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J
音樂就好比是耳朵的食物,當然不可否認要避免一些“垃圾食物”,但食物種類的豐富,保證營養均衡是大原則。
早教啟蒙中,大家都知道音樂的重要性,卻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入手。尤其是像我這樣唱歌跑調,從小不會樂器的“音樂渣渣”母親,真是無從下手。
說到這,還是要感謝小D的認知老師和康復師們,一開始她們其實并沒有說“音樂啟蒙”這個概念,她們更多地在強調給寶寶的五感刺激,其中音樂就是聽覺的刺激。
在她們的指導下,我慢慢也在家實踐下來。特別是前不久,我去聽了學校里關于嬰幼兒音樂啟蒙的課程后,把許多重要的知識點都串起來了。如今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借鑒。
提到音樂啟蒙,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童謠,這的確是一個好途徑。但教授特地強調了,“要達到真正的音樂啟蒙,不能僅僅把童謠當成背景音樂,還需要引導孩子學會主動聽音樂”。
聽音樂時,在腦海里形成一個畫面,這就是聽覺的想象力,也叫“音樂聽想”(Audiation),可惜這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從小沒有進行有意識的啟蒙。音樂聽想較好的孩子,今后對于音樂的感受力和敏銳度都會更強,也就是我們說的樂感會更好。教授說,“在嬰幼兒早期啟蒙中,大部分屬于多感官刺激,唯獨耳朵(音樂)的啟蒙常常是孤立的,而這才是音樂啟蒙的關鍵”。
“音樂聽想”,這個名詞聽著非常高大上,其實早期啟蒙做起來很容易,借鑒讀繪本的思路,就是盡可能地調動孩子其他的感官一同參與“聽音樂”,這就是主動聽。
比如,可以隨著節奏哼唱、拍手、跳舞,只有當身體其他感官參與到這個過程中時,大腦才會“認真”接收信息,去嘗試理解音樂傳遞的感受。
保證每天有這樣的15分鐘,和孩子一起主動聽音樂的親子互動時間,長期堅持下來,就能收獲與“放背景音樂”截然不同的音樂領悟力。
營造整個生活充滿音樂的家庭氛圍非常重要。愛書的父母養出愛書的孩子,愛音樂的父母養出愛音樂的孩子,就是這么一個道理。
教授說,“現在媒體過于夸大了古典音樂的重要性,比如都在說聽莫扎特音樂的孩子智商更高,姑且不說這樣的說法是否有根據,類似的渲染本身也把很多父母和孩子通往音樂的道路關閉了”。一個不那么喜歡聽古典音樂的父母,帶著很強的企圖心來進行音樂啟蒙,這樣的效果通常不會好,而且最后一定父母和孩子都痛苦。
另外,他還提到,“音樂就好比是耳朵的食物,當然不可否認要避免一些‘垃圾食物,但食物種類的豐富,保證營養均衡是大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音樂,即使是流行歌曲也沒關系,引進童謠的同時,也可以把父母喜歡的音樂放給孩子聽,唱給孩子聽,聆聽自己喜歡歌曲時的這份喜悅心情,才是最感染人的。
正因為是自己喜歡的歌曲,放的時候也可以和孩子分享感受,“這首歌曲讓我想到了冬天的晚上”;“這個旋律讓媽媽想要滑冰”。這樣的簡單語言描述能夠告訴孩子,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是可以去感受、理解和解讀的。慢慢地,孩子在聽其他類型音樂時,也會有這樣嘗試表達的意愿。
隨著孩子習慣了主動聽音樂后,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進一些古典音樂。我們可以選擇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或者有非常鮮明的樂器演奏的,進一步提高孩子的聽覺想象力,鍛煉孩子耳朵對于不同聲音識別的靈敏度。
推薦兩部符合這類標準的古典音樂,比如圣桑的《動物狂歡節》、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彼得與狼》。這兩部都用了不同的樂器來演繹不同的動物,孩子不僅可以了解故事,也能了解不同樂器。當然,父母們是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課的(有心的話,真的不能偷懶)。
剛剛開始引進古典音樂時,最好以興趣為導向,時間不用很長,每次控制在5~10分鐘就可以了。
聽完美國系統的音樂啟蒙后,我深刻認識到,任何啟蒙的本質就是提供環境,去喚醒孩子自發的內在興趣。一個從小就開始聽音樂的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分辨各種彈奏樂器的孩子,以后學習某一種樂器必然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不會出現我當年那樣“強按牛頭不喝水”的局面。
如果你還沒有這么明確的目標,不妨和我一樣,時刻提醒自己,早期啟蒙不要帶太多功利心,更不要用自己的眼界局限了孩子。能力范圍內,多陪著孩子一起去嘗試不同的領域,即使那是你不喜歡或者不擅長的。
教育的本質,就是給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