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啟,陳新爐
蘭溪市枇杷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文/張 啟,陳新爐
【導讀】 文章介紹了浙江省蘭溪市枇杷產業發展歷程和現狀,分析了當地枇杷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目標和對策。
蘭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錢塘江上游,素有“三江之匯,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稱。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農林牧漁俱全,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初步形成了水果、蔬菜、畜牧、淡水養殖、花卉等六大特色產業。其中,枇杷是蘭溪最具特色優勢的兩大水果產業之一,現種植面積約為0.13萬hm2(1.95萬畝),產量5000t多,產值7200萬元左右,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84年以前為枇杷原始生產階段。以果農自發種植為主,零星發展,管理粗放,沒有成為一種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1984—1999年為枇杷產業的起步階段。1984年,蘭溪市女埠街道穆塢村從黃巖引進白沙、大紅袍等枇杷苗1萬株,開蘭溪枇杷規?;N植先河,1995年開始建立林果場,注冊商標,逐步開始從產品向產業轉變。
2000—2010年為枇杷產業量的擴張階段。2000年左右,蘭溪市首次明確了全市水果發展布局,確立了以47省道沿線為主的楊梅產業帶、以女埠黃店為主的枇杷產業帶和以赤溪為主的早熟蜜梨產業帶。2004—2006年,蘭溪市政府為加快特色產業的規?;l展,連續3年出臺了以現代農業以獎代補的政策,規定楊梅、枇杷百畝以上新種基地每667m2補助200元,有力地促進了枇杷產業的發展。
2011年起至今是枇杷產業質的提升階段。2011年蘭溪市以農業“兩區”為平臺,開始實施“2612100”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2年進一步提出了以枇杷等為重點的6個萬畝農業基地建設,并編制了《蘭溪市萬畝精品枇杷基地總體規劃》,開展枇杷特色強鎮建設,通過規劃引領、項目帶動等一系列舉措,推進蘭溪枇杷的轉型升級。
產業地位不斷增強。一是面積、產量穩定增長。從 2000年的 440hm2增加到 2017年的1300hm2,增加195.5%;產量從2000年的1100t增加到2017年的5400t,增加390.9%,分別占全市水果面積、產量的12.5%和6%,占金華地區的80.6%和65.6%,均占浙江省的10 %左右,列入浙江省枇杷發展的重要區域(見圖1、表1、表2)。二是成為當地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據統計,全市枇杷產值7200萬元,占水果產值的7.3%,占農業產值的2%。從單位面積的產出來看,枇杷是除設施葡萄外效益最好的水果,近幾年白沙枇杷平均價在30元/kg,紅沙枇杷16元/kg,每667m2純效益達到5500元以上,成為當地果農的“搖錢樹”,出現了“養兒不如種棵枇杷樹”的美談。三是涌現出了一批特色鄉鎮、專業村。以女埠街道、黃店鎮為主的白露山萬畝枇杷基地面積達到0.11萬hm2左右,占全市的86%,千畝(66.7hm2)以上枇杷專業村3個,500~1000畝(33.3~66.7hm2)特色村5個,如有“華東枇杷第一村”之稱的女埠街道穆塢村枇杷面積達到366.7hm2以上。

圖1 浙江省蘭溪市2000—2017年枇杷產業發展情況

表1 浙江省主要枇杷產區基本情況

表2 浙江省蘭溪市主要水果生產情況比較
產業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蘭溪市以打造“精品果業”為目標,開展“產業、科技、主體、基礎、服務、管理”等六大提升行動,有力地促進了枇杷產業水平的提高。一是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主要品種以本地白沙、大紅袍為主,先后引進了大五星、寧海白等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白沙枇杷和紅沙枇杷比例已由原來的2︰8調整為4︰6左右。二是實用技術得到普及。以市農民之家為支點,開展各類技術培訓,對新建果園,提倡“四個一”要求,即“一條水平帶、一個標準穴、一擔有機肥、一棵優質苗”進行操作,編制《蘭溪枇杷生產模式圖》,疏果、有機肥、綠色防控、采后分級等技術得到了普遍應用。三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通過實施浙江省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等項目,虹霓山、清塘何等基地的道路、噴灌、殺蟲燈、保鮮冷庫、交易市場等生產設施不斷完善。四是經營主體逐步壯大?,F有枇杷專業合作社6家,社員約500人,聯結基地433.3hm2,為會員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在產業的發展上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從穆塢村調查情況來看,1.3hm2以上大戶50戶,面積約90hm2,占總戶數的12%,總面積的23.9%;0.33~1.33hm2農戶約334戶,面積約280hm2,占總戶數80.5%,總面積的74.3%;0.33hm2以下農戶約31戶,面積約 7.07hm2,占總戶數的7.5%,總面積的1.9%。
產業空間不斷拓展。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觀念的改變,蘭溪枇杷的市場也在不斷變化,功能不斷拓展。一是從統貨銷售向分級包裝轉變。根據不同的消費需要,按照果實大小進行分級處理,分為精品、普通等不同檔次,實現了優質優價。二是從提籃小賣向品牌營銷轉變。“穆塢”枇杷評為浙江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標,“虹霓山”枇杷評為浙江名牌農產品、浙江省農業吉尼斯枇杷擂臺賽一等獎。三是從沿街叫賣向多渠道銷售轉變。女埠街道穆塢村已成為浙中西部最大的枇杷集散中心,每年吸引建德等周邊縣市、鄉鎮約百個村的果農和上海、杭州等地的客商前來交易,年市場交易量在4000t左右,年交易額約3500萬元;2012年,在浙江省內率先開展“浙鄉郵禮”——“蘭溪枇杷”郵政配送業務,開創了一條農產品銷售的新路子。如今,蘭溪枇杷已試水電子商務。四是從“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轉變。從2011年開始,蘭溪市舉辦“品蘭溪枇杷、賞白露風情”為主題的枇杷文化節系列活動,開展枇杷采摘休閑游,年吸引各類游客約8萬人次左右。不僅減少了人工采摘工資,而且增加了農戶收益,據調查,采摘游枇杷價格一般要比市場價高出10元/kg,每人收取入園費60~80元,并帶動了運輸、餐飲等產業的發展,成為蘭溪楊梅節后的又一重要農業節慶活動。
生產條件有待改善。枇杷原本屬于易凍易裂怕曬的水果,蘭溪枇杷產區大多屬于丘陵山坡地帶,再加上部分枇杷種植時缺少道路、水利等整體規劃,果園基礎設施較差,老果園的改造面臨困境,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足,如2010年的凍害、2012年的暴雨和2013年的干旱均嚴重影響枇杷產量和品質,造成果農收入不穩,價格波動大,影響產業健康發展。
科技力量有待增強。蘭溪市級農業部門從事水果專業的技術人員僅兩人;鄉鎮(街道)基層農業系統技術人員中,水果專業的只有1人;果農中,從業人員存在老齡化、低文化現象,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偏低,技術轉化率低,難以適應新時期水果產業發展的要求。
品牌管理有待加強。近幾年,當地加大了蘭溪枇杷的推廣力度,但與其他主產區相比,蘭溪枇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對有限。以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為主,缺少精準的配套技術規范和強有力的龍頭組織。以次充好等現象時有發生,觀光采摘游僅處于起步階段。隨著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調整和市場形勢的變化,開拓新的市場已迫在眉睫。
以打造“精品果業”為目標,以“一心(枇杷產研服務中心)一區(枇杷加工區)、三園(穆塢、虹霓山、清塘何等枇杷產業示范園)三線”(下潘—穆塢線、白露山線、蘭芝線)為重點,加快推進蘭溪市萬畝精品枇杷基地總體規劃的實施,力爭至2020年,枇杷面積達到0.17萬hm2左右,產量達到1萬t以上,實現枇杷產業四大提升:
一是品種提升。與浙江省農科院合作,開展本地白沙品系的選育和開發,建立規范的優質苗木繁育基地;加強枇杷的品種結構改良,引進外地優良枇杷品種,加快老果園更新,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
二是品質提升。建立7~8個具有省內一流水平的枇杷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廣精品化生產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普及率達95%以上,優質果率達到75%左右,全面建立果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在核心基地建設冷藏保鮮庫、配置冷藏車和分級處理中心,提高商品化處理水平。
三是品牌提升。培育做強“蘭溪枇杷”區域公共品牌,擴大 “穆塢”“虹霓山”2個品牌知名度,推出8~10個有特色的枇杷休閑觀光游基地和專業村,引導開發一批主題農莊和規范化農家樂,拓展產業功能。
四是主體提升。成立蘭溪枇杷研究中心,引導枇杷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組建枇杷社會化服務隊伍,形成公益化和社會化互為補充的現代新型農業服條體系。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蘭溪市萬畝精品枇杷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從現代農業標準的高度,通盤考慮、統籌協調,重點抓好產研服務中心、產業示范園和休閑農業線路的開發建設,并將蘭溪萬畝精品枇杷采摘游納入其主要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產品推介路線。
加強政策扶持。整合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制訂加快枇杷產業發展以獎代補政策,對女埠、黃店等枇杷優勢產業帶內的品種、苗木、基地建設、品牌等方面進行重點支持,引導果農和專業合作社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投入,改變“露天工廠”的生產方式;做好園區建設項目包裝,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進入開發建設,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
加強科技支撐。加強與浙江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聯系,開展枇杷良種繁育推廣、避雨防凍、標準化生產配套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注重鄉土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引導“土秀才”們組建社會化科技服務組織,加快適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加強市場營銷。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廣告宣傳的基礎上,結合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的創建和電子商務平臺的開發,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的需求,開發出多檔次、多規格的枇杷產品,加強節事活動策劃,創新營銷網絡,把蘭溪枇杷文化節打造成為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
2017-05-27
浙江省蘭溪市經濟特產技術推廣站(321100)
張 啟,男,農藝師。E-mail:476815847@qq.com
特約編輯:艾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