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永海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是納稅人的“血汗錢”,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更容不得動手腳、玩貓膩。山東對膽敢向扶貧資金財物“動奶酪”的人嚴懲不貸。
為了讓最會錢生錢的人去花錢,使最需要受益的人能受益。山東省采取措施,不斷加強和改進扶貧資金管理使用辦法和監督機制,充分發揮扶貧資金效益,把關系貧困群眾切實利益的扶貧資金、資產作為重中之重,用準、用好、用活。
審計監督:抓早抓小抓日常
“脫貧攻堅的日常督查考核,把紀律挺在前面,讓我們不敢有絲毫的僥幸懈怠,唯有扎扎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讓貧困戶滿意,讓組織放心。”沂蒙山旅游度假區扶貧辦主任朱裕如是說。
山東省針對扶貧資金資產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管體系,變事后問責為事前提醒,變突擊檢查為日常監督,變高發易發為風險防控,變查辦問題為糾錯機制, 強化源頭防控、過程監管、問題整改,抓早抓小抓日常,有效保障資金、項目、干部“三安全”。
加強日常教育。省扶貧辦制定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實施辦法》精神10條措施,所有人簽訂工作紀律承諾書。聘請山東康橋律師事務所為法律顧問單位,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脫貧攻堅。德州市扶貧辦成立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領導小組,制定出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追究辦法實施細則》,簽訂黨風廉政責任書,各科室制定了廉政風險防控圖,每名工作人員根據廉政風險點制定了防控措施,確保廉政責任落實到位。萊蕪、淄博等市開展警示教育、專項巡查、主題培訓,做到扶貧資金到哪里,監督管理就到哪里。
扎緊制度籠子。制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監管意見、小額扶貧信貸貼息和風險補償操作辦法等制度10余個,確保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推進。建立網絡輿情預警平臺和12317舉報電話,對群眾信訪實行24小時受理,對全網絡進行24小時監測。各地建立健全項目庫、專家庫和鄉鎮初審、縣級審批、市級審核的項目評審機制,嚴格項目招投標、質量監管和資金撥付等重點環節。明確項目實施各環節負責人、監管人,保障資金使用到位、報賬清晰,做到一個項目一個檔案、一套專賬。
督查常態化。建立通報、約談制度,去年以來,省里先后督查23次,通報11次,約談領導干部7名。各地督查2500多次,通報1608次,約談領導干部68名。濟寧、臨沂、聊城等市每月一次現場會、每月一次督導檢查、每月一次通報排名,德州市出臺問責辦法,督查實現常態化。
審計全過程。出臺《脫貧攻堅審計監督試行辦法》,將審計監督請進“家門”。抽調8名業務骨干,在省扶貧辦內部設立審計監督組,同時也是省審計廳派駐省扶貧辦審計處,把審計監督嵌入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過程。脫貧任務比較重的2個市和20個縣扶貧辦也成立審計監督組,其他市縣也明確專人負責扶貧審計,重在發現解決問題,更早介入,前移關口。在組織方式上,實現了由“大兵團”作戰轉為“小分隊”突擊,提高審計頻次,實現全過程、全時段、無縫隙審計監督。在審計成效上,充分發揮“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以預期結果為導向,監督和規范整個脫貧攻堅過程的實施,為脫貧攻堅植入“免疫系統”,達到“治未病”的目的。省扶貧辦先后對9市19個縣區進行審計,延伸審計74個鄉鎮、889個村、1144個項目,查出問題205項,涉及資金3.65億元,處理責任單位20個、責任人136人。近日,省審計廳就2016年脫貧質量、扶貧開發項目績效和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等,在全省13市40縣開展專項審計調查。
年終總考核。省里出臺并嚴格執行對市級黨委和政府、對省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對市級扶貧辦考核的三個《辦法》。由廳級干部帶隊,對各市2016年脫貧攻堅年度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實地考核,委托第三方社會機構對貧困戶退出、群眾滿意度等入村入戶調查暗訪,委托第三方機構評估成員單位扶貧成效。先后核查17市、34個縣、93個鄉鎮、184個村,走訪貧困戶2942戶,對存在問題較多的4個市進行約談。萊蕪市對資金使用、項目實施實行“綠、黃、紅”亮燈預警,對當季目標未完成的亮“黃燈”,并約談提醒單位相關負責人;對連續兩個季度或年度目標未完成的亮“紅燈”,讓嚴考核、嚴問責成為常態,確保實現陽光扶貧、廉潔扶貧。
循環使用:激活扶貧資金一池春水
“靠在大棚打工的工資和分紅,我家已經實現了脫貧。”7月15日,沂水縣沙溝鎮于家莊43歲的農民顧學蓮告訴筆者。她所說的大棚是沂水實施的“飛地”扶貧項目之一——沙溝鎮卞莊高效冬暖式蔬菜大棚。2016年以來,該鎮創新扶貧資金集中使用,實施“飛地”建設鎮域扶貧項目,2016年實現1005名貧困群眾脫貧。
“以往各村自行實施扶貧項目客觀上存在著項目小、收益慢、管理粗放甚至項目失敗的現象,扶貧效果不穩定不長久。沙溝鎮具有蔬菜大棚種植的傳統,因而決定整合資金,整合資源,飛地安置,發展大棚蔬菜產業,建設鎮域扶貧開發產業基地,確保收益穩定。”沙溝鎮扶貧辦主任武玉坤說。
2016年,沙溝鎮集中全鎮15個重點貧困村產業扶貧資金450萬元、于家莊整村推進資金100萬元、47個插花村“特色種養加”資金100萬元,與沂州果蔬研究專業合作社合作進行規模大棚蔬菜種植,同時合作社自籌資金300萬元入股。項目整合卞莊土地220畝,建成38個高效冬暖式蔬菜大棚,收益覆蓋全鎮62個幫扶村,其中重點貧困村15個,插花村47個,共1303戶貧困戶、2164人。
這是臨沂市探索建立扶貧資金“一整三轉四統”管理新機制的生動寫照。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臨沂市把抓好涉農資金整合、資產收益扶貧和扶貧資金(產)監督管理作為實現村增收、戶脫貧的重要保障,這一經驗做法在全省各地復制推廣,讓扶貧資金的“活水”澆灌出脫貧攻堅的“活力”。
“整”就是做大扶貧資金的盤子。堅持以扶貧規劃為引領,以重點項目為平臺,加強涉農資金整合。“多個渠道引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上下結合、配套聯動,發揮資金規模效益。全省各地以縣為單位統籌整合20%以上涉農資金用于脫貧攻堅,20個脫貧任務比較重的縣100%整合,去年全省整合涉農資金61.81億元,今年省直18個部門可統籌整合涉農資金102億元,各市縣應統籌整合涉農資金91億,已整合40億元。
“轉”就是明確扶貧資金(產)的產權。專項扶貧資金轉股金、村級資源轉股權、集體資產轉紅利。結合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將政府投入形成資產的所有權歸集體所有,收益分配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傾斜。讓能夠使資產增值的人經營資產,通過土地托管、后續扶持資金折股量化、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經營收入積累等方式,想辦法讓錢生錢,把死錢變成活錢,讓資金循環流動起來。
“統”就是規范扶貧資金(產)的經營。資產統管、收益統分、平臺統攬、績效統審,實現扶貧資金的循環使用,保值增值。沂水縣探索推行以村級扶貧理事會為載體,經營性資產承接主體與使用主體分離、所有權與受益權分離的“一載體兩分離”民主管理機制,確保將扶貧資金資產收益滾動用于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建成的175個扶貧資產歸村集體所有,村集體通過發包、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全部實現收益共計476.9萬元,其中353.9萬元用于貧困戶增收,剩余123萬元收益用于村集體增收。
執紀問責:架起“高壓線”筑牢“防火墻”
“去年以來,我們對涉及扶貧領域信訪舉報件進行大排查,重點圍繞優親厚友、虛報冒領、截留私分、揮霍浪費等問題,梳理出扶貧領域問題線索21條,做到情況明、數字準。”曹縣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王冬梅說。曹縣持續加大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的查處力度,推進民生政策落地生根,切實維護貧困群眾的“奶酪”。今年上半年,已查結扶貧領域腐敗問題11起,黨紀政紀處分19人、組織處理3人。
山東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落實中央紀委和省委決策部署,堅持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實行重點督導制度,持續加大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力度。省扶貧辦與檢察院、信訪局建立聯動機制,協同解決扶貧領域違紀違法問題。2016年以來,全省共查處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1619起,處理2000余人,其中給予黨政紀處分1887人,移送司法機關189人。
突出重點,瞄準群眾身邊的“微腐敗”。今年以來,出臺《關于聚焦扶貧領域深入開展重點督導縣(市、區)集中整治和查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工作的方案》,對33個縣(市、區)進行重點督導,實現對20個省定脫貧攻堅重點縣全覆蓋,對扶貧領域問題線索全覆蓋,首批集中交辦扶貧領域問題線索106件,并對2016年重點督導縣(市、區)開展“回頭看”;各市選取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269個鄉鎮(街道)進行重點督導。
挺紀亮劍,對膽敢伸手的露頭就打。省紀委制作查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一表通”,在省紀委監察廳網站公布。各市、縣(市、區)均公布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舉報電話、郵箱網址,全天候受理群眾舉報。各市、縣(市、區)嚴格落實領導包案制度,抽調人員組成調查組,逐一明確調查組長、調查時限和工作要求,做到一案一策、一個班子、一套人馬,逐一研究案情,確保深挖細查、不留死角,不放過任何疑點。堅持查處一批、通報一批,加大通報曝光力度。今年以來,全省共通報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典型問題1317起。2016年以來,先后開展多輪次、滾動式集中交辦重點督辦,分兩批重點督辦問題線索93件,處理152人,其中黨政紀處分126人。今年上半年,20個脫貧攻堅重點縣(市、區)查處扶貧領域問題271件,處理335人,黨政紀處分296人。
問責下沉,層層壓實責任。山東通過多種方式傳導壓力和責任,確定把20個脫貧任務重點縣納入十一屆省委前兩輪巡視范圍,年內實現全覆蓋;同時,督促各市、縣(市、區)把扶貧工作重點部門和鄉鎮納入巡察重點,以專項巡視巡察促進精準脫貧。對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堅持失責必問、問責必嚴,用問責層層傳導壓力,用壓力推動工作落實,今年以來,共問責“兩個責任”落實不力問題1779件,處理1516人。
“重點查處虛報冒領、截留私分、揮霍浪費扶貧資金,在扶貧工作中吃拿卡要,以及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等問題,以精準監督促進精準扶貧,增強群眾獲得感。”在聚焦扶貧領域整治和查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工作座談會上,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陳輻寬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