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葉榮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蘭州730050)
貧血患者營養狀況調查及改善
劉葉榮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蘭州730050)
目的對貧血患者營養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營養不良的影響因素,為制訂合理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依據。方法對甘肅省中醫院診治的50例貧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50例貧血患者中,輕度和中度貧血32例(64%),重度貧血16例(32%),極重度貧血2例(4%);不同程度貧血患者BMI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貧血患者細胞形態學觀察發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患者占比最高,為62%。結論貧血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高,在生活中應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加強營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貧血患者;營養狀況;BMI
雖然醫學在不斷發展,但貧血作為首發癥狀的就診率和檢查率均較低,且貧血嚴重影響著各年齡段人群的健康,如貧血影響著嬰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影響著青少年的體力活動和學習注意力,影響著老年人的抵抗力等。營養不良性貧血是貧血中最常見的一種,貧血患者的營養狀況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國內外的研究資料證實[1],老年人貧血合并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很高。2001年WHO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貧血人數超過20億,占世界人口的30%,其中約有50%的貧血患者是由于鐵缺乏導致的。因此,合理調整貧血患者的飲食結構,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尤為重要。為此,本文對50例貧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為制訂合理的措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依據,現介紹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對2015年7月—2016年12月甘肅省中醫院診治的50例貧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52.54±19.15)歲。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進行調查,由專業檢測人員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采用氰化高鐵法測定血紅蛋白(Hb)。世界衛生組織衡量貧血的程度為:Hb<30 g/L為極重度貧血,30 g/L≤Hb<60 g/L為重度貧血,60 g/L≤Hb<90 g/L為中度貧血,90 g/L≤Hb<正常下限為輕度貧血[2]。
1.3 評價指標
1.3.1 血紅蛋白測定Hb<30 g/L為極重度貧血,30 g/L≤Hb<60 g/L為重度貧血,60 g/L≤Hb<90 g/L為中度貧血,90 g/L≤ Hb<正常下限為輕度貧血。
1.3.2 身體質量指數身體質量指數(BMI):采用WHO規定的亞洲成年人判斷標準,BMI<18.5 kg/m2為消瘦,18.5 kg/m2≤BMI<24 kg/m2為正常,24 kg/m2≤BMI<28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身高為貧血患者入院時所測量的值。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獲得的資料通過Excel建立數據庫,進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等。變量間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50例貧血患者的年齡及性別分布
根據納入對象的年齡情況,將其分為35~49歲組、50~59歲組、60~69歲組和70~79歲組。35~49歲組6人,其中男性2人,女性4人;50~59歲組10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6人;60~69歲組18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14人;70~79歲組16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11人。
2.2 50例貧血患者的貧血程度
50例貧血患者中,輕度和中度共3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2例;重度16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極重度2例,其中男性0例,女性2例,女性貧血患者顯著多于男性(P<0.05)。輕度和中度貧血患者占64%,重度貧血患者占32%,極重度貧血患者占4%,本研究的貧血患者中主要以輕度和中度為主。
2.3 BM I比較(見表1)
表1顯示,不同程度貧血患者的BMI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程度貧血患者BMI比較(±s,kg/m2)

表1 不同程度貧血患者BMI比較(±s,kg/m2)
貧血程度輕度和中度(60g/L≤Hb<正常下限)重度(30g/L≤Hb<60g/L)極重度(Hb<30g/L)BMI<18.5 kg/m2(人)15 11 18.5kg/m2≤BMI<24 kg/m2(人)14 24kg/m2≤BMI<28kg/m2(人)BMI≥28kg/m2(人)F P BMI 19.35±1.18 17.95±0.79 14.5±0.24 48.949 0.000 2--4 0--3 1 0--0 0 0--
2.4 貧血分類
根據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對貧血進行形態分類,見表2。由表2可見,在貧血的50人中,有62%的人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其構成比明顯高于正細胞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以及單純小細胞性貧血的構成比(P<0.05)。

表2 貧血患者分類
3.1 貧血與營養的相關性
營養是人體組織修復、生長發育和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也是獲得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當人體處于健康狀態時,各種營養素能維持平衡狀態;但當人體處于非健康狀態時,因營養素攝入不足,不能滿足身體需求或增加身體利用障礙等原因就會導致營養不良、機體防御能力下降。不良營養狀態的發生和患者治愈率、病死率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有直接的關系[3]。有研究表明[4],有營養不良或可能發生營養不良的患者通過營養治療后,營養狀況可以得到改善。有文獻表明,蛋白質、能量等缺乏導致的營養不良在貧血患者中較常見,其營養不良的發病率在20%~60%。世界衛生組織(WHO)近年來對影響人類營養不良的眾多因素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膳食營養因素居首位,占15%,遺傳因素次之,為13%。由此表明,平衡膳食對維護身體健康、有效預防與膳食相關的營養不良是非常重要的[5]。
3.2 BM I與貧血發生的相關性
表1顯示,BMI正常的輕度和中度貧血患者人數相對其他程度的貧血患者多,重度貧血次之,這可能與個人生活習慣、食物的攝入、消化和吸收等因素有關。本研究表明,不同程度貧血患者BMI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MI<18.5 kg/m2的貧血患者最多,占56%(28/50),其中極重度貧血2例,重度貧血11例,輕度和中度貧血15例;18.5 kg/m2≤BMI<24 kg/m2的貧血患者次之,共18例,其中重度貧血4例,極重度貧血0例,輕度和中度貧血14例;24 kg/m2≤BMI<28 kg/m2的貧血患者僅有4人,其中輕度和中度貧血3人,重度貧血1人,極重度貧血0人;沒有BMI≥28 kg/m2的貧血患者。由此可見,營養不良患者的貧血患病率高,營養狀況越差貧血程度越嚴重。因此,在生活中應對貧血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預,從而降低營養不良的發生率。中醫學將營養不良性貧血歸屬于“血虛”“虛勞”范疇,貧血的形成既有先天稟賦不足的因素,也有后天失于調理、脾胃虛弱、氣少血衰等因素。中醫講求辨證論治,還可結合病因、飲食調理共同進行治療。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貧血的治療應注重脾胃調理,進而改善脾胃運化及吸收功能,因此生活和飲食調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飲食調理是我國中醫學寶貴遺產的一部分,也是綜合治療的重要部分,具有保健和防治疾病的雙重作用。改善生活方式、加強對營養的認知,對積極防止疾病發生、糾正貧血患者營養不良具有重要意義[6]。
3.3 貧血分類情況的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患者的比例明顯高于正細胞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和單純小細胞性貧血的患者比例(P<0.05)。張璐璐等[7]關于濟南市35 262例健康體檢者貧血情況的調查發現,體檢人群中多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為主,而且女性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患者明顯多于男性(P<0.05)。秦蕾等[8]對吉林油田工人的體檢結果也發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患者明顯多于其他3種貧血患者(P<0.05)。這些結果也進一步說明營養不良仍是我國貧血高發的一個重要因素,合理的膳食結構和飲食、生活習慣是糾正貧血的一種重要手段。
3.4 貧血患者的日常調理
貧血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紅細胞的數量減少和/或其攜氧能力下降,以致不能滿足人體生理需要。適當休息可以減少耗氧量,應根據貧血患者的貧血程度、癥狀、體征等來安排合適的活動量,并保證環境安靜和充足的睡眠。輕度和中度貧血患者可輕度活動,以不加重癥狀、不疲勞為宜;對于重度貧血患者,由于缺氧明顯,應絕對臥床休息,減少心肌、組織耗氧量,待癥狀好轉后方可逐漸下床活動[9]。貧血可能導致記憶力減退、健忘、失眠等癥狀,患者需保持良好的心態,加強對疾病知識的了解,放松心情,積極配合治療,隨著貧血癥狀的好轉,以上癥狀也會逐漸改善。
根據《膳食營養指南》合理調整患者的飲食結構,并勸其改變飲食習慣,增加魚、肉、動物內臟、奶制品的攝入,適量補充鈣、鐵、維生素。每天食用的食物種類應盡量多,同時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因其富含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有助于鐵的吸收。鼓勵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不挑食、不偏食,平衡膳食,避免過飽,定時、定量飲食,必要時少食多餐[10]。對于有口腔疾病的患者,應注意口腔護理。膳食中要將谷類、蛋類、肉類、豆類、奶類、蔬菜和水果等食物均衡搭配,糾正偏食、挑食的不良飲食習慣[11]。還應對高齡貧血患者加強營養健康教育,重視合理的膳食結構,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結合藥食同源的中醫藥特點,在醫生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指導患者選擇食療藥膳方,如補氣補血的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黃芪烏雞湯等[12]。
綜上所述,貧血是一種癥狀,它可以由多種疾病引起,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而貧血患者的營養狀況不容忽視,它影響著疾病的發展和轉歸,應指導患者注意膳食營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樂觀的心態。
[1]張麗霞,高麗,陸琳,等.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VCS參數在巨幼細胞貧血中的研究[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3(3):65-67.
[2]WHO.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of anaemia and assessment of severity[EB/OL].http://apps.who.imt/iris/bitstream/10665/85839/ 3/WHO-NMH-NHD-MNM-11.1-eng.pdf,2014-02-06.
[3]周瑞華.鐵營養干預對妊娠期貧血的防治效果觀察[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1,11(7):665.
[4]Raja R,Lim A V,Lim YP,et al.Malnutrition screening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and its implication on reimbursement[J].Intren Med,2004,34(4):176-181.
[5]楊子艷,程博,郝晶,等.營養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2(5):86-88.
[6]Preziosi P,Galan P,Herbeth B.Effects of supplementation with a com-Bination of antioxidant vitamins and trace elements,at nutrition Doses,on biochemical indicators and markers of the antioxidant system In adult subjects[J].JAm Coil Nutr,1998,17(3):244.
[7]張璐璐,沈亞娟,段文冰,等.濟南市35 262例健康體檢者貧血情況調查[J].海南醫學,2016,27(22):3757-3759.
[8]秦蕾,鞠紅梅,楊金榮.吉林油田健康體檢貧血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1):93,108.
[9]劉芬菊,蘇燎原,劉克良.維生素A對淋巴細胞增殖效應的影響[J].營養學報,2001,23(3):239.
[10]劉富強,黃憶明.大鼠孕育、哺乳期維生素A水平對仔鼠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實用預防醫學,2002,9(2):141.
[11]Zhang XY,Ji RX,Wei AJ,et al.Analysis of nutritional status of 530patients with hospital infection[J].Cl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8,16(6):338-340.
[12]高瑞華.血液病患者營養狀況的觀察[J].臨床醫學,2005(6):22-24.
R195
B
1671-1246(2017)14-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