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兩漢之際,佛法初流東土。魏晉之后,西巡求法者,代有其人,不絕如縷。其中的法顯(337~420)、玄奘(602~664)、義凈(635~713)是三位功業最為卓著的大師。正如唐代著名西巡求法高僧義凈所說:“觀夫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顯法師(法顯)則創辟荒途,奘法師(玄奘)乃中開王路。”法顯并不僅是西行求法的創辟者,而且從陸上絲路“西越紫塞”而往,從海上絲路“南渡滄溟”而歸的求法僧,取得成功的,只有法顯。
法顯,俗姓龔,山西平陽武陽(今山西臨汾)人。自幼童時代就在寺廟為沙彌,父母雙亡后,20歲剃度為比丘。30多歲的時候,法顯來到當時的北方佛學中心之一,后秦統治下的都城長安。在這里,法顯的佛學造詣,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他有感于當時佛經不甚完備,戒律多有謬誤及殘缺,故立志要西行佛國天竺求經。
法顯西巡求法的動機是要尋訪佛教戒律,其背景則是中原內地佛教的發展和僧眾的擴大。道安和慧遠都曾為完善戒律做出很大貢獻,但是,遠遠不足以解決僧團生活的建設問題,教俗世界對于佛教戒律都有巨大需求。對此,《法顯傳》寫得很清楚,“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歲在己亥,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

在長達六、七年的佛教修學之旅中,他不僅參觀佛跡,還學習梵語,抄寫律經。409年渡海來到斯里蘭卡,繼續搜求佛典,兩年后,從斯里蘭卡乘坐商船東歸,橫跨印度洋,航向蘇門答臘(耶婆提國),途中遭遇大風,風高浪急,船漏進水,在海上漂泊了100多天,幾乎葬身魚腹。法顯在蘇門答臘休整了四個多月,又搭乘另外一條商船,準備前往廣州,不料南海上的航行也不順利,遭遇暴風雨,迷失了航向,在海上歷盡千辛萬苦,航行80多天,于412年8月22日,在山東嶗山登陸。次年法顯來到東晉首都建康,潛心翻譯所攜帶來的佛經,并留下了《佛國記》(又稱《法顯傳》)的偉大著作,記載了他的這次偉大旅行。420年(一說423年)在荊州圓寂。
在名垂青史的眾多西巡求法高僧中,法顯創造了許多第一。他是其中首途時年齡最高的、享年最高;他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位打通海陸絲路、西行求法的高僧。與法顯同儕的9人中,只有法顯與道整到達了印度,其余各人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完成夙愿。道整出國前就不想再回東土,他發誓說:“自今已去至得佛,原不生邊地。”故滯留印度未歸。只有法顯學成歸國,回到故土弘揚佛法,“欲令戒律流通漢地”。有人這樣說,佛家的戒律有五部,流傳中土的有四部,其中三部是法顯取經攜帶回國的。法顯翻譯的《大般泥洹經》等經典,在推動毗曇學的展開,般若學、涅槃學以及中國佛性論的建立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里要特別提出《佛國記》的偉大意義。《佛國記》保留了那個時代海上絲綢之路航行的寶貴記錄。比如,法顯從斯里蘭卡搭乘的商船,有200多位乘客。又如,法顯在蘇門答臘島逗留期間,是為了等候漢地的商船。大約四、五個月后,法顯終于遇見了返回漢地的商船,決定隨船出發。這有助于我們了解五世紀初葉,南海地區與中國大陸的商旅航行情況及其頻度。法顯在數段航行中,所遇到的漏水、補船、缺淡水等情況,船員的眾多與復雜矛盾,對于了解海絲通商實況,都有重要參考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法顯記載說,他乘坐商船從獅子國出發,在海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一心念觀世音及歸漢地傳法的使命: “我遠行求法,愿威神歸流,得到所止。”于是,在13天晝夜大風之后,竟然有一個小島出現在眼前,于是化險為夷。“潮退之后,見船漏處,即補塞之。于是復前。”法顯在危難之際祈求觀音,正是《普門品》中所述的念觀世音經的法力之一。東晉南朝時期,觀世音(又作光世音)靈驗記大量出現,此后觀音信仰更是迅速傳播,觀音菩薩也成為中國民間佛教影響最大的神靈之一。所有這些,《佛國記》是在其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