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綱綱
6月初,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中東7國,以卡塔爾“資助恐怖主義”為由,突然宣布與卡塔爾中斷外交關系,并召回大使,封鎖邊境,對卡塔爾關閉領海和領空。一時間,海灣地區上空烏云密布,風雨欲來。
因為其特殊的戰略地理位置和擁有世界上近四成的原油儲備,中東地區的走向一向對國際原油價格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這次海灣國家針對卡塔爾的政治風波,也似乎對疲軟的國際原油市場打了一支興奮劑,布倫特原油價格迅速飆升到了每桶53美元的高位。
就在大家期望這次中東危機能夠抬高油價,一改原油市場一蹶不振的態勢的時候,國際原油價格之后又悄然回落,繼續在每桶46-47美元的低位徘徊。為什么大家所預期的油價上漲沒有實現呢?
卡塔爾很富,但太小了
作為這次中東危機的主角之一,卡塔爾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講并不陌生。極盡奢華的卡塔爾航空公司,異軍突起的半島電視臺,2022年世界杯的舉辦地等等。在這個面積只有一萬一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兩百多萬的中東小國,卻依靠豐富的石油儲量使得自己躋身全球最富裕國家的行列。卡塔爾的人均GDP接近7萬美元,在全球排名第四,實實在在的是富得流“油”。
可是,卡塔爾的富,是富在人均上。從總量上看,卡塔爾的GDP在全球卻只能排到50名左右。這種格局,同樣體現在石油上面。卡塔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大約為257億桶,日產量約為每天180萬桶。從人均來看,無論是原油儲量,還是日產量,確實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就是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內部,卡塔爾的人均石油儲量和日產量,也是排在前面。
但從總量上看,卡塔爾的石油儲量和產量卻還不到沙特阿拉伯的十分之一,在海灣的6個OPEC成員國中也是最低的。這就注定了卡塔爾石油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注定是有限的。這也是為什么這次中東危機雖然會影響卡塔爾的石油產量,但卻沒能支撐住油價的原因之一。
就在這次中東危機之前,5月25日,OPEC成員國(包括非OPEC的俄羅斯)之間就已經達成一致,決定將石油限產政策延長到明年3月份,以期能夠穩定國際原油市場,托起油價。但是,這個消息公布后,國際原油價格并沒有像OPEC所期望的那樣節節攀升。相反,油價還出現緩慢的下滑。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業界認為OPEC的限產舉措幅度還不夠大,時間還不夠長,根本起不到支撐油價的作用。
所以,OPEC的限產政策對油價的刺激作用,已經被市場完完全全的吸收掉了。這次中東國家之間的政治危機,雖然或多或少的會對該地區的石油產量有一定的影響,但一是卡塔爾國家小,因而這個影響將會是十分有限;二是因為市場對所謂的限產早已不感冒了,所以它在刺激國際油價上,無異于杯水車薪,無濟于事。國際原油價格繼續在低位徘徊,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從全球的原油供給和需求來看,二者基本上是持平的。現在,全球每天的原油產量大約為9710萬桶,而全球每天對原油的消費約為9690萬桶,二者基本上處在一個均衡的狀態。OPEC國家限產所帶來的原油短缺,卻因為美國頁巖油的大幅興起而被填補上了。正是由于全球范圍內原油供需的大致平衡,才使得國際油價短期內不會出現大的波動。這也是為什么這次中東危機未能托起國際油價更深層次的原因。
“石油財政”決定沒人真正減產
國際原油價格自從2015年首次跌破每桶50美元的心理價位之后,就一直在這個價位上下徘徊,沒有出現實質性的反彈。那么,今后國際原油價格到底會呈現什么樣的走向?它還有沒有打翻身仗的機會呢?
對于今年5月25日OPEC國家一致同意延長石油限產政策的決定,市場反應平淡,主要是覺得力度太小,時間太短,對油價的刺激作用會十分有限。
但就是這作用有限的限產舉措,許多OPEC成員國都還做不到,他們之間真正達到限產目標的不到60%。一些成員國,雖然口頭上答應限產,但背地里卻還是像限產前一樣生產。少生產一桶油,就少了一桶油的收入,這些國家心里的小算盤,大家其實都很清楚。
自從2016年11月份OPEC成員國決定限產以來,許多成員國的財政已經是捉襟見肘。對于這些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來講,限產就意味著減少自己的財政收入,如同割肉。因此,更大幅度、更長時間的限產是不現實的,在OPEC內也通不過。所以,OPEC成員國之間的限產,對全球原油產量的影響注定是有限的。這種局面很有可能在今后幾年內都會持續下去。
而另一方面,頁巖油在全球,特別是在美國的興起,為全球的原油供應提供了新的增長點。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美國市場也成為支撐國際原油價格的重要力量。然而,頁巖油的興起,徹底改變了美國的這種能源格局。它不僅使得美國在原油上基本自給自足,而且使得美國在非原油性的石油相關產品上(像汽油,柴油,航空用油等)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凈出口國。
美國具有相當豐富的頁巖油儲量。據2014年美國能源信息署的估計,美國頁巖油的儲量約為23.4萬億立方米。按照目前的開采速度,美國的頁巖油還至少可以開采300年。正是基于巨大的頁巖油儲量,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頁巖油的開采速度會進一步加大,頁巖油占美國本土石油產量的比率,將會從2010年的23%上漲到2035年的49%。到那時,在原油上,美國也會成為一個凈出口國。
不僅在美國,在世界各地其他地方,也發現了大量的頁巖油儲備。頁巖油的興起,不僅足以抵消由于OPEC國家的限產所帶來的國際原油供應的短缺,而且還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原油供應的過剩。這對國際油價,進一步施加了下行的壓力。
而可再生能源的逐漸推廣,也使得國際市場對原油產品的依賴有所下降。作為原油的替代品,可再生能源,像風能,水能,太陽能等,雖然一直是歐美各國政府所扶持的對象,但它們對能源的貢獻卻十分有限。然而,這種格局正在悄然的發生改變,可再生能源,逐步地走到了舞臺的中央。以英國為例,截止到6月8日,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占到英國總發電量的50.7%。也就是說,英國發電量的過半數,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這是一項劃時代的成就。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估計,國際市場對原油的需求會緩慢地持續上升。2017年對原油的需求會在每天9840萬桶,到2018年會略微上升到每天一億桶。在供給上,包括頁巖油在內的新能源的發現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力發展,使得能源的供應足以滿足緩慢增長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原油價格的疲軟態勢在今后幾年內還會繼續持續下去。
中國依然會大量進口石油
在能源結構上,中國與歐美國家相比,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歐美國家的能源結構中,作為清潔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氣占據主要地位,而煤和相關的火力發電廠已經逐步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可是在中國,煤,卻是當之無愧的能源“一哥”。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煤占了67%的比重。
中國號稱有不可計數的煤儲量,但實際上根據現在的條件,可供開采的并沒有儲量探明的那么多。不僅如此,使用煤還有兩個問題,一是效率低下,二是污染嚴重。每年冬天,中國北方地區談霾色變,用煤取暖所產生的粉塵是背后的元兇之一。所以,煤不僅從儲量和開采上是有限的,而且從使用上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必須逐步地減少對煤的依賴。
那么,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們國家的能源結構中,又占有多大的分量呢?中國政府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上,給予了許多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行業獲得了相當快的發展。2010年,水力發電占到了全國總發電量的9%,核能發電占到了1%。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中國的水力發電將會占到全國總發電量的10%,核能發電將會占到3.2%。即使這樣,與歐美國家比起來,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太低。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能源結構還是得依靠石油和天然氣這樣的非清潔能源。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中國對原油的需求會繼續上升。2016年中國的原油需求增長幅度為每天40萬桶,2017、18年原油的增長幅度將會在每天30萬桶左右。
在本土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中國本土的石油產量卻不盡人意。2012到2015年,中國本土的石油產量有所上升,但這依靠的主要是對老油田的強化二次開發。即使這樣,業界估計老油田的石油產量將會在2020年達到峰值。到時候,中國的石油需求和本土產量之間的缺口就會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進口石油是唯一的選擇。據估計,到2020年,中國60%的石油和天然氣將會依賴進口。
可喜的是,中國政府在石油進口的來源上,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趨勢。雖說OPEC國家仍然是中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占了總進口量的57%,但是從新增石油進口上,非OPEC國家卻占了65%。石油進口來源的多樣化,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分散了風險,增加了中國石油戰略的保險系數。這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