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成,孫 艷
(1.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分校,黑龍江 大慶 163319;2.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哈爾濱市居民對大氣顆粒物PM2.5的認知、態度和行為調查
康 成1,孫 艷2*
(1.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分校,黑龍江 大慶 163319;2.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目的了解哈爾濱市居民對大氣顆粒物PM2.5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用統一設計的調查問卷通過街頭攔截方式,在公園和居民社區等人群較為密集的地點對在哈爾濱市居住超過1年、年齡18歲及以上的常住居民進行匿名調查。結果 共調查400人,有效應答372人,有效應答率93.0%。PM2.5知識達標111人,達標率29.8%。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是影響PM2.5知曉率的因素。知道PM2.5的193人中,49.7%的受訪者關注政府公布的PM2.5監測數據,75.1%的受訪者支持政府每天公布PM2.5監測數據,他們對PM2.5監測點的支持率前3位是工業區(81.3%)、居民區(75.1%)、商業區(65.8%),他們認為增加綠化面積(87.6%)、治理工業污染(85.0%)、控制汽車尾氣排放(82.4%)是控制PM2.5污染的主要措施。在空氣污染嚴重時采取防護措施的有265人,其主要應對措施是減少外出(61.1%)、佩戴口罩(75.1%)、緊閉窗戶(82.3%)。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M2.5知識達標者采取防護措施的人數比例高于PM2.5知識不達標者。結論 居民對PM2.5的認知水平仍有待提高。居民非常支持政府公布PM2.5監測數據,要求政府落實減排降污政策與降低PM2.5健康危害的意愿強烈。
居民;PM2.5;大氣顆粒物
PM2.5是指大氣中空氣動力學直徑≤2.5 μm的顆粒物,亦稱細顆粒物。相較于粗顆粒物(空氣動力學直徑2.5~10 μm),PM2.5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更大,究其原因在于過渡金屬、多環芳烴等有毒有害物質多吸附于粒徑<1 μm的細顆粒物上,90%的細顆粒物可深入肺泡區,并可進入血液輸往全身;而PM10(空氣動力學直徑≤10 μm)中的粗顆粒物部分經吸入后一般聚集在下呼吸道,危害相對較小[1]。因此,近10年學者的研究方向主要為PM2.5方面。PM2.5可通過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和散射,破壞地表的能量收支平衡,影響地球的氣候系統,降低大氣能見度并且危及人體健康,是影響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污染物[2]。我國于1982年編制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并于1996年和2000年進行了修訂,但都是以PM10作為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指標。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以及泰國、印度等,均將PM2.5列為空氣質量監測指標。為和世界接軌與同步,2012年2月,我國新修訂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增加了PM2.5監測指標,新標準于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3]。因此,了解哈爾濱市居民對PM2.5監測工作的態度及在空氣污染嚴重時的自我防護行為,對降低PM2.5的健康危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1.1 對象
納入標準:年齡18歲及以上、在哈爾濱市居住超過1年的常住居民。排除標準:有聽力障礙、認知程度低、不愿意配合調查者。
1.2 方法
采用偶遇抽樣方法進行現況調查,按照統一設計的調查問卷,以匿名方式在地鐵口、公園、社區、廣場等人群較為密集的地點進行問卷調查。于2016年12月10—25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5名調查員,統一在每日17:00—19:30進行調查。
1.3 調查內容
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居民對大氣顆粒物PM2.5的認知情況;居民對政府開展PM2.5監測工作的態度;居民在空氣污染嚴重時是否采取防護措施及方式等。
1.4 相關定義
PM2.5知識點得分賦值方法:將3項內容的11個知識點賦分,每個知識點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最高得分11分,得分≥7分者為合格(按60%)。得分越高表明認知水平越高。PM2.5知識達標:知曉PM2.5是一項重要的空氣質量監測指標,且相關知識點得分≥7分者。
1.5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率、構成比進行描述,率的比較采用單因素卡方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多分類無序變量設置啞變量,采用Forward-wald LR法,進入標準α1=0.05,剔除標準α2=0.10。
2.1 基本情況
調查400人,有效應答372人,有效應答率93.0%。其中,男性188人,女性184人;<30歲組92人(24.7%),30~39歲組81人(21.8%),40~49歲組93人(25.0%),50~59歲組67人(18.0%),≥60歲組39人(10.5%),不同年齡組男女構成比差異無顯著性(χ2=1.2,P>0.05);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89人(23.9%),大專79人(21.2%),中學及中專175人(47.0%),小學及以下29人(7.8%);職業:干部職員95人(25.5%),服務業人員63人(16.9%),離退休人員63人(16.9%),無業人員58人(15.6%),學生53人(14.2%),個體經營者40人(10.8%)。
2.2 居民對PM2.5的認知情況
PM2.5知識達標111人,達標率29.8%。不同年齡組知識達標率無顯著性差異(χ2=2.4,P>0.05)。男性知識達標率34.6%,女性知識達標率25.0%,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4.1,P<0.05)。本科及以上文化者知識達標率最高(40.4%),小學及以下文化者最低(13.8%),差異有顯著性(χ2=9.1,P<0.05)。不同職業中,干部職員的知識達標率最高(42.1%),無業人員的知識達標率最低(17.2%),差異有顯著性(χ2=12.1,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PM2.5知曉情況
2.3 居民對政府開展PM2.5監測工作的態度
知道PM2.5的193人中,49.7%的受訪者關注政府公布的PM2.5監測數據;54.7%的受訪者認為哈爾濱市2016年的霧霾情況較2015年有所緩解;75.1%的受訪者支持政府每天公布PM2.5監測數據;53.3%的受訪者認為目前政府公布的PM2.5監測數據真實;75.1%的受訪者認為監測點應設置在居民區,81.3%的受訪者認為應設置在工業區,64.2%的受訪者認為應設置在馬路邊,65.8%的認為應設置在商業區,39.9%的認為應設置在學校,42.0%的認為應設置在公園;85.0%的認為治理PM2.5污染的主要措施是治理工業污染,82.4%的認為是控制汽車尾氣排放,87.6%的認為是增加綠化面積,78.7%的認為是加強環保宣傳。
2.4 空氣污染嚴重時居民防護措施采取情況
265名(71.2%)受訪者在空氣污染嚴重時采取防護措施,PM2.5知識達標者采取防護措施的人數比例(89.2%)高于PM2.5知識不達標者(63.6%),差異有顯著性(χ2=24.8,P<0.01,見圖1)。居民采取的防護措施主要是減少外出61.1%(162/265)、佩戴口罩75.1%(199/265)、緊閉窗戶82.3%(218/265)。
2.5 影響PM2.5知曉率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以知曉PM2.5為因變量,人口學特征4個影響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最終有一個影響因素進入方程:文化程度(P<0.01),且文化程度與PM2.5知曉率呈正相關(P<0.05),見表2。

圖1 空氣污染嚴重時居民防護措施采取情況(n=265)

表2 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6 影響居民采取防護措施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以空氣污染嚴重時是否采取防護措施為因變量,人口學特征及PM2.5知識是否達標,共5個影響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最終有一個影響因素進入方程:PM2.5知識是否達標(P<0.01)。即PM2.5知識達標者采取防護措施的人數比例高于PM2.5知識不達標者。
北方冬季有近半年的取暖期,且大多以燃煤作為燃料,哈爾濱市是我國最北部的省會級城市,大氣能見度下降已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PM2.5細顆粒物污染對人體的健康損害是目前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之一[4]。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知道PM2.5的193人中,對PM2.5污染來源于“餐飲油煙”的知曉率最低(36.8%),說明應加強對PM2.5污染來源尤其是室內PM2.5污染來源的宣傳。據有關文獻報道,室內PM2.5污染來源于室內吸煙、烹飪等[5]。本次調查顯示,近六成的居民認為青壯年不是PM2.5污染的高危人群。據文獻報道,所有的人群都會受到PM2.5污染的影響,造成各種健康危害[6]。大量流行病學研究發現,PM2.5濃度增高不僅會影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與人類生殖功能的改變顯著相關[7],還對神經系統有影響[8]。本次調查顯示,知道PM2.5的193人中,居民對PM2.5污染對神經系統(23.3%)及生殖系統(28.0%)的影響知曉率均不高。調查顯示,居民對PM2.5的認知水平仍有待提高。
此次調查顯示,新標準實施近一年來,知道PM2.5的193人中,近五成的受訪者(49.7%)關注政府公布的PM2.5監測數據,75.1%的受訪者支持政府每天公布PM2.5監測數據。說明居民要求政府加強PM2.5監測和及時公布監測數據的意愿強烈。近年來研究表明,我國發達地區及城市PM2.5污染嚴重[9]。2012年,新修訂的標準中將PM2.5列為空氣質量監測指標,為治理PM2.5污染提供了科學依據。借鑒國外治理PM2.5污染的經驗[10],開展PM2.5監測并及時公布監測數據是大勢所趨,民意所向。及時為民眾提供準確的空氣質量信息和健康提示,是提高其參與環保積極性的重要措施。本次調查顯示,知道PM2.5的193人中,對于PM2.5監測點,支持率最高的是工業區(81.3%),其次是居民區(75.1%)、商業區(65.8%)等。因此,新標準頒布后,關于如何治理PM2.5污染,有待于政府部門適時調整空氣質量評價方法,完善污染物監測項目和監測規范。本次調查顯示,居民支持政府采取增加綠化面積(87.6%)、治理工業污染(85.0%)、控制汽車尾氣排放(82.4%)等措施來減小PM2.5的健康危害。說明PM2.5污染的治理與監管應由政府主導,同時發揮民眾在空氣污染治理中的參與、監督作用。
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M2.5知識達標情況是居民在空氣污染嚴重時是否采取防護措施的影響因素,即PM2.5知識達標者采取防護措施的人數比例高于PM2.5知識不達標者。調查結果說明,提高居民對PM2.5的知曉率具有重要意義。空氣質量的好壞與民眾行為密切相關,因此,可從以下3方面緩解空氣污染情況。一是促使民眾關心我國大氣污染情況;二是倡導民眾綠色出行,多乘公交車,改變生活行為方式;三是促使民眾在空氣污染嚴重時提高防護意識,采取科學的防護方式,減小PM2.5健康危害。
本次調查采用非概率抽樣,利用街頭攔截方式對居民進行調查訪問,調查拒答率7.0%,加上對調查員調查技巧和訪談經驗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樣本的代表性。但利用街頭攔截的調查方法,可以用于開展針對性強的調查及事態初期的快速評估[11]。
[1]林治卿,襲著革,楊丹鳳.PM2.5的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效應研究進展[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5,23(2):150-152.
[2]阮素云,蘇瑾,李延紅.環境2.5 μm以下顆粒物污染對哮喘及肺癌發病的影響[J].環境與職業醫學,2002,19(6):396-397.
[3]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關于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的通知[EB/OL].http://www.china-epc.cn/zxgz/tzgg/201703/t201703-07_402716.shtml,2012-03-07.
[4]黃金星,張林,陳歡林,等.杭州市區空氣中PM2.5細微顆粒監測及污染狀況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6,29(9):49-51.
[5]張永,李心意,姜麗娟,等.室內空氣中PM2.5初步研究[J].環境與健康雜志,2010,27(10):906-907.
[6]張世秋,黃德生.控制細顆粒污染 減緩環境健康損害[J].環境保護,2011(11):25-26.
[7]戴海夏,宋偉民.127大氣PM2.5的健康影響[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1,28(5):299-303.
[8]高竹,郭新彪.大氣PM10與PM2.5的健康效應比較[J].中國衛生工程學,2006,5(1):52-54.
[9]張雪雁,高勇.PM2.5污染現狀及防控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9):299-301.
[10]江蘇省環境保護廳.監測PM2.5世界各國有妙招[EB/OL].http://www.jshb.gov.cn/jshbw/xwdt/gjjx/201201/t20120110_188764.html,2012-01-10.
[11]黃錫青,龍其穗,李艷清,等.廣州市469名城區居民對甲型H1N1流感疫苗認知情況及態度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10,36(1):29-32.
(*通訊作者:孫艷)
R122.2
A
1671-1246(2017)15-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