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動態| 試驗
據《果樹學報》2017年第6期《刺梨實生苗對硝態氮、銨態氮的吸收與利用差異分析》(作者王夢柳等)報道,為研究刺梨(Rosaroxburghii Tratt.)對、的吸收動力學特性及其利用差異,探究不同供氮濃度和不同溫度條件下刺梨對和的吸收特性,為刺梨氮肥施用提供科學依據。以“貴農5號”刺梨品種實生苗為材料,采用耗竭法和砂培試驗的方法,測定了供給不同形態及配比的氮素后刺梨實生苗對NO3-和NH4+的吸收動力學參數及氮素的吸收量與利用效率,研究不同供氮濃度及溫度變化和不同硝銨比氮素條件下刺梨實生苗對和的吸收與利用效率的差異。
結果看出,刺梨根系對硝態氮、銨態氮及總氮的吸收規律均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動力學方程。在不同濃度的、條件下,刺梨根系對的最大吸收速率、親和力及在根系中的流速始終高于。在硝態氮與銨態氮不同配比的供氮條件下,根系對、的最大吸收速率和、在根系中的流速都隨著硝、銨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硝銨比為3∶1的供氮條件下,刺梨根系對總氮的吸收速率和總氮在根中的流速最大,最有利于刺梨對氮素的吸收,刺梨實生苗的生物量、總氮的吸收量和氮的利用效率最大。
總之,刺梨具有偏好吸收硝態氮的特性,在單純供給硝態氮或混合供給硝銨態氮硝銨比1∶1及以上的條件下,刺梨實生苗根系對的最大吸收速率、親和力和在根系中的流速始終比高,刺梨偏好硝態氮的特性不會因介質中和的濃度及溫度的變化而改變。介質溫度20~ 25℃有利于刺梨對氮的吸收,供給硝銨比3∶1的氮肥最有利于刺梨實生苗的生長,生物量、氮素吸收量最大,氮素利用效率最高。 (王玥雙/摘錄)
據《果樹學報》2017年第6期《葉面鐵肥對浙江海涂地缺鐵“甌柑”葉片及果實的影響》(作者郭秀珠等)報道,通過對浙江海涂地種植柑桔易出現缺鐵的癥狀,篩選出適合海涂地條件下矯正“甌柑”缺鐵失綠癥的鐵肥。采用葉面噴施法,對8年生甌柑樹分別施用相同濃度的FeSO4和3種自配鐵肥EDTA-Fe、Vc-Fe、有機液-Fe,研究不同葉面鐵肥對甌柑葉片和果實鐵含量、葉片葉綠素含量及果實品質的影響。
試驗結果看出,浙江海涂地種植條件下,葉面噴施鐵肥可顯著增加甌柑葉片和果實中有效鐵含量,提高幅度分別為53.9%~91.6%和28.7%~83.2%,其中以Vc-Fe肥效果最明顯,葉片和果實分別 比對照提高 91.6%和 83.2%, 達 到113.91mg·kg-1和11.38mg·kg-1,葉片含量位列柑桔葉片診斷標準的適量水平。噴施鐵肥可增加甌柑葉片葉綠素含量,葉綠素a、b及總量增加幅度分別為4.1%~24.7%、6.8%~32.2%、4.7%~26.5%,其中Vc-Fe肥處理分別比對照提高24.7%、32.2%和26.5%。葉面噴施鐵肥還可提高甌柑果實品質,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比對照分別增加4.6%~11.6%和6.2%~13.4%,其中以有機液-Fe肥處理效果最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別比對照提高1.10和0.93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Vc-Fe肥提高甌柑葉片和果實鐵含量幅度最大,這與維生素C抑制鐵離子氧化、延長二價鐵的有效時間有關,有機液-Fe肥處理對于提高甌柑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及葉片復綠具有明顯作用,其原因除了有機液-Fe肥中的鐵元素外,還可能與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可促進葉片生長和吸收有關。此研究結果可為研發適合浙江海涂地條件的柑桔專用鐵肥提供參考。 (王玥雙/摘錄)
據《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7.04.020),來自泰國馬哈沙拉堪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3種躍變型果實(香蕉、杧果和番木瓜)的理化特性、生物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變化,以及成熟度與生物活性成分以及抗氧化能力的關系。
從理化性質分析,成熟期間果實硬度下降,同時伴隨著粗纖維的損失和可溶性固形物增加。綠果的總酚、維生素C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較高,而β-胡蘿卜素含量則相反。RP-HPLC測定結果顯示,成熟后總酚酸和總黃酮含量下降。
研究人員發現,成熟與酚酸(沒食子酸、香草酸、綠原酸和芥子酸)和類黃酮(槲皮素)含量有高度顯著相關性 (p<0.001),與維生素C、β-胡蘿卜素和咖啡酸含量顯著相關 (p <0.01)。然而,成熟與抗氧化能力之間不存在相關性。研究結果為如何更好選擇含有最高含量的有益健康的特定生物活性物質的果實的合適成熟度提供了新信息。 (周 洲/摘譯)
據《果樹學報》2017年第6期《采前噴施赤霉素(GA3)對杧果果實產量、品質和采后貯藏特性的影響》(作者高兆銀等)報道,為探明“貴妃”杧果生長期噴施GA3對果實產量、品質和采后貯運特性的影響,以期為GA3在杧果生產中的規范與合理使用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選用貴妃杧果為試材, 用不同質量濃度(50、100、250mg·L-1)的GA3于盛花期后15、25、35d各噴1次,測定“貴妃”杧果的產量、著果量、單果質量、果皮色素(葉綠素、類胡蘿卜素、花色苷)、果實色澤參數(L、a、b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實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維生素C含量和采后病害發生等指標。
試驗結果看出,采前噴施GA3能夠增加貴妃杧果的產量和著果量,促進果實膨大,增加果形指數,但果實的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可滴定酸含量上升,果實品質下降,采后病害發病率上升。較高質量濃度下(250mg·L-1)GA3增產不顯著,但果實品質明顯降低,并誘導果實出現采后滯綠現象。綜上所述,海南貴妃杧果采前噴施GA3,較低質量濃度(50~100mg·L-1)可以增產,促進著果和果實膨大,果實食用品質小幅下降。較高質量濃度(250mg·L-1)增產不明顯,果實品質下降幅度大,可誘導果實出現采后滯綠現象。
因此,海南貴妃杧果采前噴施GA3質量濃度以50mg·L-1為宜,可以增加產量、拉長果實、提高果實色澤,對果實品質影響較小,不會誘導果實采后滯綠。 (王玥雙/摘錄)
據《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7.04.021),來自突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干旱對干旱敏感橄欖品種(Oleaeuropaeqacv.Chétoui)的抗旱性的影響。干旱是世界上限制植物產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檢測干旱預處理能否增強干旱敏感橄欖品種Chétou的抗旱性。試材為7月齡油橄欖植株,種植于可控條件下,處理分為對照(每天澆水)、預處理(PP,進行干旱處理21d的預處理,復水60d后干旱處理30d)和不進行預處理 (NPP,正常供水81d后立即和PP組一樣進行干旱處理)。
與沒有預處理的植株相比,預處理的植株生物產量提高、光合參數較正常、光合色素含量較高。另外,葉綠素熒光數據與對照組相似,表明沒有發生光損傷。此外,預處理植株積累更多的糖和脯氨酸,能幫助維持更好的水分狀態。預處理植株中較低的過氧化氫 (H2O2)、丙二醛(MDA)含量和電解質滲透率(EC)表明植株氧化狀態較低,氧化脅迫得到緩解。另外,預處理植株活性氧清除系統更有效,因為CAT、SOD、GP活性更高、多酚類物質含量更高,使得活性氧族(ROS)的產生維持平衡。本研究表明,對幼齡油橄欖樹進行脅迫預處理產生了有益的記憶反應,以克服隨后的干旱脅迫。(周 洲/摘譯)
據《中國農學通報》2017年第15期《不同冰溫溫度對山楂果實生理及品質的影響》(作者李超等)報道,為延長山楂果實的保鮮期,提高果實貯藏品質,篩選適宜山楂果實冰溫溫度參數。在以普通冷藏(0±0.5)℃,以及果實溫度為-0.4、-1.0、-1.6℃的4個不同溫度的貯藏條件下,對貯藏期間“敞口”山楂果實采后生理及品質變化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0℃的冰溫處理降低了山楂果實的乙烯生成速率和最大生成量,減緩了果肉硬度、可滴定酸(TA)和維生素C(Vc)含量的下降,有效抑制了果肉中丙二醛(MDA)的積累,減輕了貯藏后期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上升和酚類物質含量的減少,進而延緩了山楂果實的生理衰老進程,維持了山楂果實的良好貯藏品質;而在貯藏160天后,-1.6℃的冰溫處理的山楂果實乙烯釋放峰值顯著增高,TA和Vc降解迅速,MDA含量顯著上升,PPO活性明顯上升和酚類物質含量迅速減少,加速了果實的褐變速率,生理傷害癥狀明顯,品質劣變嚴重。
綜上所述,在-1.0℃的冰溫條件下,山楂果實生理代謝被有效抑制且未出現生理傷害,貯藏效果最佳。 (王玥雙/摘錄)
據《中國農學通報》2017年第16期《蘋果果實角質層提取及分析方法的優化》(作者陳劍婷等)報道,蘋果貨架期失水是影響其品質的重要因素,而果實角質層又是水分散失的主要屏障,探討蘋果貨架期角質層和果實失水率的相關性尤為重要,而對角質層組分的定性和定量測定是展開相關研究的前提。對現有蘋果果實角質層提取和分析的方法進行比較優化,為研究貨架期蘋果果實角質層的代謝變化及蘋果果實采后綜合減損措施的探求提供方法學基礎。
研究結果表明,利用氯仿溶液處理完整果實1min、完整果實1h、表皮圓片1min、表皮圓片1h,發現氯仿處理表皮圓片1h所得蠟質含量最高,蠟質成分種類及占比,與其他三者無顯著性差異,是蘋果果實蠟質提取的最優方法。在蘋果果實角質分析方面,證明了目前普遍應用于番茄果實角質分析的MeOH-HCl試劑,對蘋果果實角質的解聚具有穩定可靠的效果,蘋果角質所得的單體產率可達92%左右。 (王玥雙/摘錄)
據《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7.05.022),來自泰國清邁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二氧化氯熏蒸法對貯藏期Daw龍眼果實抗壞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環、氧化還原平衡潛力的影響。抗壞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環氧化還原狀態在植株對生理和環境變化的反應中起關鍵作用。ASA-GSH氧化還原潛力與導致植株衰老的氧化脅迫有關。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氣態ClO2對貯藏期龍眼果實 (DimocarpuslonganLour.cv. Daw)延遲果實衰老有關的氧化還原狀態的影響。新鮮龍眼果實用ClO210mg/L熏蒸10分鐘,用紙箱包裝,室溫下貯藏7d。
結果表明,未經過ClO2熏蒸處理的果實貯藏期間ASA/DHA、GSH/GSSG和NADPH/NADP比值穩定下降,表明其氧化還原狀態下降。相反的是,ClO2熏蒸處理后這些比值在下降前立即上升,隨后穩定下降。ClO2熏蒸處理后,NADPH產生的脫氫酶包括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6-磷酸甘酸脫氫酶和ASA-GSH循環酶包括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單脫氫抗壞血酸還原酶、脫氫抗壞血酸還原酶和谷胱甘肽還原酶的活性上升,并穩定保持幾天。ClO2熏蒸處理降低了果實貯藏期過氧化氫含量和果實衰老指數,包括褐化和果皮病害癥狀。
研究表明,Daw龍眼果實ASA-GSH氧化還原狀態的不平衡與衰老有關,ClO2熏蒸處理維持了氧化還原平衡,緩解和推遲了果實衰老。(周 洲/摘譯)
據《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7.05.024),來自土耳其共和國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采前Parka處理和采后氣調包裝(MAP)處理對甜櫻桃貯藏期和貨架期重量損失、腐爛率、色澤參數、硬度、可溶性固形物(SSC)和可滴定酸等質量參數和維生素C、總酚物質、抗氧化能力和總單體花青素類生物活性物質含量的影響。
MAP處理顯著減輕了冷藏期重量損失。Parka、MAP及Parka+MAP處理的果實冷藏期和貨架期腐爛率較低。總的來說,MAP和Parka +MAP處理果實L*、色度、色相角值較高。與對照相比,貯藏期后期Parka和Parka+MAP處理果實果肉硬度較高,貨架期后期 (第 21天)Parka、MAP和 Parka+MAP處理果實硬度較高。冷藏期和貨架期Parka和Parka+MAP處理果實SSC值較低。MAP和Parka+MAP處理果實維生素C含量較高。Parka+MAP處理果實冷藏期總酚含量較高,但對照果實貨架期總酚含量較高。21d的冷藏和貨架期分析中,所有處理果實的抗氧化能力都比對照低。
所有分析中,對照果實總單體花青素含量高。采前Parka處理加上采后MAP處理可以作為維持甜櫻桃果實硬度的有效手段,而果實硬度顯著影響消費者偏好。 (周 洲/摘譯)
據《北方園藝》2017年第12期《基于葉片元素的配方施肥對草莓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作者石琨等)報道,為了探討以草莓葉片元素為參考得出的施肥配方對草莓果實產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影響,以草莓品種“圣誕紅”為試材,先利用葉片元素分析法測定草莓礦質元素的含量,確定了3種施肥配方(配方1、2、3),進而利用比例注肥泵的水肥一體化系統對溫室中栽培的圣誕紅進行施肥和管理。通過定期檢測果實SSC和統計產量來評價配方效果。
結果表明,利用配方1、2、3施肥管理的草莓果實在總產量、平均單株產量、平均單株果數和單果質量上都顯著高于常規施肥方式下草莓果實的各參數;配方3施肥下,草莓在果實產量、平均單株產量和單果質量上高于配方1和配方2施肥下的果實;配方2施肥下的草莓SSC最高,但與配方1和配方3施肥下的草莓SSC無顯著性差異。說明草莓種植時更適合滿足其自身需求的營養元素供給,以草莓葉片礦質元素分析為依據的施肥配方明顯提高了其果實產量和SSC,多組比例注肥泵并聯使用保證了其配方肥料的均衡比例和投加的精準度,該方法更具科學和合理性,具有應用推廣前景。(王玥雙/摘錄)
據《北方園藝》2017年第12期《花序花期噴水對“西拉”葡萄果實品質的影響》(作者劉迪迪等)報道,“西拉”葡萄(Vitisvinifera L.)果穗緊密,果粒擠壓變形嚴重,內部果粒著色差,果實成熟期病害嚴重,品質難以保證。葡萄開花期連續降雨可導致著果降低,通過試驗模擬葡萄開花期降雨,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葡萄著果率,達到疏松果穗的目的。試驗以西拉葡萄為試材,設置葡萄開花前期、后期和整個花期3個噴水處理,每天噴一次水,在葡萄果實膨大期調查著果率;葡萄成熟后調查葡萄發病率,測定葡萄還原糖、總酸、總酚、總單寧、總花色苷、單體花色苷、單體酚類含量。
結果表明,花期噴水能提高葡萄漿果品質,且受噴水次數與時期影響較大。整個花期每天噴一次水,西拉葡萄品質表現最佳,開花后期噴水比前期噴水的葡萄漿果品質更好。因此,建議在葡萄管理中,若開花期天氣連續晴朗,可以通過花序噴水疏松葡萄果穗,提升葡萄品質。(王玥雙/摘錄)
據《北方園藝》2017年第12期《幼果期調虧灌溉對庫爾勒香梨商品果率的影響》(作者李妙伶等)報道,為研究庫爾勒香梨幼果期不同水分處理對商品果率的影響,選取20年生長勢一致的庫爾勒香梨樹作為試驗對象,分成3組,在幼果期分別以常規灌溉水量的60%(RDI-1)、80% (RDI-2)、100%(對照)進行灌溉,統計各組梨樹2012—2014年的商品果率并加以分析研究。
結果表明,受到水分調控的香梨平均硬度較正常灌溉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正常灌溉高,綜合商品果率較正常灌溉低。在幼果期以常規灌溉水量80%作為灌水定額的處理,可以節約生育期總用水量的5%,并兼顧商品果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要求,可以進行推廣應用。 (王玥雙/摘錄)
據《北方園藝》2017年第12期《設施哈密瓜不同栽培模式對比分析》(作者李婷等)報道,以小型哈密瓜品種“江淮蜜”為試材,在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中采用隨機區組試驗方法,以吊蔓栽培、拱架栽培和匍匐栽培為處理,對比了2種設施條件下3種不同栽培模式的網紋甜瓜生長情況和產量品質,以及生產勞動力投入和銷售收入的差別。
結果表明,在2種設施條件下,與匍匐栽培和拱架栽培相比,吊蔓栽培的產量和銷售收入均最高,且哈密瓜果實品質差異不顯著,是最高效的栽培模式;匍匐栽培是最省工的栽培模式,用工量只有吊蔓栽培的40%左右,而產量可達到吊蔓栽培的70%左右,適合于勞動力不足的農戶;拱架栽培在高產和省工方面均沒有優勢,是相對最不經濟的栽培模式。 (王玥雙/摘錄)
據《北方園藝》2017年第12期《不同藥劑對瓜類幼苗細菌性果斑病防治效果比較》(作者萬秀琴等)報道,以甜瓜和籽用西瓜為試材,設2種自主研發配制的新型殺菌劑BX6、九醋酮和3種有抑菌作用的藥劑蘇納米(Tsunami)、過氧乙酸、雙氧水為處理,采用人工接種細菌性果斑病菌后噴施藥劑和噴施藥劑后再人工接菌2種處理方式,調查研究供試藥劑防治后瓜類幼苗的發病情況及防治效果,為農業生產中預防和防治瓜類細菌性果斑病提供參考依據。
結果表明,雙氧水(1∶25)對甜瓜和籽用西瓜幼苗細菌性果斑病均具有較好的抑菌效果,保護和治療作用較好,2種處理方式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7.4%、84.5%和60.5%、74.5%;蘇納米(1∶25)~(1∶75)、過氧乙酸(1∶25)~(1∶50)對甜瓜和籽用西瓜幼苗期均具有較好的預防保護效果;2種處理防治效果最高分別為78.3%、80.4%和63.5%、81.6%;BX6(1∶8)對甜瓜和籽用西瓜幼苗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防治效果分別為61.3%和66.9%。(王玥雙/摘錄)

“科技動態·試驗”欄目責任編輯:董朝菊、王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