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暄


30年前剛到眼科時,研究生導師宋振英教授對我說:好的內科學醫生、外科學醫生、視光學醫生加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好的眼科醫生,這需要終生學習,任重而道遠。當時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幾十年的風雨歷程,使我深刻認識到,眼科專業需要用靈巧的雙手、豐富的思想、博大的愛心,扎扎實實地去準確判斷病情、做好每一例手術、點好每一滴眼藥,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患者重新看得見、看得清、看得更精彩。
——蔣華
“眼科醫生的天職是陪伴人們從黑暗奔向光明,在醫患關系十分緊張的今天,眾多眼科患者依然尊稱我們為光明天使,認定跟我們在一起前途肯定是光明的。然而,我們眼科醫生自己知道,眼科事業的道路蜿蜒曲折,不僅學習曲線長,還經常走進誤區,需要大家共同學習。”濟南軍區總醫院眼科、濟南軍區眼科中心主任蔣華通過幾個病例的講解,分享了角膜相關病例治療如何走出誤區的思考和經驗。
走出誤區之一:角膜移植術后屈光不正的防治
病例一:45歲女患者雙眼視力下降26年,左眼深板層角膜移植術(DLKP)后2年3個月。查體右眼視力0.04,矯正無助;左眼視力0.06,-4.50DS~6.0DC×70°=0.15,加小孔鏡=0.8,右眼角膜呈彌漫性斑片狀混濁。左眼植片透明,未見縫線,前房較深,裂隙燈檢查無KP,無房閃。診斷為雙眼斑塊狀角膜營養不良,左眼角膜移植術后屈光不正(圖1)。
從圖1中可見制片非常透明,深板層角膜移植能做到像得穿透移植一樣透明,可見術者手術技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但角膜地形圖則顯示存在高度散光及不規則散光,這是導致患者視力和矯正視力都非常差的主要原因。角膜移植術后屈光控制一直是困擾眼科界的一大難題,成功的角膜移植要求在保持制片透明的同時有更好的光學效果。角膜移植術既是治療性手術,也是屈光手術,不僅要讓患者看得見,更重要的是讓患者看得清。該病例的問題正是出在術后屈光狀態的紊亂,經過治療,患者視力改善。
重塑角膜屈折力及全眼成像功能有4個主要理論,一是角膜彈性半球定律等;二是角膜彈性半球定律的失效區;三是角膜彎曲率的變化及其對軸性屈光狀態的影響;四是相機成像原理:鏡頭(角膜)的透明性、屈光性和光圈(瞳孔)的作用等。我們曾多次討論角膜移植屈光控制理論,2008年也曾首次對角膜彈性半球定律及其指導意義進行過系統總結。角膜彈性半球定律是將角膜看作一個彈性半球,當某一經線的周邊部位被壓迫或收緊(如縫線)時,該經線的中央部位就變得更陡峭,其垂直方向則出現與之相反的變化,兩種變化在此相互垂直的兩經線間逐漸遞減和消長;若某一經線的周邊部被松解,(如橫向切口或拆除縫線),該經線的中央部位就變得扁平;該定律有失效區,一是當動力區向中間移動時,最終會出現物極必反的結果,二是當受力經線數逐漸增加時也會出現失靈或相反的效應。
手術技術與手術思想的關系好比武俠小說里常說的,武林高手間的區別已不在于武功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掌控武功的思想境界深淺及武術靈魂是否閃光。該病例手術技術嫻熟,卻由于手術指導思想的偏差導致了問題,也就是角膜彈性半球定律沒能在該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閃光。
病例二:55歲男性患者是病例一的哥哥,雙眼斑塊狀角膜營養不良,病變位置較深,已出現后彈力層凹凸不平的現象(圖2)。鑒于他妹妹的情況,患者拒絕嘗試深板層角膜移植術(DLKP),于是選擇一個高質量供體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術。術后第二天角膜已非常透明。此后在角膜彈性半球定律指導下,歷經1年半的屈光控制系統工程,最終裸眼視力達到1.2,驗光結果散光為0,屈光控制效果非常滿意。
斑塊狀角膜營養不良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病變會逐漸向周邊及深層進展甚至角膜變薄,早中期盡可能進行板層角膜移植術(LKP)或深板層角膜移植術(DLKP),當累及后彈力層或內皮層時可選擇穿透性角膜移植術(PKP),但無論何種方式,術后都存在復發的可能。
角膜移植手術的屈光控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術前精心設計、術中精細操作和術后耐心調整。板層角膜移植的屈光重建,減少層間瘢痕、瞳孔的保留與重建等。植床厚度50~100μm,舞刀弄剪,穿針引線、如履薄冰。術中縫線差之毫厘,術后屈光狀態會謬以千里。但更為艱苦的是術后,每個細節都能決定最終結果。很多單位不太重視術后選擇性拆線,大都是讓年輕醫師負責術后復查,但正是術后復查、計算、拆線選擇、無損傷拆線等環節決定了患眼的屈光命運。我科多年來在角膜移植屈光控制方面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每一例角膜移植患者都有一份屈光隨訪表,均由高年資專家親自確定屈光調整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據《美國眼科學雜志》(Am J Ophthalmol )2016年2月報道,角膜移植術后30年植片存活率分析和手術方式比較的隊列研究,結果顯示,近30年研究總結表明,盡管角膜移植手術技術和移植方法不斷更新,當考慮并校準預后因素后,對移植片存活率的影響并無明顯區別。
走出誤區之二:繼發性角膜病變的防治
病例三:73歲女性患者,雙眼干澀不適1年半,當地醫院測驗眼壓持續高于正常(最高眼壓24.3mm Hg),診斷為“青光眼”并局部藥物治療2月余,雙眼視力下降20余天。右眼視力0.1,左眼視力0.04,矯正無助。右眼角膜呈彌漫性混濁,角膜上皮面粗糙,部分上皮缺如,基質水腫。左眼中央偏顳下方有一潰瘍區,瞳孔呈藥物性散大。診斷為雙眼繼發性角膜病變。作為病毒性角膜炎長期用藥,導致了藥物性角膜上皮損傷。我們停掉抗病毒藥物,留下了保護角膜的藥物,經對癥治療預后較好。由此,我們認識到繼發性角膜病變危害很大,應關注淚液源性角膜病變和藥物性角膜病變的防治,加強對糖尿病角膜病變的認識。糖尿病角膜病變表現為角膜上皮反復剝脫、愈合延遲、角膜上皮下及底膜異常、角膜上皮及神經損害等相關癥狀和體征。與高糖環境下異常代謝產物沉積(如糖基化終末產物AGE沉積、AGE/RAGE/ROS通路激活)、生長因子表達量下降、細胞外基質與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增加、氧化應激反應增強、角膜神經末梢損害、異常炎癥及干細胞功能損害等機制有關。
走出誤區之三:角膜內皮細胞功能失代償的防治
病例四:49歲男性患者,左眼白內障術后1年,反復磨痛、視物模糊9個月。原病歷描述手術極其順利,手術時間僅5分鐘,術后按“青光眼”治療。術后眼部檢查提示右眼視力0.1,左眼指數/眼前,矯正無助。右眼晶體混濁,左眼角膜呈彌漫性混濁、水腫,角膜上皮下有多處積液,部分上皮缺如,基質水腫。右眼眼壓12mm Hg,左眼眼壓正常(Tn)。診斷為左眼角膜內皮細胞功能失代償,右眼白內障。經治療恢復較好。
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供體抗宿主病的眼科主要表現為干眼癥。治療方法主要是人工淚液、角膜保護劑、激素的恰當應用、抗排斥藥物、對癥支持藥物、必要時采用羊膜移植等手術。
專家小傳
蔣華,現任濟南軍區總醫院眼科、濟南軍區眼科中心主任,主任醫師;第二軍醫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軍區眼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二等功榮立者;山東省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省委組織部暨省人事廳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全軍眼科專業委員會委員,軍區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是軍隊和省內外知名的角膜病與角膜移植、白內障超聲乳化和眼顯微手術專家,近年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余篇,獲各類科技成果獎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