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軍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的班瑪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氣候怡人,風景獨特,是三江源核心保護區(qū)。也是當年紅軍長征唯一走過青海的地方,山川廣布是人們對班瑪縣的第一印象。走進馬可河鄉(xiāng)馬格勒村,公示墻上醒目地貼著扶貧惠農政策的詳細解讀、扶貧資金項目和各家各戶的資金分配情況。在辦公室,能看到擺放整齊有序的扶貧政策匯編和各類扶貧資金賬冊。“每一筆扶貧資金都是貧困戶脫貧的希望,確保扶貧資金專款專用是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的關鍵。”縣扶貧局局長李秀泉說,為看好扶貧資金“錢袋子”,縣委、縣政府加強扶貧資金安全使用及監(jiān)管教育,明確扶貧資金用途和使用管理辦法,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浪費扶貧資金,牢固樹立扶貧資金“高壓線”意識,認真管好用好扶貧項目資金。
貧困戶葉西正在自家夏季草場上放牧,他興致勃勃地指著不遠處10多頭正在悠閑地吃著草的牦牛讓筆者看,緊接著又指向一排排整齊的房屋,“我現在日子過得心里舒服多了,這多虧了黨和國家好政策的照顧,如果沒有扶貧資金幫扶,哪有牛,哪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感謝黨和國家讓我的生活慢慢變好”。
地處瀾滄江源頭的雜多縣,是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近年來,該縣通過統籌國家扶貧資金和三江源生態(tài)補償機制資金,開啟了“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的教育脫貧之路。雜多縣隸屬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縣域面積3.01萬平方公里,境內平均海拔4200米,為純牧業(yè)縣。筆者到訪時,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的學生們正在寬敞明亮的食堂吃著午飯。“ 原來早上上學掰塊饃饃帶著,中午饃饃就著水吃。現在每年上學的學費和吃住都不用花錢,學校害怕我們吃不飽,每天還有一頓加餐。我在縣城上學,家里人根本不用擔心這些(開支)。”初二學生更松文毛說。“自從享受了教育扶貧資金后,現在我沒有任何負擔,最大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學生尼瑪旺毛告訴筆者。
沿著古絲綢南路西行,翻過橡皮山,就是被譽為柴達木盆地東大門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當筆者來到柯柯鎮(zhèn)東村因病臥床的巨克通老人家時,正好碰上縣扶貧局局長尹君和駐村第一書記帶著生活用品前來探望老人,“他們隔三差五就來看我,每次還帶東西來”。老人邊說邊從枕頭下面拿出與扶貧產業(yè)園簽訂的協議和上面發(fā)的低保證給我們看,說:“在家呆著,每月能領到230元救助金,年底還能享受到產業(yè)園收益分紅1000元和醫(yī)療救助等政策,真是太感謝政府和扶貧干部了!”
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資金使用精準,強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把資金使用與建檔立卡結果緊密相銜接,與脫貧成效緊密掛鉤,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發(fā)揮整體效益,切實使資金惠及貧困人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實現了新突破,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再窮也要保證扶貧資金穩(wěn)定增長
財力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關鍵。 2016年,青海省充分發(fā)揮財政投入主體作用,著力統籌財政專項、行業(yè)扶貧、地方配套、金融信貸資金、社會幫扶和援青資金,形成了“六位一體”的投入保障機制。全年落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73.4億元,較上年增長136.8%,是“十二五”總投入的77%。去年省財政一次注資8.1億元,1622個貧困村互助資金實現全覆蓋。30個貧困縣開展了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試點,整合資金119.5億元。省財政注資29.5億元,成立了省扶貧開發(fā)投資公司,大力推廣“雙基聯動”合作貸款模式,落實產業(yè)發(fā)展和易地扶貧搬遷貸款35.4億元。各地充分發(fā)揮財政投入主體作用,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市州、縣級財政投入扶貧配套資金8.02億元,較上年增長3.9倍。
今年,在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的形勢下,“要保證讓貧困群眾和扶貧企業(yè)、合作社等真正受益。同時,利用好社會投入,引導社會資源聚集精準、有效使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青海省扶貧開發(fā)局局長馬豐勝介紹,今年青海省積極調整省級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省委、省政府,明確再窮也要保證扶貧資金每年穩(wěn)定增長。2017年已落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1.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扶貧專項資金21.05億元,增幅23.1%;省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10.05億元,增幅16.7%。39個試點縣年度計劃統籌整合資金148.8億元,實際整合127.52億元,已完成支出57.38億元。
健全制度規(guī)范管理是管好扶貧資金的前提
財政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和減貧脫貧的“助推劑”,但若監(jiān)管不力,扶貧資金也可能淪為“唐僧肉”。越往基層走,其監(jiān)管難度也越大。
加強制度建設是促進項目管理規(guī)范、搞好扶貧項目的支撐措施,也是確保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安全有效使用的前提條件。青海省先后制定印發(fā)《青海省國有貧困林場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青海省扶貧開發(fā)項目和資金監(jiān)督檢查辦法》《青海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等10個意見辦法,為全省提前實現整體脫貧提供了操作性強的政策指導依據。省扶貧開發(fā)局對全省8個市(州)、42個縣(市、區(qū)、行委)及162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所在的縣(市、區(qū))扶貧部門負責人、項目管理人員300多人進行了集中系統培訓。
“為確保扶貧項目資金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青海堅持開好‘三會,即:年初項目對接會、年中片區(qū)推進會、年末績效考評通報會,對項目設計、資金投向、資金管理、項目效益等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督導服務,實現項目管理的規(guī)范化、科學化和精細化,使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發(fā)揮最大效益。”青海省扶貧開發(fā)局規(guī)劃財務處處長秋立朝介紹說。
廣泛參與全程監(jiān)督是管好扶貧資金的保證
項目鄉(xiāng)(鎮(zhèn))村(社)在扶貧項目實施前后,要將項目名稱、資金來源、資金使用、扶持對象、補助標準等情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政府門戶網站和鄉(xiāng)村“政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進行公示公告。同時,設立“12317”扶貧監(jiān)督舉報電話,以全面有效地監(jiān)督確保扶貧資金真正用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上。青海省扶貧開發(fā)局項目監(jiān)督處處長李凌民介紹,省扶貧局與省紀委、省檢察院、省財政廳等部門定期開展扶貧資金專項檢查,先后聯合督查6次、暗訪5次。并適時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扶貧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視察監(jiān)督。念好扶貧“緊箍咒”,確保了扶貧資金都用在刀刃上。青海省檢察機關與省扶貧開發(fā)局共同部署開展為期5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強預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專項工作,建立檢察機關與扶貧部門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共享機制。
把錢真正用在“刀刃上”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青海省干部群眾同心所向,追逐夢想。
怎樣才能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呢?作為地跨六盤山和四省藏區(qū)兩個集中連片特貧地區(qū)的省份,去年以來,青海省堅持提高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精準度,落實建檔立卡成果運用,按照項目資金到村到戶的要求,優(yōu)化項目設計工作。積極創(chuàng)新扶貧工作方式,多措并舉,分類施策,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將扶貧資源精確集中到貧困戶。
一朵朵山花成了“聚寶盆”,一株株苗木成了“搖錢樹”。
8公頃薰衣草花海,以山為梯,映紫了藍天;白色、粉色、紅色、藍色,40公頃的各色花朵悄然鋪滿了山坡;一座座觀光小木屋、一條條木棧道在花海中勾勒出花海農莊的韻味……
這幅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xiāng)的邊麻溝村美景,不僅在去年夏季成為西寧人心目中最美的小鄉(xiāng)村,也讓這個曾經外村姑娘不愿嫁入的貧困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鄉(xiāng)村旅游的“淘金”路上,村民們將貧困的“帽子”遠遠地拋在了記憶中。
從河湟谷地,到青南高原,再到柴達木盆地。在全省的每一個貧困區(qū)縣,處處可以感受到脫貧攻堅的溫度。
“俗話說,治病要找病根,扶貧也要找窮根。對不同原因、不同類型的貧困,要采取不同的脫貧措施,不能一個方子抓藥,必須因地因人制宜。”省扶貧局局長馬豐勝說:“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讀不起書,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沒有勞動能力,有的缺乏啟動資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分類施策。”
如今,依托著更好的優(yōu)惠政策、更多的扶貧資金、更適宜的產業(yè)項目,一幅脫貧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畫卷正在青藏高原這片方興未艾的大地上徐徐展開……
從“輸血”到“造血”、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青海省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篤定。
“十三五”時期,青海省扶貧開發(fā)面對的是“硬骨頭”,打的是“攻堅戰(zhàn)”,全省上下將堅持定力、開足馬力、精準發(fā)力,下“繡花”功夫,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把每一分扶貧資金精準用在扶貧上,加快貧困人口的增收脫貧,提升貧困人口的發(fā)展能力,到2020年與全國一道全面實現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