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震驚全美的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騷亂深刻反映了美國當今社會的族群裂痕,而此次事件的導火索,則是夏洛茨維爾市于今年6月將“羅伯特·李公園”重新命名為“解放公園”,并決定將公園內羅伯特·李將軍雕像移走,引發當地右翼團體的不滿。除去歷史和軍事愛好者,大多數人恐怕并不熟悉這位“李將軍”的名字。羅伯特·李到底是何許人也?為何他的形象如此受爭議?
南軍名將
在當今美國人心中,羅伯特·李是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傳奇英雄。他能征善戰,在美墨戰爭中便大出風頭,也是西點軍校最出色的校長。最關鍵的是,李在南北戰爭中雖然站在南軍一方,卻不是奴隸制的支持者,僅僅是因為“效忠家鄉弗吉尼亞”的政治理念而參戰。在內戰中,他以弱勢兵力成功挫敗北軍的多次進攻,最終卻拒絕“會讓民眾多流血”的游擊戰,力主投降。這種悲劇英雄形象,與北軍統帥格蘭特在南方實施的“焦土”政策形成鮮明對比,更增加了他的人格魅力。
然而在當今多數美國人心中固化的“李將軍”形象,其實一開始并不是這樣的。羅伯特·李于1807年1月19日出生于弗吉尼亞的斯特拉特福莊園,父親是前任弗吉尼亞州長、獨立戰爭時的騎兵名將“輕騎兵哈利”——亨利·李三世。李家族是第一批移居弗吉尼亞的英國移民,傳統上被認為是所謂“純白人”。1824年,年僅17歲的李被推薦進入最低錄取年齡18歲的西點軍校,1829年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且在整個學習期間未被記錄一次“過失”,創造了西點軍校的一個迄今無人打破的紀錄。
在1846年爆發的美墨戰爭中,李作為美國將軍斯科特的參謀參戰,就在這次戰爭中,他和一名青年軍官合作無間、惺惺相惜,那個人正是后來李的死敵——格蘭特。
1852年,李被任命為母校西點軍校校長,他在任職期間改革了教學體制、課程,贏得師生好評,并被譽為“西點軍校歷史上最出色的校長之一”。
1861年,最重大的考驗到來了:南方蓄奴的13個州宣布脫離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南方邦聯,領導人是李的多年老友戴維斯。在這場內戰中,大多數中下級官兵站到合眾國一邊,而大多數軍官則站到了邦聯一邊。由于李德高望重、才能過人,兩方都竭力爭取他,林肯總統試圖任命當時只是上校的李為聯邦軍總司令,而邦聯則通過家鄉弗吉尼亞和老友戴維斯的關系拉攏他。
李最終表示無法向弗吉尼亞“揮劍”,于1861年4月20日退出聯邦軍,投入邦聯陣營。雖然南軍在整體實力上明顯偏弱,但依靠優秀的軍官素質,仍在南北戰爭中的一系列戰役里挫敗了北軍攻勢。尤其是在1862年底至1863年5月,李協同另一名南軍名將“石墻杰克遜”接連在弗雷德里克堡戰役和錢瑟勒斯維爾戰役中大破聯邦軍,名震天下。但戰術的勝利畢竟挽救不了南軍的整體戰略劣勢,1865年4月9日,李率領南軍全體投降。
招致非議
在南北戰爭前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李并沒有如今這樣的光輝形象。相反,多次與奴隸相關的事件對他的個人形象影響頗大。1859年,廢奴主義者、白人布朗率領21個志愿者發動弗吉尼亞州哈帕斯起義,但這次起義隨后遭到鎮壓,布朗本人被處死,李則是捕獲布朗的指揮官。盡管是奉命行事,但由于當時輿論普遍站在同情廢奴主義的立場上,李的名譽就頗受指責。
盡管許多人證明李經常批評奴隸制,他本人的奴隸數量也從未超過12名,但1857年李繼承岳父庫斯蒂斯的57名黑奴,并允諾岳父“5年內給他們自由”,可在隨后5年內他繼續壓榨這些黑奴,直到期限最后一刻才釋放他們。在這期間還發生了1859年3名黑奴“逃北”被捕回,北方反蓄奴報紙抨擊李“親自鞭打教訓他們”。
南北戰爭結束后,當時美國政府對李的態度也遠未像現在這樣寬容。雖然美國政府沒有對李提出戰爭審判,但卻剝奪了李的公民權,同時原屬于李妻子名下的房地產也被沒收,改建成今天的阿靈頓國家公墓。
不過美國政府依然允許李出任弗吉尼亞州列克星敦市華盛頓學院校長。他兢兢業業地經營學校,將這座原本的三四流學院變成全美第一所提供商業、新聞和西班牙語課程的著名大學。但在此期間,他雖然主張“和解”,要求平等對待南北方考生,但這所學院直到他死后才對黑人學生開放。這顯示即便南北戰爭之后,李仍然帶有種族主義情緒。
形象反轉
雖然南北戰爭結束了,但很多美國南方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然感覺被北方“剝削”,懷念失去的那些傳統歲月。
在這種情緒下,作為悲劇英雄的李開始被搬上神壇。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南北戰爭后期,南方眼看支撐不住,戴維斯主張“打到底”“打游擊”,但李意識到“不能再有更多流血”,力排眾議主持投降。其實李并不排斥游擊戰,他主張投降的原因更多是從軍事角度考慮,認為缺乏正規軍的支持,純靠游擊戰無法戰勝北軍。
美國政府也逐漸開始用李的形象彌合南北關系。有歷史學家考證,李本人在感情上認同合眾國,得知邦聯成立后曾指責成立邦聯是“搞叛亂”“背離合眾國成立理想”。他雖然加入南軍,但私下認為“分裂毫無勝算”,自己只是在盡一份人事而已。在美國許多老電影中,“李將軍”都被塑造成好人,二戰中的M3中型坦克也被命名為“羅伯特·李”。
1975年即李逝世105年后,一名美國國家檔案局工作人員無意中發現一份文件。原來李在投降后曾親筆寫信給政府,表示從此效忠合眾國,請求特赦,但時任國務卿收到呈文后誤以為是“不要緊的文件”未曾打開,因此李至死未能重新獲得美國公民權。時任福特總統簽署了對他的特赦令,美國國會也恢復了其公民權。他被沒收的房產后來也被法院裁定沒收不當,最后李的兒子將這塊土地折價出售給弗吉尼亞州政府。
但近年來美國族群割裂明顯,對李的評價也開始重新轉變。美國《華盛頓郵報》2011年批評美國社會對李的膜拜是荒謬的,忽視美國黑人的感受。美國福布斯雜志2015年則斥責李是一個被過分美化的“偽君子”和叛徒。一般而言,美國南方白人對李持好感者較多,而南方有色人種則持相反觀點。許多原本設立李將軍紀念地的地方出現要求拆除、改名的風潮,往往和當地居民人種構成發生逆轉有關。
特朗普曾道出了美國人在“李將軍雕像問題”上的難堪:“難道我們還打算把華盛頓和杰斐遜的雕像也拆除么?”在族群割裂的背景下,這兩位對某些美國人而言是“開國元勛”,對另一些美國人而言,恐怕只是“大奴隸主”而已。▲
環球時報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