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
一、蘇共意識形態所處的環境分析
(一)蘇聯的歷史文化傳統
1.東正教與大俄羅斯主義
俄羅斯接受的基督教,是拜占庭基督教,拜占庭帝國于公元1453年滅亡后,東正教的中心便轉移到俄羅斯,當時俄羅斯人就自詡為基督教正宗傳人,稱莫斯科是"第三羅馬"。俄羅斯東正教會宣傳俄羅斯民族是具有特殊使命的民族,是真正基督教的體現和捍衛者,上帝的事業要通過俄羅斯民族的發展和俄羅斯帝國的強大來實現。俄羅斯的世界性任務的正義性已被歷史的精神力量所預先設定?!?/p>
2.“特殊的俄羅斯精神”—村社制度
在村社里,土地是集體財產,定期平均分配給家庭使用。在平均主義的機制下,農民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差距。這就導致了集體主義精神的產生,在平均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共同作用面前,增強了農民對村社的依賴。這與西方追求個性張揚的精神相比,顯然是壓抑和扼殺了俄羅斯人的個性。
3 .俄羅斯的民粹主義思想
因為有著大俄羅斯主義和村社制度等文化傳統的存在,俄國遲遲不能爆發類似西方的文化變革運動。民粹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出現在俄國政治舞臺。民粹主義的社會政治綱領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繞過資本主義道路,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俄羅斯的民粹主義也影響到蘇共的亡黨亡國。當蘇聯宣布解體、蘇共解散的時候,蘇聯人民無聲的接受蘇聯和平的消失和蘇共平和的解散。
(二)國際環境大氣候,特別是美國對蘇聯的和平演變
美國對蘇俄蘇聯的態度,是拒不承認到接受到冷戰。二戰之后,美國對外政策的意識形態因素突出表現為反共意識形態與宣揚民主自由資本主義的高度結合.冷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對蘇聯的意識形態攻勢有增無減,在80年代表現的尤為突出。
在蘇聯、美國、歐洲等反共傳媒長期的、強大的、處心積慮地要埋葬社會主義的戰略和策略進攻下,蘇共威信急劇下降,社會主義形象敗壞,廣大黨員、人民群眾思想混亂,精神迷茫。
二、蘇共意識形態演變規律探討
1.列寧時期,是蘇共意識形態工作的初創與奠基時期, 在外有帝國主義的包圍、內有嚴酷而尖銳的階級斗爭路線和慘遭破壞的國民經濟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列寧發布一系列法令,使得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強化.
2.斯大林執政時期。他多次指出,必須要“把黨的干部的政治教育作為首要任務”,這一時期,意識形態的閉鎖性也特別明顯。總之,這一段時期,以斯大林為首的蘇共的意識形態現實中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后果經濟建設出現了很大偏差,黨高度集權,黨群關系惡化,整個社會死氣沉沉。
3.赫魯曉夫時期。這一時期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是“全民國家”理論。蘇共夸大了社會主義發展方面的成就,夸大了人民思想覺悟水平。在配合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基礎上,斯大林那種粗暴行政手段也受到批判,意識形態氣氛寬松起來,宣傳和理論工作中的教條主義受到批評。蘇共呼喚理論工作中的科學探新勇氣,要求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但到后來,正常的學術爭論還是開展不起來。
4.勃列日涅夫時期。這一時期蘇共領導人認為當時的蘇聯正走在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由于蘇共的根本指導思想日趨保守和僵化,以及實際工作中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盛行,長期累積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有效解決,意識形態領域問題叢生、危機四伏,為戈爾巴喬夫時期意識形態工作的失控和崩潰種下了禍根。
5.戈爾巴喬夫時期。由于長期意識形態上的失誤已經積累了重重矛盾,戈爾巴喬夫決定改革,但他犯了一些根本的錯誤,直接導致了蘇共的垮臺。蘇共中央本身指導思想的混亂及某些領導人對馬列主義的背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由于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逐漸蛻變為“改向”,進而主動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指導地位,最終導致了蘇共意識形態工作的意識形態工作在指導思想、思想道德、輿論宣傳工作和文化教育領域爆發了全面性危機。
(二)蘇共意識形態演變規律
1.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地位的動搖,抹殺了蘇共的歷史和成就;
2.黨的理論發展脫離實際;
3.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滯后;
4.黨員特別是領導人沒能起到模范作用;
5.意識形態消極自閉,對待西方和平演變缺乏警惕
蘇聯之興,是由于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武裝的布爾什維克黨成功地領導十月革命,實行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把意識形態當作革命的武器,注重理論創新和思想政治工作,對于蘇聯的興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蘇聯解體是20世紀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事件。放棄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元化指導地位,放任意識形態多元化,這是蘇聯解體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在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下,各種錯誤思潮在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來,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和黨及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使得黨和國家失去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和正確的輿論支撐,結果,不可避免地導致蘇聯解體。
三、用“中國夢”統領當前中國意識形態的對策和建議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需要強有力的意識形態作為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共同”生動描繪了中國夢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強調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形式和差異性進一步增強,使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呈現出新特點。面對這些問題和矛盾,一些人思想迷惘,對個人的命運和社會的前途感到難以把握,也有一些人由于經濟地位和經濟利益的變化,在政治上必然反映出各種各樣的要求。這種多樣化的民眾意識由于觀點和主張的不同,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流意識形態造成沖擊,極有可能消解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的來源和基礎。其實在中國也確實在發生這種轉變,互聯網的普及加快了民主啟蒙,再加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深度耕耘,中國的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的思想變化已成氣候。我們黨的宣傳部門或者說意識形態主管部門再想要統一思想、管控輿論,事實上已經做不到了。因此說,意識形態多元化正在發生,不管我們黨是否倡導,它都已然是不可逆轉的潮流。面對當前的意識形態,我們可以從以下五點做起,以便早日實現“中國夢”。
1. 堅持核心價值觀地位不動搖。當前我們國家提倡的核心價值觀是二十四個字,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心、友愛。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追求為人民謀幸福,強調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主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通過作風建設和執政實踐,著力改善民生,使人們通過真切感受深刻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從一開始就強調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代表。在實際工作中,執政黨也已經有了利益代表的概念。執政黨從建黨開始,就接受和容納不同的社會力量。但只有從意識形態層面接受,才是真正的接受和容納。在生存和發展的道路上,執政黨能面臨經濟危機不氣餒,度過經濟危機難關,但在發展過程中,國家意識形態卻是一個艱巨的挑戰。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和國家意識形態的重合,就是執政黨最理想的意識形態。24字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當前最理想的意識形態,必須堅持不動搖。
2.堅持黨的理論發展與實際緊密聯系
堅持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是因為理論不僅從實踐中產生的,理論是否正確還要接受實踐檢驗并要在實踐中得到豐富和發展;而且理論只有與實際緊密聯系,才能發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意義。理論如果脫離了實際,就會成為僵化的教條,就會失去其活力與生命力。黨和人民希望我們的理論工作者,能夠對當今中國和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重大問題給予科學的理論說明,能夠提供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真正成為理論聯系實際的理論家。
3. 及時改進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
群眾路線的學習氛圍還在,“四風”仍在糾察當中,“蒼蠅”“老虎”繼續拍打。宗旨觀念淡漠,是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根本原因,是“四風”的發源地。只有深入基層,深入到工作一線,深入到群眾當中去,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了解群眾冷暖,心系群眾,才能聽到真話,摸清實情,做出正確的結論和決策。其次,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自由主義泛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民主和監督。要消除這些現象,使那些搞形式主義、漠視群眾、當官做老爺的人無處藏身,只有加強民主的制度化、科學化。第三要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不能任人唯親,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要想改進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就必須嚴把用人關口,疏通干部出口,用好作風選出作風好的人,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嚴防那些政治素質差、道德品質低的人鉆了空子,撈到位子,混入領導干部隊伍。
4. 發揮黨員特別是領導人的模范作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一性質要求所有黨員始終都要站在時代的前列,努力成為推進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先進分子。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當先鋒、做模范,這是黨章對黨員行為和作用的明確規定,是人民和百姓對黨組織和黨員的期望,是時代對黨的組織和個人的呼喚和要求。黨章強調:黨員要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產中先鋒模作用。這是對所有共產黨員的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應該率先做到,那么,我們的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在實際中又該如何發揮應有先鋒模范作用呢?模范的作用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共產黨員應該模范遵守黨紀國法,隨時隨地地給群眾做出榜樣。特別是掌握一定人、財、物權的黨員干部,要知道權力是用來為民人服務的,而絕不是你的私有財產。權力與責任是對等的,一份權力意味著一份責任,而不是特權。如今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黨員干部中,迷信之風、庸俗之風、奢靡之風、腐敗之風有所蔓延滋長。對此,共產黨員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予以抵制,切不可被這些不良風氣吹暈了頭腦,刮到了身體,進而栽蹲跟頭,成為反面典型。群羊奮進頭羊帶,當先鋒、做模范,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必然要求,更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身體力行的目標和標準,共產黨員,所有共產黨員都必須以此為目標,領導干部更要帶頭行動,事事去努力,事事去爭先。
5.宣揚陽光文化,構建積極的人文環境
首先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陽光校園。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國家的未來。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引導他們養成文明行為習慣,使他們爭取做一個有道德、對社會有用的人。學??梢越M織開展“心向黨、跟黨走”、“愛祖國、愛家鄉”、“愛父母、敬師長”等為主題的活動,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陽光的認知環境。其次強力推進面對社會的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開展全民參與的志愿服務工作。積極宣傳志愿服務活動及“奉獻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務宗旨,分行業、分類別、分時段、分主題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不斷擴大注冊志愿者隊伍,分期、分類進行培訓,培養一批志愿者骨干。抓住節日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精心組織送溫暖獻愛心活動,注重打造節日文化?;顒觾热菥o扣傳統節日、重大節日,活動形式要從機關、學校、社區、企業進一步推向家庭,根據節日特點在機關、企業、學校、社區、村鎮試點舉辦活動,倡導建立積極的人文環境。
蘇聯亡黨亡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意識形態工作不容小覷。做的不好,意識形態會毀掉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但也不是如西方宣揚的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不如西方的普世價值。只要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扎根群眾,服務群眾,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只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相比美國關于意識形態的 “上乘的宣傳看起來要好像從未進行過一樣”、最好的宣傳應該能“讓被宣傳的對象沿著你所希望的方向行進,而他們卻認為是自己在選擇方向”的宣傳手法,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有點像空喊口號。關于這點,習總書記在“8.19”講話中就說:“在宣傳方面,西方國家是很有一套的。”
結束語
在全面對外開放的當前背景下,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必須認真研究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意識形態工作的成功經驗,學會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將黨的理念植入國內外各個群體,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深刻把握新中國60年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規律_第三屆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論壇綜述》
[2]《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我國意識形態建設》
[3]《我國意識形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