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改革,一直有種“不動存量、做大增量”的高超智慧。
這種智慧來自于中國傳統的實用主義哲學,也來自改革之初復雜的存量利益格局。“不動存量”,這可以把改革阻力降到最小。
在經濟爆發、財富爆炸的年代,這樣的智慧調動了所有利益群體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
但在經濟增速下行、財富創造放緩的時期,這種“中國式”智慧便可能不再是永恒的錦囊妙計。
在股市,證監會主席劉士余推動的這一輪改革,之所以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大辯論,便在于觸動了大量的“存量利益”。
主要是兩撥人的利益。一是私人大股東。很簡單,單個案件便超過30億的罰沒金額,這開創了A股真正的“嚴刑峻法”歷史。監管部門不再是做樣子,而是對私人家族真正亮劍。
此外,“三道金牌”般、步步收緊的減持限制,更斬斷了私人大股東快速獲取資本利得,提前套現離場的后路。
長期以來,私人大股東是中國股市的心腹之患,他們背景深厚、左右逢源,正逐步取代國企成為股市的最大贏家。某種意義上講,國企反而可以說是給他們“背黑鍋”。原因并不復雜:國企的融資偏好是債務,而非股權。
改革還觸犯了另一撥人的利益,他們是能量相對較小的中小機構投資者或散戶,他們持有存量的高估值股票,卻長期無法解套。但IPO加速和注冊制的預期,意味著從長期來看,他們手中的股票正隨著時間流逝而貶值。
既然觸犯了利益,那捍衛的是什么?
從小處說,捍衛的是更多的,特別是未來的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以及資本市場的終極正義。從大處說,則是捍衛這個國家的信用。
通俗來說,股市融資的錢,不用“剛性兌付”,是不用還的。但在中央政府直屬監管部門“特許融資”的現實之下,如果長期允許一些私人家族從股市“借”走幾億、幾十億現金,卻“不用還”,那么無異于每天都在嚴重地透支國家的信用。
在維護金融穩定、人民幣幣值成為改革要務的關鍵時點,中國首先需要捍衛的一定是國家信用。所謂改革共識,只是國家信用的自然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