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
摘 要:新媒體的出現削弱了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中心的地位,高校圖書館應積極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通過不斷的嘗試探索確定其轉型發展方向。一方面,發展學科館員,借力新媒體為用戶提供深層次、全方位的學科信息服務;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機構知識庫,為用戶提供資源保障;最后,重新配置圖書館的紙質文獻資源、數字資源和空間資源,將館舍空間資源與其他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創建出面向讀者的個性化、差異化和特色化服務。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圖書館;轉型發展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圖書館早已不是讀者獲取信息的唯一途徑了,新媒體拓寬了人們接收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渠道,傳統圖書館以文獻服務為中心的功能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環境和滿足用戶需要,未來的圖書館需要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承擔多元化的功能和角色[1]。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院校和高校圖書館被賦予了新的要求,在我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戰略的大背景下,需要重新定位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方向、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模式, 利用高校圖書館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其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中應有的作用。
1 新媒體環境帶給高校圖書館的機遇與挑戰
1.1 新媒體環境削弱了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中心的地位
隨著互聯網技術、數字化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的逐漸成熟, 一方面,電腦、平板、手機等信息載體的多樣化,使人們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工作、學習、生活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識。另一方面,隨著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的興起,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讀秀等數據庫的強大,拓寬了人們接收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渠道,削弱了圖書館以文獻服務為中心的主要功能。事實上,縱觀各大高校圖書館,因到館讀者減少、圖書流通率降低、實體空間的作用逐漸減弱,圖書館作為傳統文獻資源中心的地位已不復存在,研究型讀者越來越少的使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的轉型變革勢在必行。
1.2 新媒體為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平臺
新媒體雖然對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中心的地位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但它即時性、互動性、開放性、個性化、聚合性、廣泛性的特征[2],為高校圖書館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在宣傳讀物、分享智慧、資源共享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豐富了高校圖書館的資源信息,增強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使用戶可以方便快捷的獲取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展新媒體在圖書館不同領域的作用功能,早日實現高校圖書館的轉型發展。
2 新媒體時代需要重新定義高校圖書館的功能,幫助確定其轉型發展方向及策略
2.1 新媒體環境下重新定義高校圖書館的功能
傳統的以文獻服務為中心的圖書館功能已經無法適應信息環境和用戶的需要,未來的圖書館必須適應用戶的多元化需求, 承擔多元化的功能和角色。正如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鄧景康提到的:?當今我國大學圖書館的使命應該是“收集、組織、保?存高品質的研究型學術資源并提供利用,通過知識?發現、知識獲取與知識創新平臺,提供貫穿整個學習?周期和研究周期的知識服務;創建溫馨的、充滿吸引?力的學習、研究與協作交流環境,確保對學校知識資?產的管理與使用,使圖書館真正成為學校的信息資?源中心、學習交流中心、協作創新中心和文化傳承中?心[3]。
2.2 多管齊下推動高校圖書館的轉型發展
2.2.1開展學科館員服務
周濟部長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會議上指出:學科水平是高等學校學科質量和水平的主要標志,建設一流大學的關鍵就是要建設一流的學科[4]。高校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資源保障中心, 是教學、科研以及學科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因此, 圖書館理應為重點學科建設提供強大的信息資源和高效優質的服務保障。
學科館員通常是指圖書館根據某一學科專業的需要而指定的信息服務人員, 學科館員需要具有良好的學科知識背景,能夠全面收集和組織學科信息資源, 為用戶提供深層次、全方位、個性化信息服務, 學科館員在院系、學科專業與圖書館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雙方能夠及時有效的溝通[5]。
學科服務對象多為本校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課題組以及各院系教研室等。學科館員可以借力新媒體溝通上的交互性,及時與用戶溝通,滿足用戶的需求。如利用新媒體途徑,建立學科服務 QQ 交流群,學科服務微信公眾號、學科服務論壇、學科博客、學科信息RSS定制與推送及學科信息定題跟蹤服務等多種交流方式,來發布學術熱點、學科趨勢及科研前沿等相關信息。
新媒體時代,學科知識及信息分析方法更新速度快, 學科館員需要時刻關注該學科在國內外的最新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的知識以適應技術和學科的發展,為用戶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更好的做好學科服務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應重視學科服務的發展,發揮高校圖書館在教學、科研工作中應有的作用,應提供培訓機會對學科館員進行持續的知識補充,優化其知識結構, 使其綜合素質能夠與服務工作相匹配,帶給用戶優質高效、無障礙的服務。
2.2.2重構圖書館資源配置
傳統圖書館重藏輕用,“管書”勝過服務,片面追求藏書量,服務方式被動。圖書館不同類型的紙質文獻放置在不同的閱覽區域,根據索書號進行排列。讀者檢索到所需文獻后,首先需要了解圖書館的館藏分布,文獻排列方式,再去到相應的區域進行借閱,過程繁瑣。再者,不同的圖書館文獻的館藏方式不同,索書號也會有細微的差別,讀者去不同的圖書館,需要提前了解該館的館藏分布,文獻排列方式,浪費時間,花費精力。
新媒體時代, 館藏信息資源正在被網絡信息的海量化與信息獲取的碎片化所沖擊,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經逐漸轉變為使用移動終端的數字資源獲取, 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資源,而不再依賴圖書館的紙質資源,這就需要圖書館把建設的重點放到數字資源上來。高校圖書館需要以讀者需求為出發點,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重新配置購買紙質資源及數字資源的經費。
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讀者不再局限于圖書館的文獻資源,而是傾向于利用圖書館的空間資源,這就需要圖書館將其空間資源,與文獻等其他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以讀者需求為出發點,將圖書館空間進行分割和重組,進行實體空間的功能分區來為用戶量身打造功能不同的空間單元,以便用戶對圖書館空間進行多元化的利用[7]。如建設學習共享空間、信息共享空間、知識共享空間、研究共享空間和創客空間、數字和虛擬空間。將圖書館的紙質文獻資源、數字資源和空間資源有效整合,創建出舒適便捷的體驗環境。
圖書館在實體空間的設計與家具布置上,應注意自然光線或燈光和家具靈活性、功能性的組合,比如閱覽區應設在光線充足、通風的區域,高層書架應錯開燈管擺放,保證讀者查找、閱覽書籍時不感覺壓抑。設置功能各異的區域,以創建個性化、差異化和特色化服務,不同的功能區域可以擺放不同的家具、物件,如在討論區放置白板,不同的功能區墻體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等。此外應科學合理地布局紙質文獻資料,盡可能讓讀者隨手可得;要讓服務延伸至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對外展現出一種開放的姿態,變被動滿足讀者的需求為主動向讀者提供服務[6]。
2.2.3加快機構知識庫的建設
機構知識庫建設,是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轉型發展的新視角。機構知識庫是開放存取理念下形成的新型學術出版與交流模式,由一個或多個機構建立,主要收錄機構成員的科研成果內部資料以及與本機構相關的網絡資源等,并對其進行整理組織以實現開放存取永久保存彼此學術交流與共享[8]。
機構庫的建設有利于突破有償學術資源的壟斷,實現全球文獻資源免費共享,高校圖書館始終是機構庫建設的中流砥柱。高校圖書館機構庫建設的文章來源主要有有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本校教師科研活動和教研活動的學術成果、本校教師編著的教材、本校教師捐贈的文獻資料等。高效機構庫有利于保持資源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將圖書館服務與本校科研實現數字融合,能為讀者建立一個開放的數字資源保存、共享、評價和交流的平臺,促進高校信息化、數字化建設[8]。
機構庫需要抱團取暖及提高曝光度,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聶華倡議成立“高校機構知識庫共享聯盟 ”,推進高校機構知識庫的發展,增強我國高校大學機構知識庫建設的凝聚力,提升大學機構知識庫的可見度和影響力,以實現構建一個連接全球開放獲取知識庫的知識基礎設施的愿景[4]。
機構知識庫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非常迅速。然而,我國的機構知識庫建設情況不太理想, 截止2017年3月,據OA倉儲的門戶網站Open- DOAR[9]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機構知識庫注冊數量只有39個,依據文獻[10]顯示,截止2014年8月底,我國機構知識庫注冊數量已經有39個,可見近三年來,我國機構庫的數量沒有增加。而我國大陸高校的機構知識庫僅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廣西民族大學6家高校進行了注冊[9]。 我國機構庫事業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涉及了版權侵權風險。
機構知識庫設立的目的就是文獻資源的免費共享,這必然會涉及到版權問題。一方面,可以主動地引導版權人來共同參與機構庫建設,共同發展機構庫開放存取的版權保護策略,以及版權風險規避策略也是值得借鑒的[11]。另一方面,“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高校決策層需要權衡孰重孰輕,是面對潛在風險仍推動機構庫建設事業發展,還是讓版權侵權風險問題一直成為機構庫建設的絆腳石,。
3 結語
新媒體時代為高校圖書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校圖書館要順應時代要求,抓住機遇、積極面對挑戰,通過開展學科館員服務、建設機構知識庫、重新配置紙質文獻資源、數字資源及空間資源等方式來整合自身優勢,以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變革轉型。
參考文獻
[1]許軍林,董澤淑.研究型圖書館變革與轉型專業學術會議探析[J].新世紀圖書館,2016(2):9-13.
[2]許虹,韓媛媛.淺析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J].科技展望,2017 (2):231.
[3] 邵晶,李佳,南希. “大學圖書館發展趨勢與服務創新論壇”綜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4):13-16.
[4]叢瑩.我國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與學科建設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5] 許春漫,陳廉芳.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下智慧館員隊伍的建設[J].情報資料工作,2014(1):87-91.
[6] 劉雙四.網絡時代高校圖書館轉型發展策略探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6(4):9-14.
[7]劉哲.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共享空間創建探索[J].圖書館學刊,2016(1):48-50.
[8]陳秀麗,李志勇,趙潔, 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7(1):133-135.
[9]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EB/OL].http://www.opendoar.org/,2017-03-06.
[10]李宏宇,張寶玉,劉霞?.多維度視域下高校圖書館機構庫的構建策略[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1):102-104.
[11]湯罡輝,楊康明.日本機構知識庫對我國特色數據庫發展的啟示[J].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