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最近友人來電話,閑聊,我說這段時間特別高興。朋友問:是否中了福利彩票的頭獎?有2000萬那么多嗎?我笑了笑,沒回答,留了個懸念。我怎么會中了2000萬的大獎呢,好些年前不少部門曾為了活躍氣氛,搞些抽獎活動,我記得自己從來沒拿過一、二、三等獎,倒是經常去取“安慰獎”。
讓人高興的事兒,是最近有兩個熟人,叫我推薦七、八個品德好,有技能的職校生、中專生給他們單位,因為他們知道我與某幾間職中、中專學校特別熟。而這兩個熟人,均是偌大城市中他們所在行業的領軍人,單位的效益都不差。
職中等中專生,長期以來是很憋屈的,我早年有些同學,讀了職業學校,同學聚會時他們從來不會說自己是哪里畢業的,老覺得低人一等。倒是那些讀上大學的,尤其是有點名氣大學的,經常會以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是“正規軍”,有時他們會含蓄地說,唉,真懷念以前大學的時光,讓人家聯想起他們意氣風發,不同凡響的生活。而中技、中專生就像《白鹿原》里的鹿三一樣,用打長工的表情不吭聲地聽著人家說新鮮事。
職業學校是培養人的勞動技能,掌握新技術的搖籃,本應該受尊重才對,怎么就變成好像矮了人家半截?這里原因復雜得很,往簡單處說,離不開“三風”的影響:一是社會風氣,二是學校風氣,三是用人單位風氣。一上名牌大學,連鄉鎮都敲鑼打鼓,層層獎勵,披彩戴花,鞭炮齊鳴,好不威風。三鄉五鎮,無人不曉。讀中技、中專的人,灰溜溜地避開人群像受驚的麻雀,趁無人之時偷偷地離開家鄉。唉,讀這樣的學校,連個“安慰獎”也沒人送!
有些中學,風氣也大抵如此,有人上了知名大學,學校便開慶祝大會,班里也開慶功會,平時茍于言笑的校長笑得歪瓜裂棗似的,深沉地說:榮譽啊,榮譽啊,來之不易啊。班主任興奮得睡不好覺,尤其聽到別人說他是“伯樂”這一句,便滔滔不絕黃河水一般,連嘴角兩邊的口沫也泛出來了,顧不上擦。

招體制內人的時候更為奇特,必須大學畢業才能報名,有一些廳局、事業部門,下屬的對口單位,系統面對的是實體企業、基礎農工業、基礎畜牧業,你找80%大學生,找有四年以上工齡的20%中技中專生有何不可呢?它玷污了你什么呢?
可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少,“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多!
讀上大學不是不好,不是說中技、中專生比大學生好,而是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從未來著想,咱們要研究“系統的構成”,要研究一環扣一環的關系。我曾當過幾年的燒爐工,半年的車工,知道工廠缺什么;我曾在農村近郊中學工作,知道農業發展,農村的醫療最缺什么;我也在大機關工作過,同樣知道處室、科室缺什么。工廠缺技工,缺設計;農村缺農業技術員,缺“赤腳”醫生;處室缺務實的,知社情、民情的人,缺在一線工作有實踐經驗的人。
這些“缺”,就是短板,就是系統結構性缺失,就是一環扣不了一環。寬泛一點說,就是缺技能技巧性人才,缺能工巧匠,缺又嚴又實的風氣。“知識改變人生”這句話沒錯,但我們要知道知識不僅是文憑學歷,更是指掌握各種不同知識,不同技能的知行合一的上、中、下人才。
歷史的發展必然帶來觀念的更新,觀念的更新必然會促進創新的精神,歧視、瞧不起中技中專生的人,會一年一年減少。同樣,考上名牌大學后,發高額獎金、開慶功會的事也會越來越少。那些什么公務員考試培訓班,那些什么“秘考”班更會越來越少,這不是誰在那挑事,那是時代的步伐已“咚咚”地走上正道。
中技中專生們,挺起你們的腰,老子、孔子、李時珍、李白都沒有你們的學歷高,社會的評價標準、方法一定會慢慢改變的,好好讀你們的書罷,好好干你們的活。今年聽到中技中專生被招錄后,月薪有不少已達到4000至5000元,大家都很高興,這是時代的進步哩。
我操起電話,對兩位熟人說,沒事哩,好好的,咱馬上給你找校長,推薦幾個品學兼優,技術不差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