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摘要: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我們要將時政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起來,完善教學方法,提高中學生公共參與能力,努力培養中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使每位中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優秀接班人!
關鍵詞:政治教學;公共參與;時政教育;實踐活動
在中學的政治課教學中,一些學生的態度不夠端正,對政治課的認識不清,往往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政治課上,老師教什么,學生聽什么。學習政治,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往往都是死讀書本,背知識點。 結果往往都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政治參與能力得不到提升甚至對政治產生抵抗心理,影響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中學生是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不良的價值觀對國家和社會的政治事務都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中學生現在就要培養參與政治生活的意識,提高自身的公共參與能力。
一、 提高中學生公共參與能力的必要性
(一) 政治教學中學生參與能力的現狀
1. 對社會公共事務認識不清,缺乏理性精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可謂是五花八門。信息的內容也可謂是層次不齊。學生們也是死讀書,不關心國家大事,所以對社會公共事務就不夠了解,或者說認識過于膚淺,此時此刻,學生很容易被網上各種各樣錯誤的信息所誤導,對國家治理產生不滿情緒,這不利于形成符合社會發展正確方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不用說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 對政治缺乏興趣,政治情感冷漠
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政治是一件極其枯燥的事情,更別說是參與政治生活了。還有學生認為政治參與應該是大人的事情,跟學生沒有關系,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找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國家的政策、決策只要不影響學生的利益,那就與他們無關。這種政治冷漠現象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不能夠較好的明辨是非,不利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更不利于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3. 學生的公共參與流于形式
政治課上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保證政治知識點的有效傳播,教師會有意識地在課堂上進行時政教育。有時也會開展辯論賽、舉辦聽證會、模擬法……這樣的公共參與方式能較好地聯系學生生活,但是效果往往不夠顯著。由于學生本身對政治不夠重視,往后回想起來,更為深刻的估計是形式,而不知這么做的用意何在。另外,老師布置在家看新聞、讀報紙的作業,如果不及時反饋評價,又有多少學生能夠真正做到。
(二) 提高中學生公共參與能力的意義
1.有助于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
中學生也是國家的一份子,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參與社會事務和國家治理,體現了他們的主人翁地位。樹立好主人翁意識,有助于增強政治認同感,讓他們意識到他們也是國家的主人,應當為社會與國家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2. 有助于中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和培育理性精神
我們經常強調,從學生時代起,就要樹立責任意識,做一個負責人的公民。如何做一個負責人的公民,主要是做一些自己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面對網絡輿情時,能夠理性地去辨別是非。中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提高,意味著中學生能夠主動去參與社會事務和國家治理,儼然認清了自己的地位和責任。長此以往,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只會愈來愈強,責任意識將落實到真正的行為當中去。
3.有助于中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公共參與要求學生主動去學習政治相關知識,關心時政新聞,對新聞進行概括、分析、歸納,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參與政治生活、參與社會實踐等其他多種多樣的參與方式都能夠提高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
二、 改進思想政治課教學,提高公共參與能力
(一) 轉變政治教學觀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當前,許多政治課中,學生參與度不夠高,主要還是依靠教師的講,這樣難免使得政治課枯燥無味。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這堂課才是生動的,有靈性的,也是教學效果較好的。因此,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不要過多注重自己的權威,應當成為學生的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就應當學會運用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方法的優化使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從而愿意主動的去參與政治教學和政治生活。
(二) 完善時政教育在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
時政教育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常用的比較突出教學方法。時政教育在政治課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分析歸納時政新聞與教材內容的共通點, 不拘泥于課本教材, 充分挖掘政治課的校外和社會資源;通過學生、師生多向交流,激發學生創新,充分發揮教與學的作用,實現課堂教學優化,為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適應并參與未來社會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我們要完善時政教育的運用,不能讓它流于形式。 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中每天涌現海量信息,學生根本不知該看什么。針對問題,學生應該多讀報紙、關注時事。在課堂上,每天上課前五分鐘,讓學生提前準備好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時政新聞(國際新聞、國內新聞、地方新聞等都可以)。學生進行讀報、播新聞、提出要求聯系所學知識解讀新聞并談一談給中學生的啟示,再讓其他同學參與評論交流。這是提高學生公共參與能力課堂上的表現。
(三)中學政治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結合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處于引導者的地位,負責活動前期準備和組織;活動的開展主要是學生們合作完成。在活動中,學生自主進行綜合性學習。它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又能夠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學生公共參與能力的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它具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征:一是生活性。無論是活動主題的選擇還是活動的開展和知識的學習,都是來源于生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教學生活化;二是主體性。課程的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自主合作開展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服務、勞動實踐等。通過合作探究,獲得相關知識。中學政治課提高學生公共參與能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根據政治課中不同的內容和主題開展不一樣的活動。例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主精神時,可以帶領學生到紅色基地去參觀、考察,讓學生重走紅色道路,領略民族精神;走進社區,學生進行志愿服務、宣講等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既提高了政治課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