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琴(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論我國民間音樂在新舊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及發展
劉小琴(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在一個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其本土文化的發展總是起起落落交替而行的。我國的傳統民間音樂發展在80年代之后進入了一個低谷期,進入21世紀后,在社會上被廣泛唱衰的民間音樂卻再度出現日漸繁榮的態勢。許多人對此現象深感不解,也有人將此現象歸諸于政府的提倡和保護。其原因真是如此簡單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對于文化現象從來不是能夠通過簡單的政令手段就能施以巨大影響的。從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可以看到:政令只可能在某種文化趨勢已經形成的時候適時地加以引導,或扶持,或抑制,使該種文化趨勢的發展加速或減速。至于出現何種文化趨勢,這是由當時的總體文化環境、生活環境乃至媒介技術環境所造就的。脫離大的文化語境生造出來的政令性文化最終只會因“民曰不便”而淹沒在歷史長河中。言及此處,或許人們又會提出新的疑惑:民間音樂作為一種誕生于古老農耕時代的文化形態,在工業時代初期尚且顯得與現代文化語境格格不入,緣何在更為先進的后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反而重獲新生呢?這個結果是由多重環境因素的變化共同造成的,而本文則只針對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文化特性及其在兩個不同社會時期的新舊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模式來進行討論。
中國的民間音樂尤其是傳統民間音樂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呈現出幾個較為明顯及特殊的屬性:其一是創作上的口頭性及集體性;其二是在傳播發展過程中的變異性和演變性;其三是表現內容上的即時性和大眾性。這三個特征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支持,都屬于民間音樂傳播及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構成因素。
中國的民間音樂在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中屬于誕生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一類音樂文化。它在漫長的發展史中始終呈現出一種相對穩定的創作方式,然而有趣的是這種穩定的創作方式所外顯出來的恰恰又是一種不穩定的形態,即大部分的民間音樂在誕生之初沒有一個特別固定的形態結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缺乏精確的記譜,甚至根本沒有記譜)。這種不穩定體現在音階、旋律、節奏、節拍甚至是調式等等這些音樂形態的各個方面。人們在進行民間音樂創作的時候往往是有感而發隨口而唱,音樂表現的內容皆為當時的所思所想。這種口頭性的創作結果最初無疑是一種比較真摯而粗略的表達,而它在重復表達的時候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發生改變,這些改變有些是客觀造成的,比如因為沒有精確的傳譜所以僅靠記憶無法復原最初創作出的形態;有些改變是主觀的,比如根據自己的體會和感悟對音樂形態進行有意識地改善。因此,每一位民間音樂的傳播者本身同時也兼有創作者的身份。在這個周而復始地傳播和發展過程中,最初的創作結果被創作者本人及眾多傳唱的人無數次修改,最終會形成一個相對穩定,但卻不夠精確的框架。這個相對穩定的形態與最初的創作結果相比中間的差距有時候是巨大的,我們很難描述出它的定型到底是在哪一個環節。因此,只能說現存的每一首民間音樂都是基于口頭性創作這一前提條件經過無數人的集體修改漸進式地形成的。
前文提到由于口頭創作的不確定性較多,因而當某一作品呈現出較為成熟的狀態時已是經過了無數人有意或無意地修改,這樣的創作過程和方式導致民間音樂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表現出變異性和演變性的特質。變異和演變二詞意思相近但在核心上有著根本的區別。“親子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性狀表現存在差異的現象稱為變異”①演變指“歷時較久的發展變化。”②從詞條所反映出的字面意思來理解民間音樂,變異乃是指某一具體作品經由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演繹發生的形態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更多地體現為某些具體形態上的變化、適應、以及完善。而演變更多偏向于大量的音樂作品在不同的時期或地區傳播時穩定集中地呈現出一種與他時他地不同的藝術形態,是一種普遍化的革新。一個民間音樂的作品當它在不斷被再創作的時候會衍生出許多與原型不同的形態,這些形態與原型之間可能只是局部的不同也可能變異較大甚至誕生出新的形態結構,這一現象是創作時的口頭性與集體性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當民間音樂在傳播的過程中,由于所處的時代及地域發生較大變化,因而在大文化背景的作用下大量音樂作品的變異方向展現出一種趨同化的現象,這種特定方向的共同變異經歷較長時間的發展變化最終達到穩定,從而形成一種與前期或原地不同的新形態,這就是演變性。可見演變性是變異性經過長期及多人的傳播所造成的一種穩定的總量體現。
在傳統社會里每一種音樂類型都有其相對穩定的社會大圈層,民間音樂作為一種以“民”為主體的音樂形式,它在傳播和發展的每一個環節中都深深地打上了“民”的烙印。民間音樂的創造者是民,民間音樂的演繹者是民,而民間音樂的接受者同樣也是民。普通人民高度參與到民間音樂傳播發展整個過程中的結果就是民間音樂在表現內容上的高度人民化,它所展現出來的所有場景及思想情感都是普羅大眾的社會群體意識的高度體現。在民間音樂創造和傳播中,其作品的演繹及再創作總是在被不斷地修改完善,每一位身具“民”屬性的創造者和演繹者都試圖用作品體現自己當時心中最想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種表現自我的渴求,給每一個民間音樂的作品灌入了強烈的時代文化和階層文化。因此,民間音樂總是能對人民的群體意識作出即時的反饋。
舊媒體即傳統媒體,所謂傳統媒體形式乃是對于原有的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媒體的統稱,是形成并應用于工業時代(就我國而言,一般斷代將其定位于1953年開始至2010年)的主流傳播模式。這一類媒體具有組織上實體化、規模化,傳播過程分工細密運作能力強,信息及受眾相對穩定,信息影響集中且有效性強等特征。然而當工業化生產逐步深化的時候,傳統媒體優勢性的幾大特征卻逐步轉化為禁錮其發展的壁壘,對民間音樂傳播發展所起到的一些負面影響也開始逐步顯現。
作為民間音樂所面向的主體階層——勞動人民,其階層的內部構成在進入工業時代后發生了變化。進入工業時代后流水線式的工業生產逐步代替自由化的農耕生產,大量的生產者由農民轉化為工人。因為工人的勞動方式相比于農民來說更加的精準化和刻板,所以工人之間的關系體現為一種小范圍內高度精確的勞動集成組合,其聯系的緊密度也遠遠強于農民松散自由的勞動聯盟,形成一種較小也較緊密的社交關系。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改變也改變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思考方式,人們開始習慣于用精準化、集成化、小視角的角度來看待社會文化。這種群體意識的改變給當時的整體社會文化都打上了工業化的烙印。這種文化上的工業化變革反映在傳播模式上就是傳播組織上的規模化以及分工的細密化,這一特征使得傳統媒體的工作方式能夠體現出一種非常高效率的傳導性。傳統媒體擁有大量的人員、資源儲備以及印刷或錄播過程的高度工業化,某一信息源一旦被采納為可向公眾傳遞,這種傳播模式便能夠很快調集所有可利用資源并將其集中投入到該信息的傳播。這一時期,這種高度的工業化文化傳播,相比起古老的口口相傳來說對于信息的傳遞更加迅速。它適于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已定型的傳播信息傳送給受眾,因而在誕生初期就能很快地發生效用,迅速獲得大量的市場并成為當時社會最主流的媒體形式。采用主流媒體對民間音樂進行推廣在初期是切實可行的,畢竟人們無法回避當時主流媒體半強制性推送的信息,這樣就充分保證了信息傳遞的相對高效率和有效性。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中國的民間音樂最根本的創作特點是口頭性和集體性,創演合一的方式便于傳播者在進行作品演繹時根據受眾反饋進行及時的自我調整,因而民間音樂的每一個傳播過程實質上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保證了民間音樂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極其貼近人民的勞動和生活,能獲得絕大多數人民的認可,最大限度地保證作品的民間化。可是由于傳統媒體的運作形式中分工過于精準細密,導致所推送的民間音樂也相應的變得高度穩定,大大削弱了民間音樂傳播時所需要的包容性和再創造的空間。有時候甚至出現為了保證在時間或內容上符合要求,需要推送的民間音樂必須對自己的結構作出相應的調整。這種調整不是民間音樂在傳播過程中正常出現的變異,它的出現不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意識而純粹是為了符合傳播組織所規定的一些條條框框。這樣傳播出來的民間音樂已經背離了中國民間音樂重意不重形的核心價值判斷標準。
從信息推送的內容和流程上看,農耕社會中藝人經常采用流動演藝的方式進行表演,因此民間音樂的傳播是以一種較為自由的人際傳播的方式進行的,這樣的傳播方式雖然歷時較久但由于傳播過程及對象的不定向性使民間音樂的受眾面加大,信息具有較好的共享性。而傳統四大媒體形式定向性過于明顯,傳播的時間及受眾面較為固定,幾乎每一種媒體形式都有其對應的受眾群體,因此單一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其共享性也被大打折扣。加之媒體形式及數量的增多而導致受眾分散,這使得每一次民間音樂的傳播都固定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受眾圈層從而阻礙了民間音樂的發展。
作為一種植根于普通民眾的音樂藝術,民間音樂是靈活而多變的,它的內容總是會根據時間或空間的變換做出各種各樣的調整,我們從同一民間音樂作品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會出現不同的變體這一點清晰地看到這種調整的結果。但是由于傳統媒體單位較為固定,與其相聯系的信息源相對來說也較為固定,這同樣使得傳統媒體所傳播的信息內容也越來越呈現出僵化單一的狀況。傳統媒體呈現的信息都是經過事先采錄、審理、編輯后再加以定稿,最后交付印刷或播放。由于中間經過環節較多無法即時收到受眾的反饋,因此在整個信息的流通環節帶有單向式強甚至帶有一定強制意味,缺乏互動性。缺乏互動共享性弱再加之信息單一,這幾個問題在面對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時顯得尤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傳統音樂的發展及傳播。
從新媒體誕生的角度來看,“新媒體”這一名稱是為了與工業時代誕生的傳統媒體模式相區別而誕生的一個稱呼,嚴格地說新媒體或許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也被廣泛稱為“第五媒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新媒體是基于現在后工業時代的信息技術之上誕生的全新媒體模式,是一種基于數字技術及網絡技術利用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進行信息推送的傳播形態。簡而言之新媒體這個概念所適用的范圍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自步入后工業時代(我國從2011年開始步入后工業時代)后,我國的主流傳播模式已經慢慢轉為新媒體形式。
“后工業時代”概念的首提者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認為后工業時代與工業時代在社會勞動本質上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原來生產商品、協調人和機器關系的社會轉型為基于技術與創新的服務型、指導型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勞動中的人更多的偏向于管理者和安排者的角色,而非一個類機器化的角色。相對寬松的工作環境使得人們心理狀態更為放松進而影響到文化方面,使之體現出更加寬松包容的特性。同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是一個更加廣闊的信息推送平臺,同時又兼具“互動性”和“虛擬性”③。傳統媒體的組織形式均表現為實體化的單位,它擔負著從信息的采集、整理、編輯到最終推送的所有傳播工作,有時甚至插手于信息內容的創作。而新媒體更多的則是為文化的交流傳播提供了一個技術的支持,這種虛擬化的平臺從根本上打破了原有的傳播思維,它靈活地跳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克服了傳統媒體的定向性和定量性給民間音樂傳播帶來的限制,為民間音樂口頭式的原生創作形式給予了足夠的寬容度,也為富于變異性的民間音樂傳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土壤,使民間音樂在當下的環境中能夠得以存續。
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表演者在傳播作品時多數都是創演合一的,它在傳播的過程中二度創作的空間非常大,而二度創作的過程里受眾需求的即時反饋是其再創作的根源。各種形式的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每天每時都在發布著各種信息,這些信息無論從內容還是采集、發布者來說都是非固定的。這些海量的信息通過以“論壇”和各種“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形式自由地向外發送,任何對其感興趣的人都可以自由地接收這些信息,與此同時人們還可以即時地對這些信息進行反饋和再次傳播。在當下看來,最能滿足民間音樂即時性和變異性這兩個特性需求的傳播方式應當是非新媒體傳播莫屬了。故而新媒體這種能夠獲得即時反饋的傳播方式于民間音樂發展傳播是最為適合的。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出現多遠表達、傳播主體下移的趨勢,傳統文化的民間傳播,首先是一種非制度化的傳播,這種非制度化指的是傳播關系上具有自主、自發性和非強制性,是傳者和受眾建立在自愿合意、互惠互利基礎上的,相對自由平等的傳播活動。”④對于民間音樂來說“民間”二字是其立身的根本,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更能滿足人民群眾間平等交流的需要,因而比傳統媒體更有利于民間音樂的傳播。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人們的遠距離人際關系得以增進,形成了比前期更大的社交關系網。在新媒體構建出的這張大型社交關系網中,民間音樂所能獲得的受眾數量無疑是巨大的。現在的新媒體傳播模式同民間音樂的原生傳播方式接近,在傳播面上甚至優于原生土壤。民間音樂的原生傳播模式是以人際傳播為主,傳播者的活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間音樂的受眾圈層擴張。而新媒體不再是原生傳播及傳統媒體那種單一固定的傳播方式,它所具有的“超鏈接”特性使任何一個處于終端設備面前的人都成為新媒體傳播的潛在受眾,在受眾的選擇上表現出多元化和隨機化的特性。此外從信息發布者來看,新媒體的信息發布者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機構發布的規則,取而代之的則是私人化、平民化的成員結構,成為所有社會群體自由發布和共享信息的渠道。新媒體傳播鏈條中突顯出來的這種大眾化與民間音樂的大眾化特性不謀而合,保障了民間音樂在傳播過程中能夠始終以大眾意識為基準,確保民間音樂能夠充分發揮它在整個文化體所應具備的社會功能——體現大多數人的群體意識。
民間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我國綿延數千載,曾經輝煌也曾經黯淡過。影響民間音樂發展的因素很多,在現代社會中媒體傳播模式對民間音樂的傳播發展影響巨大。舊媒體在傳播模式上與民間音樂的特性不相契合,故而在以舊媒體為主導的社會大環境下民間音樂的發展舉步維艱。當高舉自由和共享大旗的新媒體出現后無疑又給民間音樂帶來了新的生機。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民間音樂的傳播及發展的態勢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因為某一階段民間音樂在發展傳播上的滯后就對整個民間音樂的發展前景一味抹殺,最近這幾十年民間音樂在我國的發展已經能充分體現出這一規律。只有正確地對民間音樂賴以生存的大環境進行解讀,人們才能夠真正理解民間音樂它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和現實意義。
注釋:
①見于百度百科“變異”詞條http://baike. baidu.com
②見于百度百科“演變”詞條http://baike. baidu.com
③王洪:《新媒介語境中“民間文化”的再現與傳播》,《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④連子強:《論對臺傳播整體格局下的民間傳播》,《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