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29日中午乘專機抵達香港,出席7月1日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并視察香港。
習近平此行的目的,一是表達祝福,二是體現支持,三是謀劃未來,與香港各界一道,回顧這20年非凡歷程,總結經驗,展望未來,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第三點尤為重要,涉及到“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未來。
客觀而言,“一國兩制”在香港20年的實踐,是非常成功的。按照“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香港實現了和平回歸,改變了歷史上但凡收復失地都要大動干戈的所謂定勢,這在古今中外都是很少見的。過去的20年里,香港雖然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仍然保持了繁榮穩定的局面,充分證明了“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
同時,世情在變,國情也在變,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面臨著新的挑戰:香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制度還需完善,對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有待加強,社會在一些重大政治法律問題上還缺乏共識,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
應對這些挑戰,歸根到底是要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在“一國”的基礎之上,“兩制”的關系應該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諧相處、相互促進。要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香港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只有這樣,“一國兩制”這艘航船才能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強調有機結合而不是人為制造對立,才可以更好的貫徹“一國兩制”。“不能偏廢”是大框架,具體怎么結合,既界限清晰又相得益彰,還需要在實踐中通過一個個實例來驗證和豐富。通過最近幾年的幾起典型事件可以看出,首先就是要維護憲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權威。
正如《“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指出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不是固有的,其唯一來源是中央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不是完全自治,也不是分權,而是中央授予的地方事務管理權。高度自治權的限度在于中央授予多少權力,香港特別行政區就享有多少權力,不存在“剩余權力”。
權力的授予和行使,當然必須依法進行。依法治國、依法治港,是基本方針。中央政府多次肯定特區政府在遏制“港獨”、依法處置街頭暴力活動等重大問題上嚴格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和特別行政區法律辦事。針對去年底香港立法會選舉及個別候任議員在宣誓時宣揚“港獨”主張,侮辱國家、民族引發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更是對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104條作出解釋,明確了參選和宣誓就任特別行政區法定職務的法定條件和要求。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借不同場合重申,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兩點,一是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準確,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那些所謂中央要把香港“內地化”,甚至變“一國兩制”為“一國一制”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事實上,香港社會發展目前面臨的困難和風險,有一些內地也是感同身受,比如房價高企、擴展青年人通過奮斗改變命運的機會等等。香港特別行政區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特區政府就職典禮的致辭中表示,特區政府會在在一系列社會議題,包括開拓土地、保護環境、勞工權益、營商環境、扶貧助弱等,與立法會議員和社會各界加強溝通,盡力建立共識。
香港有自己固有的制度優勢,仍然是全球最自由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很多方面都值得內地借鑒。但香港和內地社會經濟的融合,則是大勢所趨,這不是什么所謂的“內地化”,恰恰是香港的希望所在。
格局決定視野,視野決定未來。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對一些具體問題存在不同意見甚至重大分歧并不奇怪,但如果陷入“泛政治化”的旋渦,人為制造對立、對抗,那就不僅于事無補,而且會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讓自己在國家戰略大局中發揮獨特作用,這恰恰是香港的一大機遇。有這樣的格局和視野,無論什么問題,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內地正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慢慢開啟的時候推動全面對外開放,中國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也開始擔當引領者的角色。對香港而言,內地絕不只是一個可以“撈金”的市場,大家一起見證和參與的是國家命運共同體的難得的復興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