”實現綠色崛起,讓“中國涼都·生態水城”多彩畫卷更加絢麗多彩。
堅定不移地寫好“產業興”這篇文章。產業興是“百姓富”的關鍵,是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主抓手。水城縣地處涼都腹地,在全縣3606平方公里大地上,有獨特的立體型氣候,空氣清新,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環境優美,發展大健康農業的水熱條件和基礎條件較好。我們將堅持把特色產業發展作為推動水城縣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堅持以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為主要方向,按照“產業結構上是精致農業、產品生產上是精品農業、技術路線上是精準農業、設施裝備上是精良農業、生態環境上是精美農業、經營主體上是精英農業”的要求,加快推進具有水城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大力發展觀光農業,采取集中連片、種“試驗田”、辦示范點、建景觀小品等方式,加大對“九大產業帶”和百里獼猴桃產業長廊、百里核桃產業長廊的打造力度,把水城縣獼猴桃產業示范園區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國家級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將楊梅林場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生態產業園區。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加大對“水城春”富硒茶、“彌你紅”紅心獼猴桃、水城“桃花雞”等品牌打造力度,推進全縣農業產業向品牌化、精品化發展。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積極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創新實施“農業+智慧云”,建立全方位、全過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大力發展“創意農莊”、QQ農場、微田園等創意農業。

張志祥(右一)在水城野鐘鄉了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何思鳴 / 攝)
堅定不移地寫好“經濟活”這篇文章。經濟活是實現“百姓富”的基礎,我們要建成一個不含水分的、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寫好“經濟活”這篇文章,關鍵是要優化發展環境,核心是抓改革,在全縣來一場改革創新“大比武”,通過改革釋放紅利、激發活力、加快轉型、推動跨越,全面構建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態”。緊扣市委打造全國“三變”改革試驗區的戰略部署,按照從點到面、從面到點的思路,積極推動“三變”改革在水城實現理論創新、機制創新、實踐創新。緊扣市委全面建設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先行市的戰略部署,深入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融合發展改革,全力打造“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先行示范縣”。緊扣市委“三地同城”發展的戰略部署,深入推進雙水紅橋董地一體化發展改革,全面構建“1+1+1>3”的聚集發展機制,全力打造省級和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緊扣市委打造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的戰略部署,深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改革,依托發耳電廠,大力發展煤矸石、粉煤灰等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延長煤產業鏈;依托水城經濟開發區,按照煤電園、煤電材、煤電鋁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大力發展玄武巖、硫酸猛、鋁及鋁加工等新材料產業。
堅定不移地寫好“百姓富”這篇文章。讓老百姓過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建設“中國涼都·生態水城”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要實現“百姓富”這個目標,必須緊扣“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千方百計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加大農村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多渠道、多途徑解決貧困問題和增收致富問題,全面構建幸福和諧的“社會生態”。堅持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精準施策與綜合施策相結合,堅持用脫貧攻堅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著力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資金,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積極探索創新產業扶貧、金融扶貧、醫療扶貧、教育扶貧、社保扶貧“五網兜底”模式,著力打好基礎設施扶貧、黨建扶貧、旅游扶貧、科技扶貧、社會扶貧“五套組合拳”,注重激發群眾勤勞致富、自力更生的內生動力,奮力推動脫貧攻堅與同步小康“兩個輪子”一起轉,確保2019年實現穩定脫貧、2020年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提高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堅定不移地寫好“組織強”這篇文章。“組織強”是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根基,是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主心骨”和“定盤心”。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村干部職業化改革試點,說明我們村干部職業化管理工作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和認可。我們將趁勢而上,按照“崗位公職化、管理制度化、責任明晰化、報酬工薪化、辦公現代化、服務便民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村干部職業化管理相關配套制度,努力打造成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村干部隊伍,加大各鄉鎮“七站八所”的權力下放力度,推動村級組織實現“擴權強村”,更好地服務群眾,引領群眾實現發展致富。加大村級組織建設的保障力度,在全縣201個村全面實施以一村一文書、一村一警務、一村一村醫、一村一紀檢為重點的“四個一工程”,采取公開招考等方式,注重培養一批農村知識青年進入村“兩委”班子,培養選拔一批有文化、有闖勁、激情干事的支書主任進入鄉鎮班子,不斷提升村干部職業化管理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激發基層組織活力,鞏固基層政權。
(作者系六盤水市委常委、水城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 / 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