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學結合”是當前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現實需要,在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具有優勢作用,使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在目標、主體、客體、方法與環境等方面發生了變化。文章從“工學結合”的視角,通過發揮學校與企業共同主體的主導性與協同性,調動學生向“職業人”轉變的主動性,開拓多樣性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環境的感染力等方面探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工學結合;職業素質教育;探索
作者簡介:張莉(1979-),女,山東青島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工學結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編號:14JDSZ3036),主持人:張莉;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點課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編號:YK12-05-06),主持人:張莉。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7-0030-03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工學結合”是在教育和生產的雙向參與中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當前,“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提供了真實的情境平臺,也是學生職業素質形成的有效途徑。基于“工學結合”的視角,構建立體化、多維化的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對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工學結合”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現實需要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全球范圍內孕育興起,我國加速了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提出了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戰略?!肮W結合”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切入點,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與核心。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規劃(2014-2020)》等系列政策性文件,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計劃,要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深化產教融合、堅持“工學結合”,推進校企合作,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滿足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
“工學結合”契合了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具有“以職業定位為導向、以應用性為基礎、以實踐性為核心、以開放性為特色”等特征,有利于學生的技能培養和全面發展,充分體現了“知識+能力+素質”的職業教育理念,使學校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實現了“學以致用”,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無論政府還是學校都充分認識到了“工學結合”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國內外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國外主要有北美國家的“合作”教育、德國的“雙元制”、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等模式;我國主要有“訂單班式”“辦校入企”“引企入校”“現代學徒制”等模式??梢?,“工學結合”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工學結合”視域下,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融入社會與經濟發展,加快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現實需要。如何充分發揮“工學結合”在提高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上的優勢,將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相融合,需要更加深入地進行探討。
二、“工學結合”在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的優勢與適切性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以職業定位為導向、以應用性為基礎、以實踐性為核心、以開放性為特色等基本特征,這種辦學形式充分體現了“知識+能力+素質”的職業教育理念,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肮W結合”使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在目標、主體、客體、方式與環境等方面發生了變革,使學生能夠較快地將知識、能力與工作實際相結合,實現了與崗位的零距離接觸,在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過程中發揮了優勢作用。
(一)教育目標:提高崗位適應度與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旨在通過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來實現就業的競爭力,把學生職業能力對職業崗位的適應度以及社會、行業和企業滿意度作為人才培養的最終評價標準。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應當是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有機融合,應當體現現代企業對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不僅應該具備“實用型”“應用型”的技術,而且還應該具有較好的敬業精神、誠信品質、團隊合作意識等職業素質。
(二)教育主體:校企“雙主體”共同育人
在“工學結合”模式下,企業與學校作為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共同主體,企業參與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包括:以企業對高職人才的需求為依據,確定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目標;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方案,實現與崗位需求對接;實行“雙證書”制度,實現職業素質培養與職業標準對接;校企共同開發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和教學資源;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做、 訓一體”的模式,突出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靈活性、針對性和開放性,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技能等綜合職業素質在實際崗位上得到鍛煉。
(三)教育客體:學生與員工“雙重身份”
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同時具有員工與學生“雙重身份”。學生如果僅僅掌握基本技能,將很難出色地、富有創造性地完成崗位工作。而“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可以在具體企業實踐環境下感受到企業的實際情況,身臨其境,親身感受,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在職業過程中體驗職業生活,養成責任意識、敬業精神、誠信品質、勞動觀念和實踐創新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方法:校內學習與企業實習相結合
傳統的模式下,對學生職業素質的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課堂與說教中,關于職業觀、職業道德等教育由于理論性強,學生很難在實際中應用與體會,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存在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脫離的現象。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由校內集中學習轉變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實習相結合,通過優秀的企業精神和文化對學生形成直接的、全方位的影響,實現在實踐環境下育人的新機制、新路徑。
(五)教育環境:更具開放性與多樣性
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由封閉的學校教育環境走向更加開放的社會教育環境。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空間也就由較為單純的課堂、宿舍,過渡到企業和社會,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使得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更具開放性、多樣性,在這種相對動態的情景中,學生較快地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學生對崗位、對社會的認識由模糊轉向清晰,提高了學生的責任感;通過實踐與鍛煉,學生提高了職場環境適應能力,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可見,“工學結合”彰顯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特色,使學校、企業和學生形成職業素質教育的共同體,使學生將校內學習與校內外的實踐相結合,將職業素質知識與行為對接,將職業素質中內隱的部分顯性化。與傳統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相比,“工學結合”為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創新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載體,給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帶來了新的變化。
三、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體系
新形勢下,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應基于“工學結合”的視角,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主導性,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不斷開創職業素質教育的新內涵和新渠道,積極營造因勢利導的教育環境。
(一)發揮教育主體的主導性,學校與企業協同育人
在“工學結合”模式下,校企雙方都是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主體,是職業素質教育的發起者、組織者和調節者,對實現職業素質教育的目標起著導向作用,在整個職業素質教育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學校與企業應共同探討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目標,并發揮各自優勢,協同育人、合力育人。校企合作共建“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委員會”,委員會不斷改革完善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委員會的人員由企業或行業的專家、各專業的專家和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共同組成,聯合開展企業實習、課程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等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工作。建設“專兼職結合、校內外互補”的職業素質教育隊伍,這支隊伍由專家委員會、校內師資庫、校外導師團組成,負責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工作的管理策劃、教育引導、組織實施。學校聘任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邀請他們到校內或者在學生實習期間進行指導和管理。學校的教師深入企業生產實踐,了解和熟悉企業與行業的需求,增強工作能力獲得社會實踐經驗,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二)調動教育客體的主動性,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化
在職業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學生作為教育客體而存在,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程度影響著職業素質教育的實效。根據教育的一般規律,職業素質教育也存在“認識-認同-內化-外化”[2]的過程,要引導學生主動獲取職業素養培養的信息,主動加強自身成長與行業企業的要求對接,將職業素質的要求“內化”為自身的學習動機。學生要注重與相關職業吻合的職業規范的養成,注重以嚴謹、規范、務實、公私分明等職業特色教育,有序地參與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文化藝術、技能訓練與科技創新等第二課堂活動,把對職業素質的認識轉化為實際,并提高到符合企業要求的標準。要按照企業對員工的標準要求自己,通過感悟、體驗,來提升素質,完善自我,自覺地將外在的教育轉化為自身內在的職業精神等,養成“職業人”的基本素質,圓滿完成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
(三)開拓教育介體的多樣性,加強教學模式與實踐基地建設
介體是職業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職業素質教育取得實效性的重要環節。“工學結合”模式下,要開拓職業素質教育的多種渠道,著重加強教學模式與實踐基地的建設。高職院校應建立符合“工學結合”規律的課程與教學模式,融“教、學、做、訓、賽”于一體,倡導行動導向的教學觀,按企業工作任務設置程序,以完成崗位工作任務和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內容,加強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做到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融合、教學內容與行業認證融合、專任教師與技術大師融合。各門課程要圍繞提高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育教學內容要為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學習與自我發展能力服務[3],將職業素質教育寓于能力培養、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中。高職院校還應建設校企融合、貼近學生、功能強大的校內、校外職業素質教育基地,為職業素質培養提供載體。校內職業素質教育基地應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按照企業生產和經營模式進行運作,按照真實的工作環境布置實踐場所,注重職場氛圍的營造。建設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職業道德教育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等,校外實踐基地應有固定的場所,由“德技雙馨”的能工巧匠作為指導老師,使學生能快速適應企業、職業崗位的需要,不斷培育“工匠精神”。
(四)培育教育環境的感染力,加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
環境對職業素質教育具有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以及凝聚教化的功能,“工學結合”模式下,要營造有利于學生職業素質養成的良好環境,為職業素質教育的開展創造相應條件。學校要引入企業文化,凸顯高職教育的職業化,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效融合,育人與用人并進。要加強校園文化的實踐性,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熏陶,學校融合企業的管理理念、制度文化、生產環境、產業技術等內容,營造“理實一體”的校園環境以及實驗實訓環境,讓學生感受安全意識、忠誠意識、服務意識、團隊意識、創新意識等職業氛圍;引進“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安全)管理模式,模擬企業環境,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開展“優秀企業家講壇”“優秀企業文化展”“企業文化上墻”等多樣化的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優秀畢業生與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了解崗位需求及職業發展前景。以營造理實一體、生產性、虛實結合的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2]張霞,鄧淑華.論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四個維度[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4):152-155.
[3]吉飛.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有效途徑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9(8):43-44.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