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華林

敦煌石窟中有40多壁《龍王禮佛圖》,其中第35窟五代時作品保存最好,此圖為前室西壁所描繪赴會龍王及眷屬。
敦煌壁畫中龍的形象,或以神獸形象出現(xiàn)——莫高窟第249窟有御車“神龍”;或作為紋飾出現(xiàn)——第369窟中藻井就是團龍形象;或作為佛教神祀——第290窟壁畫中有當釋迦牟尼出生后神龍為其洗浴的“九龍灌頂”畫面。相對于其它龍的形象,《龍王禮佛圖》可以說是莫高窟空前絕后的新穎題材。如按中原正朔,《龍王禮佛圖》出現(xiàn)年代是五代及宋前期,此時敦煌地區(qū)由歸義軍統(tǒng)轄,《龍王禮佛圖》既具時代特色又有獨特區(qū)域特征,目前所知同類內容壁畫在中原地區(qū)石窟寺中幾乎不存。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與印度古法典《摩奴法典》記載,印度古代傳說中的“龍”住在地獄里,其形象是人面、蛇尾、蛇長頸的半神,地位低于摩奴、大神等,并沒被特殊尊崇。佛教將古代印度傳說中的“天”、“龍”等都吸收進來,成為佛教的重要護法。隨著佛教興盛,印度“龍”的特征與傳說也越來越豐富多樣,比如在隋朝翻譯出的《佛本行集經》就提到“……時迦羅龍即白佛言”。中國歷史上有關龍的記載較印度早得多,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龍”字以及崇拜龍的記載,《禮記》、《左傳》也有關于龍的記載,說明中國商周時期龍崇拜已十分普遍。龍和佛教的關系目前在學術界還有爭議,現(xiàn)在很難確定龍的形象是源自一個區(qū)域,還是多個文明區(qū)域并生從而彼此交融影響。
敦煌莫高窟出現(xiàn)《龍王禮佛圖》的原因,目前學界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已超出宗教宣傳范圍。意在引導人們不要忘記:要像‘禮佛那樣虔誠致盡地尊禮中原王朝,永遠懷念故國,做中原王朝的臣民”;也有學者認為這屬于海龍王崇奉,是當時社會各個階級在釋教崇奉的歷史背景下,以其能護佑本身及家人,能帶來利益,平易近眾,于是對其忠誠崇奉,進而出現(xiàn)此圖像。從《龍王禮佛圖》中“大力龍王”“難陀龍王”等榜題,對照《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經文:“復次阿難陀!汝當稱念,諸龍王名字……難陀龍王……大力龍王……于此大地,或時震響,或放光明,或降甘雨,成熟苗稼,已曾見如來,受三歸依,并受學處,奪金翅鳥怖、離火沙怖、免王役怖,常持大地,住大寶宮,壽命長遠,有大勢力,富貴自在,無量眷屬,具足神通。”筆者認為,《龍王禮佛圖》反映的是民眾對于龍王所代表的風調雨順、虔誠皈依、勇猛離苦、富貴自在、備有神通的美好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