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尾珠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對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興趣;能力;方法;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意在課內外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主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審視初中語文教學現狀,題海茫茫、支離解析、不聞書聲已是司空見慣。因此,語文教學回歸到讀,尤其是高效率、高質量的自主閱讀是落實新課程的關鍵,那么應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如何能讓學生更為高效地閱讀呢?
一、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樂于閱讀
1.塑造美的形美,讓學生好于閱讀。美的形象可以喚醒學生美的意識,給予學生審美感受,從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語文教師要塑造較完美的自身形象——儀表美、語言美、道德美。注意讓學生從教師的良好儀表、修養中感受美、接受美、啟迪美,從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同時,教師還可通過有聲情并茂的范讀,把抽象的文字變成形象的語言,并通過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強弱高低,節奏的長短快慢,將課文所表現的愛憎感情直接傳遞給學生,把學生帶到課文所創設的意境中去,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學生在語文閱讀時,可以充分調動聽、視、觸、嗅、味多種感官去品味文本創設的意境,感知美的存在。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百草園一段,教師可以通過美讀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等全方位去感受百草園童話般的美,感受孩童稚嫩的心理,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無憂無慮童年的向往。學生通過美讀感受美的同時,還能夠領悟文字中的閃光和精神追求,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哪還需要我們費盡口舌、聲嘶力竭地去分析呢?
2.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樂于閱讀。初中時代正是青少年醉心于詩歌的季節,若能把音樂適時引入初中語文閱讀,必將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樂于閱讀。
首先,可以將配樂引入朗讀。合理的音樂輔助,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凈化他們的心靈。比如在學習《黃河頌》時,在課前簡單介紹創作背景后,自讀詩歌時可播放《黃河大合唱》作為背景音樂,雄壯、熱血、充滿激情的背景音樂,加之文中的描寫,黃河的磅礴氣勢赫然眼前,中華民族的屈辱抗爭史再現面前,將文章內容、情感和音樂形象融為一體,很好地表現中華民族解放斗爭的基本主題,在營造氛圍的同進,也讓學生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泰戈爾的《金色花》時,可選用《漫步神秘園》配樂,悠揚的曲調,更有人間至美的感情,配樂的朗讀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情感,在音樂的催化下,讓人動容。
不少的流行歌曲已有中國詩詞的元素,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時,便可巧借這些歌曲嵌入學生的閱讀。如教學蘇軾《水調歌頭》時,可為學生播放或由學生吟唱王菲演唱的同名歌曲,在幽遠的意境中,學生既受到了音樂藝術的感染,又順利地記住了這兩首詞的內容,而且印象尤深,久久不忘。教學《愚公移山》時,可讓學生一同歌唱江濤的同名歌曲,“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談……”通過歌曲恰當表現愚公精神,又讓學生樂于學習,讓學生有美的情懷,有學的興趣,我們的閱讀教學將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趣味盎然。
二、立足課堂指導,讓學生善于閱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途徑很多,可以設計一些精巧的問題,可以實行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相結合,也可以注重閱讀方法和習慣的培養,并且還應適當的進行評價,以利于學生更快提高閱讀能力。
1.巧妙地設計問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能夠讓學生通過回憶聯想,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性的閱讀能力。”讓學生自我設計一些問題,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多問、善問并能試著解問,事實上“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來自——“問”,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真正善問的話,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就落到實處,達到預期的目的,效果也就非常明顯了。
例如:在學習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時,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問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僅此一問便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去思考“書”的雙重含義,從而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內容及所要表達的情感。
2.高效地示范閱讀。自讀是教讀的基礎,也是教讀所追求的目標。教讀過程中,示范的作用能給學生以正面的啟迪,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和正確的閱讀方法;學生自讀能力的提高,又強化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實際上這一過程中,還可實行批注式閱讀,即:自讀——批注——交流。“自讀”學生自己閱讀文本,“批注”自己的隨時所感,手有所動,“交流”是自己的所得能給他人帶來的智慧的碰撞。
例如:把《社戲》作為指導閱讀方法的典范性引導,教給學生閱讀小說這種體裁的方法。小說的學習重點便是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教學亦是圍繞這三要素展開三步教學,學生對于如何學好本單元其他幾篇文章有了借鑒,同時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后面幾篇課文時,采用在文旁空白處加批注的方式,或互相提問互相解答的方式,看一看自己的智慧如何,或者給作者提幾點建議。通過以上的實踐證明,此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很好地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再次證明“教材無非是例子”(葉圣陶語)的實用性。
3.適時地評價閱讀。初中閱讀,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很重要,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著重加強定性評價”。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客觀公正全面地描述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狀
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到什么程度,并能適時地指出存在的不足,指出努力的方向,樹立學生的自信,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只要有進步,就給予及時的表揚,不難想象,經過老師的多次評價和鼓勵,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步地加強,會更好地促進語文教學。
三、重視課外積累,讓學生恒于閱讀
課外閱讀不僅是課內閱讀的補充,而且對課內閱讀會起到強化和促進作用,要求學生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并且在閱讀過程中反復運用課內所得到的方法,從而能夠逐步提高閱讀的能力。真正地把課內延伸到課外,達到大語文教育的目的。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學好語文,積累是一個關鍵環節。落實這一環節,要讓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拓寬閱讀渠道,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格言、優美詞句、精彩句段等語言材料。這些語言材料的積累,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它們一旦被激活,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會大幅度上升。在學生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中,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感。而培養語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導學生好好讀書,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去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離開了讀書就談不上培養語感,猶如離開了游泳池,就談不上學習游泳。
總之,閱讀不僅僅是學習和繼承前人和他人的知識,還將影響到人類社會現實和未來的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潛能和素質的發展,是關乎學生成長的重要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