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拐點”是否已經到來?

馬光遠
經濟學家,現任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評論員,學術旨趣主要在宏觀經濟、產業政策、房地產和民間投資等領域。
對經濟數據以及“拐點”是否到來的判斷上,多一點長期和耐心,少一點浮躁,耐心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不是隨著數據翩翩起舞。
6.9%,這是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成績單。
今年上半年,隨著大部分數據超預期反彈,一些人甚至斷定中國經濟過去多年持續下滑的轉折點已經到來,中國經濟已經完成了階段性底部,開始進入反彈的新周期。
對于中國經濟,我認為過于悲觀和過于樂觀的觀點都是錯誤的。過于悲觀者看不到中國經濟的大勢和潛力,而過于樂觀者看不到中國經濟動能轉換的長期性和時下中國經濟面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
過去多年,經濟學界一些人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站在過去的思維和周期研判中國經濟,他們看不到中國經濟已經悄然進入到新的周期,無論是經濟增長的動能、產業的業態,以及經濟結構的內涵和外延都已經發生了變化,總是以過去的標準來解讀中國經濟。
比如,用過去超高速增長周期兩位數的增速來評判當下的經濟增長,由此得出中國經濟當下的增速太慢的觀點;再比如,他們用過去的一些已經脫離中國經濟現實的指標來研判趨勢,比如仍然用“三駕馬車”,房地產、投資等指標評判當下。由此得出的結論和中國經濟的現實南轅北轍,在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情況下,他們仍然用過去的方法來進行預判,難免和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不符。
就目前的經濟增速而言,6.9%的增速絕非是低增長,而是一個很高的增長。過去多年我一直講,6.9%也好,6.7%也好,放在中國經濟新的周期下,這都是非常高的數字,而絕不是很差的數字。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的周期的情況下,經濟增速相對于過去的下滑,絕不意味著是一個“消極”的周期。經濟新常態下,盡管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從中國經濟過去三年,以及今年上半年的表現看,這種判斷和認識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判斷中國經濟是否已經完成了下滑的周期,進入一個新的上升周期的關鍵不是短期的數據,而是中國經濟的內核和“基因”的改變,是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化。一些人老幻想中國經濟回到過去的高增長,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經濟需要的不是努力回到過去的高增長,而是通過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回到一個“高質量”的增長。我之所以一直反駁部分經濟學家一看到數字反彈就動輒判斷“拐點”到來的觀點,根本原因在于這種觀點無論對決策層還是企業家而言,都具有極大的誤導作用。對中國經濟應該有信心,但如果將大量的心思放在短期數據上來找“亮點”,并由此來判斷中國經濟是否觸底或迎來“拐點”,這其實都是對中國經濟最沒信心的表現,是對供給側這個大主題的干擾和沖擊,嚴重影響外界對圍繞供給側改革而形成的政策組合的長期預期。
判斷中國經濟是否進入新的周期,是否到了真正的“拐點”,判斷的標準和依據絕不是短期的數據,而是應該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高度,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和標準來進行判斷。
應該清醒看到,上半年,整體數據不錯,除了進出口的強勢,房地產、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這些“老”的動力已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隨著調控的深入,房地產和投資在下半年下滑的概率很大。
我們應該肯定中國經濟在上半年取得的成績,但更應該清醒看到各種困難和風險。在對經濟數據以及“拐點”是否到來的判斷上,多一點長期和耐心,少一點浮躁,耐心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不是隨著數據翩翩起舞。
(責任編輯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