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業
【摘 要】“教師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認真設計科學合理的提問,注重提問的技巧。在本文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歷史課堂提問的藝術技巧:一、誘導式提問;二、階梯式提問;三、比較式提問;四、迂回式提問;以促進歷史課堂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歷史課堂;提問;技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還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師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由此可見,提問對于課堂多么重要。歷史教學也是如此。在歷史課堂中有效的提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有助于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果。因此,要認真設計科學合理的歷史課堂提問,注重提問的技巧。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歷史課堂提問的技巧。
一、誘導式提問
1.從學生生活體驗入手誘導提問。
例如,有位教師提問學生:原始初民馴養小動物的最初動機是什么?多數學生回答是為了獲取食物。這是學生原有思路的延伸。接著教師誘導一位平時愛養小動物的學生,讓他聯想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談想法,結果他提出了一種新的看法:小動物多可愛啊!初民們最早飼養小動物可能是為了好玩,為了增添生活樂趣。而馴養時間長了,才會成為家畜,最后才會發展起畜牧業來。因此,飼養動物,追求經濟價值是后來的事。其實原始初民最早時頭腦還比較簡單,不可能有先養后吃的長遠打算,只可能憑著喜愛動物這種感性沖動來飼養動物。這樣,就開拓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新思路,開拓出了創造意境。
2.從語言表達入手誘導提問。
從語言表達這個角度來誘導提問就是指用形象語言創設新情境,誘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如“張三興奮地提著一串刀幣上街買肉,路遇李四提著一串鏟幣去買米……這是發生在什么時代、什么地區的事?”顯然比起“戰國時貨幣形式有幾種?齊、趙等國貨幣形態如何?”的問法有趣得多。實踐證明,初中生對此類提問很感興趣,記憶也很深刻。
3.從知識的趣味性入手誘導提問。
在歷史課堂中,我們還可以利用富有趣味的知識來進行提問,誘導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去積極思維。例如:在《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節課中,提出一個問題,“為慶祝新中國誕生,在開國大典鳴禮炮時,你們知道當時設置了多少門禮炮,齊鳴了多少響嗎?”這樣的提問很容易勾起學生的好奇心并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以主動、輕松的態度去學習。
二、階梯式提問
教師將所要展示的內容設計為環環相扣,前后連貫,形同“階梯”的問題組,讓學生登上我們的“階梯”去尋根究底,直至問題完全解決。
1.按同一歷史事件內部聯系設計提問“階梯”。
比如,講授“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可以作如下啟發:
發生戰爭必然有矛盾,這個社會矛盾是什么?——引導學生總結“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英國殖民統治的嚴重阻礙。”——這體現了什么社會發展規律性?——所以它是決定戰爭發生的原因,也就是這對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使戰爭必然發生,早晚都要發生。
2.從不同歷史事件的聯系設計提問“階梯”。
例如:講《日本明治維新》時,首先讓學生考慮明治維新的原因、內容、意義及其局限性,后又圍繞這一問題提出如何評價明治維新?再深一層,日本歷史上兩次重大改革對日本社會有何影響?再進一步,試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俄國1861年改革的異同點。最后加一問:為什么明治維新能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的戊戌變法卻不能?對同一史實,通過發散性提問引導學生多方思維,既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從“了解”進入“研究”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3.根據歷史人物對同一歷史事件態度的變化設計提問“階梯”。
如,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政權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本質是反共反人民的,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這是為什么?通過精心設疑啟發學生對其中的原因進行探求:
一是“九·一八”事變后,他對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態度有何不同?為什么?
二是西安事變后,他對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態度是什么?為什么?
三是“七·七”事變后,他對日本的政策是什么?為什么?
四是“八·一三”事變后,他對中共和日本政策或態度如何?為什么?
最后教師啟發學生推出答案:①根本原因是為保住自己的獨裁統治。②迫于英、美的壓力,尤其是美國不愿看到日本獨占中國。③迫于國民黨內部抗日派的壓力。④中共以大局為重,不計前仇,極力爭取。
通過這樣設疑,學生不僅將基礎知識掌握起來,而且思維的深刻性得到很好的培養。
三、比較式提問
比較是歷史思維的一種重要方式,它又分為求同和求異兩種形式,求同是找出歷史發展的普遍性,求異是找出歷史發展的特殊性。培養比較能力是為了達到深化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的目的。
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對這一問題,學生覺得很難把握和理解。教師在講授時,把疑點放在“繼續和擴大”表現在哪些方面?并提示學生從原因、列強、規模、時間、后果等方面同第一次戰爭比較,這樣學生容易找到答案,并進一步領會: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中國沿海各省并深入內地,中國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而后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的基礎知識,對“繼續和擴大”的含義有了更深地體會,而且使比較思維得到了訓練。
四、迂回式提問
有些歷史問題較復雜,讓學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設問的辦法,則可達到退中求進的目的。如:講述完“西安事變”后,就可設置①“‘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怎樣的變化?”②“中共發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其主要內容是什么?”③“1935年黨的瓦窯堡會議制定了什么方針?”④“一二·九運動爆發標志著什么?”⑤“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有什么重大歷史意義?”幾個小問題提問學生,鼓勵學生自己歸納、分析、綜合,越過障礙,更好地掌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一節所包含的知識要素。
“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層浪”。在教學過程中,究竟該采取什么樣的提問方式,還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實踐、探索和完善。但我堅信只要掌握了課堂有效提問的方法與技巧,將來的歷史課堂就會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