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玉
【摘 要】實施學業水平考試,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避免嚴重偏科;有利于學校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學管理;有利于高校科學選拔適合學校特色和專業要求的學生,促進高中、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這充分說明了實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意義所在。作為歷史學科,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一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歷史學科學習情況的水平測試。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順利通過普通高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呢?下面就本人在復習過程的一些做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復習
高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包括三部分:高中歷史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經濟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而且從古到今、從中國到世界。要在兩個學期的時間內學完三本書,再加上課時也比較少(每周2-3節課),最后留下的復習時間就非常緊張,大概只有4—6周時間。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完成大量的復習內容呢?我的最主要做法是:研究考試說明,把握考試重點。
《普通高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說明》是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命題依據,也是師生復習備考的重要依據。《考試說明》對測試內容和要求作了具體的規定,對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縮小了測試范圍。因此,在教學和復習時必須緊扣考試說明對知識點的要求,不要盲目擴大范圍,不要隨意加大知識的難度,畢竟學業水平測試不是高考,注重的是基礎性知識。同時必須研究近幾年的學測題目,總結命題規律,對尚未涉及到的重點問題、重點章節重點考、反復練。
歷史學科學業水平考試要求測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考試說明》主要是根據課本章節,按認知領域的測量目標分類方法,從以上三個層面擬定考查內容。我們在復習過程中也要從這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掌握相關內容。
一、知識與能力方面,主要是培養學生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線索;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獲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歸納、比較和概括歷史知識,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分析和評價歷史事件、人物和觀點。比如,講到“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時,特別提醒學生以下方面去分析:第一,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大大加深;第二,對日本的影響:推動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第三,其他方面:刺激了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通過這樣的分析,使學生對甲午戰爭的影響進一步明確,特別是通過分類歸納,消除了學生腦海中對一些有大段文字內容的“恐懼感”,增強了對記憶內容的信心。
二、過程與方法方面,主要培養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包括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上給出的史料。比如,在講“挺進大別山”的內容時,先讓學生看課本上的“資料回放”:“我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我軍第二年作戰的部分任務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廣大地方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殲滅內線敵人,收復失地。——毛澤東《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然后設計問題:什么是“內線”、“外線”?“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在軍事上是如何實施的?這時,學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內線”是解放區,“外線”是國民黨統治區;首先打到外線的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通過這樣的復習講解,學生看到材料,就可以和學習過的歷史知識相結合,即使得復習內容不再枯燥,又培養了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當然,能夠讓學生通過史料得出正確結論,還需要經過日常講課時的訓練及復習時的記憶,只有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主要培養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養成歷史使命感、愛國主義情感、人文主義精神、民主意識、科學精神和世界意識。在這方面,不僅僅是在最后的復習時強調,更多的是要在平時講課中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比如,在講到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時,除了要求學生掌握西方列強侵華的主要史實、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和影響外,更要強調在戰爭中,面對強敵,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抗爭,涌現了像鄧世昌、左寶貴、劉永福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們悲壯的事跡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前進。
除以上三方面外,《考試說明》還專門強調了歷史學科學業水平能力測試的三個層次:識記、理解和應用。在復習過程中,我們要將這三個層次和以上三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對自治區考試中心下發的復習試卷進行反復練、反復講。一般情況,復習時每周一本書,剩余2周左右主要進行練習。通過這樣的強化訓練,相信一定能在學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教基二[2014]10號)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普通高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