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敏

四川省阿壩縣曼扎塘濕地自然保護區擁有典型的高原濕地景觀,是維護黃河上游水安全和區域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保障。這里同時也是麥爾瑪鄉牧民的夏秋牧場。近年來隨著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以及人畜數量增加,濕地含水量下降,亟待保護和恢復。
數千年來, 在人類的興衰成敗和文明的起起伏伏中,水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對水資源的掌控,人類創造和發展了文明。然而, 這一最基本、最不可缺少的資源正在逐漸消失,我們所面臨的水危機對可持續生存帶來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本期“水”專題不僅希望喚起讀者關注我們身邊的水問題,也希望通過一些跨地域的故事,提供水問題的全球視角。邁克爾·帕菲特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寫過這樣一段話:“各個水域就像家庭成員一樣,密切地交集在一起。往大了說,水文網像地球上不同種族的人類一樣——如塞爾維亞人、俄國人、阿拉斯加的印第安人、埃米什人和十幾億的中國人。水遇到了種種麻煩,但想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卻并不容易。逆流而上尋其源,你會發現它們是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我們的鏡頭想帶你看到母親河黃河流域、貴州的洞穴魚和阿壩蓮寶葉則圣湖,也想讓你走近約旦河畔了解水之爭端,去到北極地區一窺氣候變遷給涅涅茨人的嚴峻挑戰,以及直面孔索女孩因水為奴的的絕望和掙扎。
還記得幾年前看過《水文明的崩潰》,那時作者亞歷山大·貝爾就擲地有聲地提出警告:由于我們對水資源的無知和貪婪,人類文明正瀕臨坍塌。21世紀比石油更珍貴的資源是水,比核泄漏更嚴峻的威脅是水危機,比領土爭奪更可能發生的是“水之戰”。作為該書的結語,作者嚴重質疑迪拜,認為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無法指向人類的未來。而在本期,我們恰恰還想帶你領略迪拜的改變。
作為全球化發展的都市奇跡,迪拜從微小的漁業和珍珠小鎮迅速崛起為全球樞紐,城市的天際線被各種建筑奇觀在不斷重新定義,城市沿著海岸爆炸成長,一路挺進波斯灣,并擴張到阿拉伯沙漠里。然而, 作為“頂級享受”的代名詞,迪拜也被一些尖銳的批評者視為行將崩潰的世界的一個標志。200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宣布,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人均生態足跡最大的國家,迪拜則是首當其沖的城市。鮮有人知的是,同樣是在2006年,迪拜開始改變。2006年繼位的酋長要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他明令,迪拜到了2050年要有75%的能源來自清潔能源,從而讓迪拜成為全世界碳排放足跡最小的城市。迪拜將如何詮釋“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還將拭目以待。但有一個訊息日益清晰—— 我們必須學會在大自然可提供的資源之內生活。惟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擁抱撲面而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