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娜·斯特羅奇里克
對于那些長久以來一直想知道自己的貓是否只把主人當成貓糧供應器的人來說,看了《行為過程》期刊的一篇報告應該會松一口氣。此項研究為成貓?zhí)峁┝怂姆N刺激物──食物、玩具、香味和人類社交互動,大多數(shù)的貓在所有選項中傾向于選擇與人類互動,而非食物。
這類的研究“在(上世紀)90年代對狗進行過”,但直到現(xiàn)在才拿貓來做實驗,論文的作者之一、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克莉斯汀·維塔雷·施瑞夫說,“我們正試圖跟上進度。”在美國,對貓的刻板印象認為,貓是無法訓練的,也不愛社交,她說,但實際上,可以用訓狗的方法來訓貓──只要獎勵物對它們有足夠的吸引力。接下來,維塔雷將研究如何根據(jù)貓的喜好來訓練它們。
關于貓,還有什么是我們不了解的?例如,這張照片中的小貓是受了驚嚇還是在嬉戲?(答案:它正跳向懸掛在相機前的玩具。)貓的情緒是眾所皆知地難以捉摸:獸醫(yī)科學家在意大利的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主人不清楚貓用來表現(xiàn)壓力的信號范圍。“狗主人較了解狗的行為。”論文作者恰拉·馬里帝說。相反地,貓主人通常會把寵物的行為視作正常,而不當做判斷它們狀態(tài)的信號。
科學家正在努力破解關于貓的此類謎題。去年,瑞典一所大學開始針對人貓間的溝通進行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目標是:看看人類對貓說話方式不同時,貓是否會有所反應,并且翻譯出貓叫聲中的情感和欲望。

獨立性:《比較心理學期刊》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當狗和貓被委派任務去解決問題時,狗若無法完成任務會向人類尋求幫助,而貓則憑自己的力量不停嘗試。
貓的遷移:透過分析約200只古代貓遺骸中的線粒體DNA,法國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貓科動物最早是隨著農(nóng)人自新月沃地遷徙分散到各地,然后跟隨商船上的海員前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