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縣畜牧局,河南西平46633990000)
西平縣生態畜牧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郜超,宋俊遼,于菊霞
(西平縣畜牧局,河南西平46633990000)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堅持新發展理念,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力爭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邁出更大步伐”的指導思想。鼓勵“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加快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推動規模化大型沼氣健康發展。以縣為單位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探索建立可持續運營管理機制”。
當前畜牧業發展到了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如何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值得大家深思。對于當前畜牧業來講,“推動種養加一體發展”,是新時期我國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戰略部署。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貫徹科學發展新理念背景下,深入理解種養加一體化的科學內涵,查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短板,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動種養加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在畜牧業轉型升級的今天,種養結合一體化發展是生態循環農業的一種有效模式,該模式的可持續性依賴于作物與牲畜之間的互補性及其對土地等資源的良性保護,科學發展畜牧業生產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起著關鍵作用。
近年來,西平縣緊緊圍繞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財政和農民增收為目標,把畜牧業作為民生工程的第一大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畜牧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為重點,加快項目建設,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和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保持了畜牧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實現了數量、質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長。2016年全縣生豬存欄102萬頭,出欄130萬頭,肉類總產量達14萬噸,禽蛋產量達8.1萬噸,實現畜牧業產值39億元。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0%以上。西平縣連續十年被定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是全省畜牧強縣和畜牧業發展重點縣,是全省生豬和肉牛產業集群縣,畜牧業綜合指標一直位居全省先進行列。
1.1 強化領導,夯實責任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加強對各個環節污染防治工作的管理,下發了《關于印發〈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的通知》(西辦[2016]38號)和《關于印發2016年西平縣碧水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西政辦[2016]13號),轉發了《駐馬店市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西辦[2016]39號),對各部門承擔的任務進行細化分解,明確職責,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研究出臺了《西平縣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劃分調整方案》,科學規劃養殖場區建設。業務部門落實責任,加強對畜禽養殖場(戶)的監管,縣畜牧局成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實行責任分包機制,任務落實到人。同時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和西平縣實際,制定了《西平縣畜禽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做到科學選址、科學規劃、科學管理、科學生產,逐漸實現畜禽糞污達標排放。
1.2 強化措施,整體推進
1.2.1 加大宣傳,提高認識
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加大對規模養殖場(戶)污染防治方面的宣傳培訓,重點宣傳《環境保護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提高廣大養殖場(戶)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自覺規范養殖行為,改善養殖條件,增加防污設施,減少環境污染。
1.2.2 科學規劃,嚴格把關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激勵引導”的原則,由畜牧部門進行技術指導,國土部門審核土地征用條件,環保部門進行環境評價。對新建畜禽養殖場要求必須符合鄉鎮規劃,不在禁養區內,并對場址進行環境評價,符合動物防疫條件,達到畜禽養殖條件要求;對于現有的規模養殖場,責令其進行整改,嚴格按照標準化養殖場建設要求,完善糞污處理設施,推廣干清糞工藝,新建與養殖規模相匹配的沉淀池,杜絕污水直排;禁養區內的規模養殖場按照《西平縣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劃分調整》方案要求,限期進行關閉、搬遷或拆除。
1.2.3 生態養殖,健康發展
一方面,引導發展健康生態養殖。積極探索推進畜禽糞污處理、有機肥生產和生態農牧循環模式,不斷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減排水平。指導豐源集團、奧峰農牧、鑫泰康牧業等50多個養殖企業利用地膜防滲技術建立大中型沼氣池,實施沼氣發電項目;指導森亞牧業、海藍牧業建立有機肥場,將畜禽糞污轉化成有機肥料。同時,引導企業流轉周邊土地,實現“豬—沼—菜”、“豬—沼—果”生產模式。目前,豐源集團新建10 000 m3的沼氣池4個,發電機組2套,流轉土地333.33余公頃,建有機蔬菜大棚30多個。鑫泰康牧業流轉土地200余公頃,種植果樹53.33公頃。全縣養殖企業流轉土地達1 333.34公頃,逐步走向種養結合的道路,實現生態、健康養殖。
1.2.4 創新機制,嚴防污染
為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積極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通過招商引資,投資2 000多萬元建成了占地4.67公頃、日處理病死畜禽20 t的西平縣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利用生豬調出大縣資金為該中心配備病死畜禽冷藏專用運輸車7輛,為大中型規模養殖場建設冷庫25座,為中小型規模養殖場(戶)配備冰柜355臺,全縣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基本做到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有效阻止了動物疫病的傳播和蔓延,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1.2.5 部門配合,齊抓共管
針對規模養殖場污染等群眾反映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多次組織召開縣長辦公會議,協調畜牧、環保、公安、國土、住建、發改委等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全縣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進行摸底排查,拉出清單,責令限期進行關閉或搬遷;對限養區和適養區內規模養殖場責令其進行整改,拒不整改的,限期給予關停。2016年,因養殖污染問題行政拘留1人,強制關停養殖場6家,起到了較好的警示作用。
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扶持政策,極大地調動了養殖場(戶)發展養殖的積極性。畜牧業發展迅速,在規模和數量上有較大提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重發展、輕管理”的現象,特別是中小型養殖場(戶),防疫條件差,管理不科學,畜禽糞污嚴重,造成環境污染。雖然國家加大了污染防治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糞污處理不徹底。中小型規模養殖場占較大比重,這些場(戶)建場時間較早,設施簡陋,雨污不分離,污水未經沉淀發酵處理,畜禽糞便隨意堆集、晾曬,糞污得不到有效治理。二是歷史遺留問題。一些建場時間較早的養殖場(戶),沒有經過設計規劃,距離村莊較近。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原來距離村莊較近的養殖場(戶)基本上都在村旁邊,污染嚴重,且在禁養區范圍內。三是工作有難度。關停、拆遷養殖場有一定困難,需要多部門配合。養殖業是中小型養殖場(戶)整個家庭經濟收入的來源,關停需要政府牽頭協調,多部門通力合作,既要考慮農戶的利益,又要達到畜禽污染有效治理,在運作過程中還存在一定困難。
3.1 設立曝光平臺
縣政府設立養殖污染曝光平臺,對存在糞污污染嚴重的規模養殖場經責令整改拒不整改的,要在縣電視臺或其他新聞媒體進行曝光,而且對這些場在畜牧項目或政策上不予支持。
3.2 多管齊下,部門聯動
畜牧部門做好動物防疫條件的審核,在養殖場的備案過程中加大對糞污無害化處理的審核排查力度;環保部門加大對已建場的監管處罰力度,嚴格對新建場環評手續的把關,做到“三同時”;鄉鎮和國土部門嚴格土地手續的審批備案;多部門聯合,監督規模養殖場做好污染治理。
3.3 政府支持
對禁養區內的規模養殖場,需要由政府牽頭,鄉鎮實施,制訂具體的工作方案。嚴格按照禁養區、限養區的有關規定,精心組織,克服困難,協助相關部門做好關停和糞污治理工作。對發展農牧循環經濟模式、糞污得到徹底治理的規模養殖場給予資金政策支持。
3.4 發展健康生態養殖
扶持引導發展適度規模養殖,逐步扭轉小群體大規模的養殖模式。整合土地資源,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積極推進種養結合健康生態養殖模式,發展循環經濟。走種養結合的道路,做大做強畜牧產業。力爭引進的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資30億元的年出欄200萬頭的生豬產業鏈項目建成投產。加快與浙江開啟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洽談,利用生豬排泄物和農作物秸稈為原料建設沼氣發電項目,加快推進西平縣農業經濟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