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霞
(武威職業學院,甘肅武威733000)
高職護生學業情緒對學業倦怠的影響
——認知重評策略的中介效應
馬中霞
(武威職業學院,甘肅武威733000)
旨在從情緒調節角度入手,探討認知重評策略在高職護生學業情緒對學業倦怠的影響中所起的中介效應,為高職護生學業倦怠的輔導與干預提供一定依據。
高職護生;學業情緒;學業倦怠;情緒調節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是護理隊伍的后備力量,缺乏學習動力和興趣將直接影響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臨床護理質量。據統計,護生學業倦怠發生率達37.86%[1]?!吨袊o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明確指出“要建設一支數量規模適宜、素質能力優良、結構分布合理的護理隊伍”[2]。要提高護士的素質、知識和實際操作水平就要從護生抓起,這是提高護理人員整體素質和護理質量的根本[3]。因此,提高護理專業教學質量,培養優秀護理人員,以滿足社會需求是當前護理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擬從情緒調節入手,討論情緒調節策略中的認知重評策略在高職護生學業情緒對學業倦怠的影響中所起的中介效應,拓展學業倦怠理論,為高職護生學業倦怠的干預提供依據。
2.1 學業情緒的研究
當前,很少從學業情緒角度探討情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尤其對于高職護生該方面的研究少之甚少。近年來,由于非智力因素、情緒智力及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學業情緒在個體成就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學業情緒作為一種與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成長與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并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學業情緒包括學生在中學或大學體驗到的所有與成就、教學或學習過程有關的情緒。研究發現,主要的學業情緒有9種:希望、驕傲、愉快、寬慰、羞怯、絕望、厭倦、憤怒和焦慮[4]。
2.2 學業倦怠的研究
學業倦怠指學生對學校課程學業持負面態度的一種現象,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成就感或自我效能感,情緒上煩悶;行為上對學習敷衍了事,甚至棄學,最終影響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學業倦怠包括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3個維度。
對高職大學生學習狀況的研究顯示,40%的學生表示厭倦學習。另有研究顯示,高職學生約1/4存在較為嚴重的學習倦怠情況,其中3%左右的學生存在嚴重的學業倦怠情況[5]。
2.3 學業倦怠的主要表現
2.3.1 出現消極學習情緒第一,個人因素,高職護生處于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時期也是黃金期。這一時期,人身體各系統的生理機能逐漸成熟,具有較好的認知能力,人格趨于完善、情感豐富、精力充沛,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和道德觀,但若受各種不良因素影響,易走入誤區,產生負性情緒。
另外,目前醫院護理人員工作繁忙,工資待遇較低,離職率較高,部分學生對所選學校和護理專業沒有信心,內心存在迷茫和不滿,學生對未來就業前景悲觀沮喪,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熱情或失去學習興趣,表現為學習情緒低落等,面對學習往往體會到的是消極情緒。職業院校是對專業要求很強的學校,作為護理專業,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是新的醫學模式對護士最基本的要求,而這一切的獲得來自于在校期間的學習。
第二,學校因素,大多數護生來自于異地,主要活動場所在學校。大學的管理方式使部分學生過早接觸社會,進行社會實踐,回家的次數和時間減少,形成以學校為中心的生活模式。這是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若不能適應則易出現適應障礙、同學關系緊張、舍友關系不和諧等,從而影響到學習,出現負性情緒。
第三,社會因素,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給學生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沖擊,有些學生面對就業壓力已將出去打工掙錢、積累工作經驗作為學習生活的重心,這樣很容易對學習造成厭煩情緒,產生學習倦怠。此外,某些學生父母的錯誤認識也會動搖學生刻苦學習的決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
2.3.2 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第一,專業不對口。部分學生處于對就業的考慮或迫于父母與社會的壓力,選擇護理專業,該專業并非自己喜歡,因此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和方向。由于未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從而缺乏學習興趣,得過且過。
第二,學習動力不強。一方面,由于學生本身對于專業知識學習不感興趣,未將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易出現學業倦怠;另一方面,護理專業知識紛繁復雜、實踐操作技能學習需舉一反三,學生聽不懂專業知識、不能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失去學習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目標,最終導致學業倦怠。
2.3.3 學習焦慮學習需要長期堅持、不斷探索。部分高職護生面對專業課學習焦慮不安,尤其是面對各種考試,不能冷靜應對,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易怒、記憶力減退,有些甚至出現頭暈、頭疼、幻覺等現象。有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學業壓力越大,他們的學習情緒就越低落,學習效率也會隨之降低[6]。
2.3.4 學習自我效能感較低自我效能指人們對成功實施達成特定目標所需行動過程的能力預期、感知、信心或信念[7]。高職護生的學習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有些學生不能適應高職學校的學習方法,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和各種考核,出現精神受挫、情緒低落、喪失信心、學習自我成就感降低和自我否定等現象,導致自我效能感降低,產生自卑心理。
2.3.5 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厭學現象與應試教育有一種必然的因果關系。大多數學生從小學開始就面臨升學壓力,為能上一所重點中學,必須努力學習培養自己的“考試能力”,凡是有利于升學的事都去做,等考上中學又面臨一個更大的目標——考大學[8]。在這長達十幾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天賦和學習興趣被極度抑制,從某種意義上說,應試教育已經使學生形成了以考試為目的的慣性思維,包括進入大學,部分學生的學習目標也定格為考試只要及格,拿到學分就“萬事大吉”。這種為應試而學習的態度剝奪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失去了遠大的理想和追求,學業倦怠油然而生。
2.4 情緒調節策略研究現狀
情緒是個體心理狀態的一種波動,并時常被個體喚起、體驗和感受。情緒分為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積極的情緒使人覺得全身放松,心情愉悅,動作敏捷,做事效率提高;消極的情緒使人覺得全身沉重,心情低落,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動作遲緩,做事效率降低。當外界的事物符合個體需求,就會引起積極情緒,相反若不符合個體需求,則出現消極情緒。情緒調節策略是個體用來控制和改變與情緒有關的反應的認知或行為。在情緒發展整個過程中,個體經常使用的有效調節策略為認知重評。
認知重評是指個體改變對事件的理解和評價來調節自身情緒,屬于先行關注策略。個體通過認知重評改變對情緒事件的理解,重新解讀情緒事件帶給個人的意義,進而改變情緒體驗及其帶來的影響。如果改變我們對情境的認知,我們的感覺也會隨之改變。研究發現,經常使用認知重評策略的人在生活中會收獲更多幸福感、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并且在面對學業壓力時,更能保持積極心態,能夠重新評價、認識壓力事件,積極努力改變負性情緒,減少學業倦怠。
3.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580名甘肅省武威市某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580份,回收有效問卷55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4.8%。其年齡均在18~21歲,且均為女生。
3.2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護理專業學生發放“大學生一般學業情緒問卷”“高職學生學習倦怠量表”和“情緒調節策略量表”3份問卷,通過問卷提出若干問題,對每個問題中的5個選項(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肯定、比較符合、完全符合(選擇其一作答后收集問卷。對問卷進行篩選,沒有認真作答、前后不一、信息缺失的問卷不予統計。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分析。
采用Amos軟件中的Bootstrap程序來進行中介效應的顯著性檢驗。計算出中介效應的平均路徑系數,如果95%的置信區間(CI)未包括0,那么就表明其效應顯著,見表1。

表1 認知重評策略在積極高喚醒、消極低喚醒與行為不當間的中介效應顯著性檢驗及Bootstrap分析
由表1可知,積極高喚醒路徑上,認知重評策略間接效應95%的置信區間未包括0,驗證了認知重評策略在積極高喚醒與行為不當間具有中介效應。消極低喚醒路徑上,認知重評策略間接效應95%的置信區間未包括0,驗證了認知重評策略在消極低喚醒與行為不當間具有中介效應。結果表明,認知重評策略在積極高喚醒、消極低喚醒與行為不當間的標準化直接效應和標準化間接效應均顯著,說明認知重評策略在積極高喚醒、消極低喚醒與行為不當間起部分中介效應。
研究顯示,學生認知重評策略與情緒低落、行為不當之間呈顯著負相關,即個體的情緒越低落越引起不當的行為時,個體通過改變對引起該事件的理解和評價來調節自身的情緒越強。在積極高喚醒路徑上,認知重評策略間接效應的置信區間驗證了認知重評策略在積極高喚醒與行為不當間具有中介作用。這說明,在學生學業倦怠中,積極喚醒度高的護生在應對行為不當所帶來的壓力時,會頻繁使用認知重評策略來降低壓力。在消極低喚醒路徑上,認知重評策略間接效應的置信區間驗證了認知重評策略在消極低喚醒與行為不當間具有中介作用。這說明,消極喚醒度低、對學習產生厭倦甚至失望的高職護生在應對行為不當所帶來的壓力時,使用認知重評策略的頻率會增加,通過增加使用認知重評策略來降低壓力。
研究表明,在高職護生學業情緒對學業倦怠的影響中,情緒調節策略中的認知重評策略起到了部分中介效應。
[1]姜芬,吳艷平,張青海.護生學習倦怠現狀及與學業自我效能的關系[J].護理學雜志,2009(21):56-58.
[2]馬慧,汪海彬,丁潔.高職護生學習倦怠與情緒智力的關系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7):161-163.
[3]羅亞莉,劉衍玲,劉云波.大學生專業承諾現狀的調查研究[J].高教探索,2008(2):120-123.
[4]孫士梅.青少年學業情緒發展特點及其與自我調節學習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5]孫琳艷.高職學生學業倦怠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才智,2012(31):254.
[6]司徒巧敏.大學生學業壓力對學業倦怠的影響核心自我評價的調節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5):758-760.
[7]郭本禹,姜飛月.職業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J].東北師大學報,2003(5):130-137.
[8]李雪艷.大學生學業倦怠原因探析及應對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2008(8):71-73.
G40-03
A
1671-1246(2017)14-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