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梢青+鄭施詩+吳彥儀
6月2日,中國美術學院2017畢業作品展落幕。八年來在杭州,國美畢業展已經成為嘉年華一般的樂事,僅5月26日晚,通過網易直播觀看開幕式的人數就突破了103萬,是2016年的1.5倍。
但師生們卻喜憂參半。展覽維持一周,并不算長,卻依然有不少作品“折損”嚴重,最強調互動的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展廳是“重災區”。有的作品被觀眾順走了,有的踩滿鞋印,甚至還有被改了樣子……

2016年,一則《中國美術學院畢設被盜一覽表》的微信曾在朋友圈里迅速傳播,很快突破10萬+。
這般傷心事,今年并沒有終結。
畢業展的最后一天,記者從美院南山、象山校區了解到,被破壞的作品仍不在少數。
消失的漢白玉石雕魚
美院象山校區,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學生譚雄的雕塑作品《石雕魚群》,被人偷走了。
大大小小30余條石雕魚,開展第二天就少了一條。那是一尾漢白玉雕的“小鯽魚”,游在兩條青石雕的大魚中間,小巧靈動。
后面幾天,譚雄留心了,和同學們輪班看護。隔天下午,一對年輕男女在參觀時,女的拿起了一只“皮皮蝦”,拉開包準備放進去。好在值班同學及時發現,這位觀眾悻悻放下展品,匆匆走出展廳。
除了被盜,更多的是被毀。
同是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曠筆峰同學,展出了一組雕塑作品《1000個彩色蠟塊》。原本是1000個被疊成正方體的蠟塊,五彩漸變,可在開展第二天,蠟塊群就被人破壞得七零八落。“好在我有200塊備用,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曠筆峰重新拯救作品。
這件作品還差點引發一場沖突。六一節那天,兩位母親一起帶著孩子來觀展,其中一位在打電話時,六七歲的小男孩將蠟塊碰掉了一溜。值班的同學有些心急,說了一句“看好你的小孩“。這位媽媽回了一句:“我打電話,沒法管小孩”。另外一位馬上幫腔:“你(指學生)這個人怎么這么沒素質”。
“恰恰是她們沒有意識到看展的基本素質。”聽到這話,同學有點委屈。
作品周圍貼滿26張
“請勿觸摸”
畢業展上,每個展廳都安排有一位同學值班,但終歸有死角,不可能面面俱到,實時“掌控”,有同學只好想出這么個點子——
圍著《1000個彩色蠟塊》,多了四張黑底紅字醒目的標識:“請勿觸摸”;
章獻同學的雕塑作品《如何解讀一個輪子》,素凈的白色底座上貼了26個“請勿觸摸”。
其實,章獻自己看著也挺不舒服的,“可不貼不行,哪怕我站在旁邊,還是會有人把車輪碰倒”,“車輪是順時針轉的,有位大叔非要把輪子往反方向扯”……
纖維藝術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學生,在提到自己作品的遭遇時,更是難過得一下子講不出話來:這組作品由粉色的布料方塊組成,她為了觀展效果,沒有用圍欄隔開觀眾,而是自己親自站在邊上看著。但她只缺席了小半天,就發生了意外:方塊都被堆到一起,上面還有很多鞋印,有人為了擦干凈鞋印,還往上面潑了水。“這個纖維材質,吸收水分后,會變軟,我花了心血做的一切,都會消失。”
開幕前,本報曾介紹過幾件特別有互動性的作品,閉展時再去看,發現果然深受“歡迎”——
蔡冠杰的《喂,你,對,就是你》,是一只從墻上伸出的手,食指會在觀眾伸手接近時,受到感應而隨之動作。現在,這根手指已經變黑——總有人要用力握住它,甚至往下拉扯。
學生畢業了,觀眾畢業了嗎
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出現的尷尬現象并非個例。
近年來,全國各大藝術院校畢業展均不同程度向公眾敞開大門,但同時也帶來了師生的困惑——怎么才能讓作品不被破壞。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畢業展上,有家長和孩子將作品拆解;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展,展品被隨意涂鴉;南京藝術學院520畢業展,狂歡過后,有人形容校園像一個結束大甩賣的超市:展品損壞,草坪狼藉。
纖維藝術系一位同學說:“我不想我和我的作品,是因為被損壞而受到關注。”
這里面有一位藝術畢業生對藝術、對自我最誠摯的態度,每一個人,為畢業作品,都不遺余力。當觀眾有意或無意做出損傷之舉時,或許并不清楚,這些作品花費了同學們多少心血和金錢——一組被摸得掉色的銅雕,光材料就耗費5萬元;一組石雕,光是用來打磨的砂紙,從最粗到最細就要用到20多種;半米高的木雕人物,不眠不休要雕三四個月;還有很多展臺都是學生自己掏錢,單個造價就要兩三千元。

讓他們失望和不解的是,學生希望公眾能看到自己的畢業創作,卻等來了一群仍未“畢業”的觀眾。
面對這種狀況,學校師生們是兩難的。“一方面想向公眾介紹我們的教學成果,一方面總是擔心被傷害。”中國美院副院長王贊說。
能否加強現場管理?且看這組數字:中國美術學院2017屆畢業作品展共展出4000余件作品,展示空間1.5萬平方米,相當于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五分之一。為了值班看護作品的學生,學校每天要準備600余份盒飯。
“我們呼吁社會,尊重每一位作者的創作感受。”
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主持人錢云可老師談到,觀看展覽也有社會規則——這其實和在電影院中手機靜音、地鐵上不吃東西、高鐵上禁止吸煙是一個道理。
但中國美術學院表示不會因此關閉面向公眾的大門。王贊說:“美院依然保持開放。”
(何瑞松薦自《錢江晚報》)
責編:小側
險些被偷的“皮皮蝦”
《1000個彩色蠟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