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旺元+張玉榮+林巧華
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互聯網、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已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也深入到各高校,滲透到每個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成份。在分析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和消極影響的基礎上,分別從教育對象、施教主體、教育載體三個方面提出了運用新媒體做好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作者簡介:洪旺元(1971-),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張玉榮(1983-),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林巧華(1970-),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經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研究”(編號:MKS1423),主持人:洪旺元。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7-0026-04
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科技和數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成為了當下大學生普遍使用的媒介。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形態,它能夠滿足大學生的求新求知欲,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開展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并充分利用新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已成為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一、新媒體的內涵與特征
(一)新媒體的內涵
“所謂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通俗地說就是宣傳的載體或平臺,指人們借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1]按媒體產生的先后順序有報紙期刊、廣播、電視、互聯網和移動網絡五大類,我們通常將互聯網和移動網絡劃歸到新媒體的范疇。
什么是新媒體?國內外學者們眾說紛紜,看法并不統一,因此,并沒有最終定論。筆者傾向于新媒體的這一界定:“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2]
(二)新媒體的特征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有其顯著的特點: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與平等性;傳播內容的即時性與開放性;表現形式的多元性與個體性等。
1.交互性與平等性。傳統媒體一般都是單向傳播,交互性弱,媒體地位更強大,而受眾的反饋較為無力。而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增強了媒體與受眾雙方的互動性,使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關系趨于平等,受眾不再輕易受媒體擺布,而是可以通過同媒體以及其他受眾的互動發出更多的聲音,影響信息傳播者。
2.即時性與開放性。傳統媒體的信息發布從發出到反饋需要較長時間,而且信息的表達需要層層審核、把關。而借助新媒體信息發布不再受時間、空間乃至身份限制,傳播者與受眾的身份不再固化,每個人都可以隨時加工、接收、發布信息,個性化表達自己的觀點、完全實現“我的地盤我作主”。[3]
3.多元性與個體性。新媒體的資訊信息是海量的,內容涵蓋面廣,包括國際國內不同領域的各種資訊,其表現形式也日趨多元化,每個人都擔負著多元信息的接收者、發布者和傳播者等多重身份。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再被動地接受信息內容,而是可以在無限廣闊的信息空間中,給受眾以選擇的自由,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體現個性化行為。
二、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1.拓寬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平臺。新媒體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和信息平臺,具有極其豐富的資源,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包括領導人的經典著作和思想體系,以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國內外形勢等,其中很多資源都可以應用于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手機和電腦等新媒體,憑借門戶網站、數據庫等平臺獲取有針對性、時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料,以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形式生動活潑地向學生們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手機、網絡等新媒體提供了更豐富的學習資源,而且手機和電腦等新媒體編輯傳播的政治理論、形勢與政策等內容,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讓高職學生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新媒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資源,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可以合理取舍,方便使用。
2.創新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課堂教學為主,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借助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無線網絡或者移動通信網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知識訊息,并鏈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來。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育工作者憑借新媒體收集的內容,通過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傳遞給學生,傳遞教學內容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即可以通過制作PPT,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借助課堂授課形式傳遞,也可以通過“翻轉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課前向學生傳送,課上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掌握知識、領悟思想、內化品德,真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外,運用手機QQ群、微信公眾平臺、論壇、博客、網絡交流平臺等新媒體手段,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新媒體為高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和機會。
3.提升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能力。高職學生與中小學生不一樣,他們基本上都是成年人或即將成年,具有一定的獨立意識和判斷能力,自己的事情喜歡自己做主。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他們不希望完全的被動接受教育,而是希望能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傳統的依托政治教材、在固定的教室里進行填鴨式的灌輸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適應高職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新媒體環境下,通過手機、電腦網絡即可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使學生擁有了更大的選擇自主權,他們可以通過新媒體手段自主學習、自我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體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及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學生在新媒體營造的輕松環境下,可以自由地瀏覽和選擇信息,主動地搜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選擇自己喜好的教育素材,潛移默化地接受引導,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因此,借助新媒體,提高了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二)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1.新媒體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監控帶來難度。電腦、手機等新媒體的廣泛使用使得網絡信息傳播擺脫了地域和時空的限制,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變得更加復雜,不易監控。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校園信息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信息傳播的“時間無屏障”“空間無屏障”“資訊無屏障”的狀態,學校管理部門、管理者不可能對學生所接收的所有網絡信息進行有效控制[4]。新媒體傳播信息不受國家、民族、地域的限制,信息傳播是開放的,必然會有一些與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相違背的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伴隨著新媒體的開放而傳播進來,甚至有些虛假的、黃色的、反動的不良信息及惡俗的網絡游戲通過新媒體傳入到大學校園。現有的技術條件對這些信息的發布、傳播和接收難以有效地控制,這對是非辨別力不高、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高職學生影響很大,不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新媒體使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加大。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信息的可控性為前提的,教育信息按照教育者的意志預先設計的模式進行,教師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但是在新媒體平臺上,信息具有多向性,學生和老師可以同步獲得所需的信息,有的學生可以借助新媒體輕松獲得比課堂教學更全面、更豐富、更有趣的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主導地位受到沖擊。學生對教師的知識依賴程度下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加大。由于大學生的經歷和閱歷有限,容易失去理性和自我,又由于虛擬時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難以及時發現和掌控。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借助新媒體搜尋信息,網絡交流,繞過教育者的直接干預,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導地位,使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加大。
3.新媒體對高職學生學習、生活、身心發展的不良影響。通過電腦、手機等新媒體傳播的互聯網信息是海量的,同時網絡虛擬世界也有豐富的娛樂功能,特別是一些網絡游戲、手機游戲等,有很強的吸引力,自制力不強的高職院校學生很容易沉迷其中,影響了他們的學業、交際能力和身心健康。首先,沉迷網絡容易導致學業荒廢。電腦、手機等新媒體網絡游戲各式各樣,對自制力弱的高職院校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許多高職院校學生本身由于文化基礎知識薄弱,對學習積極性不高,脫離了父母和老師的嚴加看管,沉迷于網絡游戲,毫無節制地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和精力,以致于學業荒廢。其次,沉迷網絡導致學生交際能力弱化。長期的沉迷網絡使他們與現實社會脫節,容易引起情感的匱乏和人際關系的淡漠,久而久之將導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交往能力下降。另外,沉迷網絡對大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不良的影響。經常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的高職院校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時間必定會減少,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容易導致孤僻、冷漠、情感缺乏、不關心集體等心理問題。
三、新媒體時代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大學生開闊了視野,拓展了知識面,豐富了交流方式,增強了學習自主性,但同時也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高職院校可以從教育對象著眼,引導高職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學會自我教育;從施教主體著手,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從教育載體著力,主動占領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陣地等多舉措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從教育對象著眼,引導高職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學會自我教育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高職院校要想充分發揮新媒體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應該在新媒體的使用者“大學生”身上下功夫,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新媒體素養,引導他們在新媒體環境中自主學習,學會自我教育,合理正確地使用新媒體。首先,加強對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正面引導,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日常教育活動,以滲透式教育指導學生樹立情趣健康的網絡觀,自覺抵制有害思想的侵蝕,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判斷能力和高尚的審美趣味[5]。其次,加強法律和傳媒道德的教育,學生在使用多媒體時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要知法守法,不能發表具有危害國家和社會的言論,不能進行網絡違法犯罪。再次,要培養學生使用新媒體的自律能力,通過新媒體網絡,學生能夠了解到豐富的信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但是要有自律意識和自律能力,合理地使用網絡,不能沉溺于網絡,要確保網絡是用來豐富文化知識、提升精神境界,而不是束縛發展,荒費學業,影響前程。
(二)從施教主體著手,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承擔起“輿論領袖”的角色,主動面對新形勢下的新挑戰,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媒介素養,運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首先,教育者要適應新媒體傳播的特點,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寓教于樂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利用新媒體,使教學內容和教育活動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讓學生能在一個輕松愉悅的狀態下,主動而快樂地學習。其次,教育者要積極探索運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要不斷革新,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系統、視頻播放器、圖片影視資料等設計課堂教學,組織學生課堂討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運用交互溝通法、價值滲透法等方法,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達到教育的目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新媒體的“虛擬社區”,如QQ群、微信群、手機短信、EMS等相對隱性的方式,以交互方式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多的思想交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主流價值信息,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從教育載體著力,主動占領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陣地
高職院校要主動占領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陣地,擔負教育主陣地的責任。首先,要加強高職校園網絡建設。通過校園網絡建設,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立場、觀點,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校園網的正確輿論功能。其次,設置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高職院校設置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必須要收起說教的面孔,從吸引力和注意力上著手,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內容可以涉及網絡法制教育、學習資料下載、影視劇欣賞、學生活動,文學天地、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在線等等,滿足學生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通過主題網站建設,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融入其中,變灌輸式教育為寓教于圖文的滲透式教育,讓學生不經意間受到情緒的感染、思想的洗禮,接受著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充分利用手機平臺。如今,大學生基本上人人都有手機,手機的功能也越來越多,除了收發短信和打接電話外,還有許多的娛樂功能,如上網、購物、游戲、聊天等。手機媒體的出現,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也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手機網絡功能,建立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將隱藏的教育信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傳遞給學生,使大學生更加迅速、便捷地得到教育信息,迎合了大學生的興趣愛好,不會因為教育內容的長篇大論、枯燥無味而被學生拒絕,容易為學生接受,提高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6]。
總之,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緊跟時代浪潮,順應時代變化,充分關注新媒體技術所帶來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深刻變化,在應對新媒體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的同時,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將線上與線下教育相結合,不斷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
參考文獻:
[1]百度文庫.淺談媒體的力量[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12fd7abc58fb770bf68a5549.html.
[2]李春燕.贏在新媒體時代[J].新聞研究導刊,2013(2):26.
[3]王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創新[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6-7.
[4]崔煥彩.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3:21.
[5]曾軍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北大學,2012:29.
[6]榮靜.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理論,2015(6):256.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