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一

在北京的西郊有一條盧溝河,源出于河北,“盧”意為“黑”,因其河水渾濁呈黑色而得名,如今被稱為“永定河”。在這里建有如長虹一般的盧溝橋,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盧溝橋兩側(cè)石護欄共有281根座柱,每根座柱高1.4米,座下為荷葉墩,柱頭刻蓮座,柱頂刻有石獅,總計有501只。
盧溝橋開工興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并于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竣工。早在13世紀(jì),盧溝橋就已聞名世界。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自己的游記中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gòu)成美麗的奇觀”。游記在歐洲廣為流傳,西方人也因此稱盧溝橋為“馬可·波羅橋”。
提起盧溝橋人們往往會想到“七·七事變”,然而大多數(shù)人可能并不熟悉其作為交通要道的作用。圖為上世紀(jì)20年代由日本攝影師拍攝的盧溝橋舊照,其中可見路邊賣東西的小販和運輸貨物的駱駝隊,也就是舊時北京人所說的“拉駱駝跑城兒”。拉駱駝的把幾頭駱駝用繩索連成一隊,稱為“一把兒”,每頭駱駝馱著兩個麻袋,內(nèi)裝石灰或煤塊。盧溝橋是駱駝隊進京的一個重要通道,它也因此成了北京交通史上的一個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