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墨韜
摘要:中飛院目前飛行訓練因階段不同存在機型改裝過程,這一過程即單多發過渡階段的地面準備。該地面準備因存在諸多問題,致使準備效果低下。本文從提高地面準備效果的必要性出發,分析問題,引用相關學習理論,進而提出具體解決措施。
關鍵詞:多發商照訓練;主題式學習模式;實踐考試標準
一、引言
在中飛院現行有效的《航線運輸駕駛員整體課程大綱》中,西門諾爾PA44機型所對應的訓練階段出現在多發陸地飛機商用駕駛員執照訓練部分(以下簡稱“多發商照訓練階段”)。該部分分為單發商用機動飛行、單發商用綜合提高和多發飛機飛行三個階段。該部分的訓練內容和訓練時間完全滿足CCAR-141部對多發陸地商用駕駛員執照申請人的訓練要求。學生在完成本部分訓練后,應通過商用駕駛員執照的實踐考試,獲取相應執照。
然而,作為級別等級不同的航空器,以PA44為訓練機型的多發復雜飛機訓練,總訓練時間為36小時,其中飛機時間為28小時,并且其中還包含2小時的實踐考試。該飛機時間僅占多發商照部分約為26%,僅占整體課程14.4%。如何在這么少的時間里,使學生在新機型上達到通過實踐考試的水平,是一個值得飛行大隊深入探究的問題。
二、提高地面準備效果的必要性
出于確保整體大綱訓練連貫性的目的,學生結束單發飛機訓練后不適宜進行長期的、集中的地面理論學習,而前期關于西門諾爾機型理論的內容又極易在分院高強度的飛行訓練作息中遺忘殆盡。目前某分院普遍采用的準備方式為開飛地面課與開飛考試相結合。本人認為,該地面準備仍屬于傳統地面準備,在航空知識與飛行技能的預先鋪墊上尚有欠缺,進一步提高地面準備效果十分必要。
(一)多發復雜飛機自身的難度提升
復雜飛機是指具有可收放起落架、襟翼和變距螺旋槳的飛機。飛機性能和復雜程度的提高,要求飛行員具有更高的計劃、判斷能力以及領航技術。
同時,多發飛機有了一些和單發飛機不同的全新科目,了解和熟練掌握這些科目是安全駕駛多發飛機的必要條件,多發飛機訓練不僅需要掌握一臺發動機失效時的飛行,更要進行全面的飛行訓練以提高飛行技術。
就上述兩點而言,多發復雜飛機相較于單發飛機的難度提升,也對地面準備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訓練周期的壓力
目前中飛院對整體大綱訓練進度提出明確的要求,從下分院之日起至完成多發商照訓練階段,原則上不得超過15個日歷月。多發飛機飛行階段作為周期末端,常常因學生周期緊張而倉促開飛或是降低地面準備質量。這一現狀或多或少存在于部分學生之中,也促使帶飛教員必須去思考如何提高地面準備效果。
(三)學生訓練質量的壓力
在完成多發飛機飛行訓練后,學生將獲取商用駕駛員執照。作為質量出口關,多發飛機飛行訓練的質量決定了檢查與實踐考試的通過率,以及最終執照的含金量。
同時,本階段的重點在于學生機長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機長做出正確的操作和決斷以減少人為差錯、保證飛行安全,也是本階段的重點訓練內容。
以上都在客觀上要求地面準備的實施要能夠更好的和飛行訓練對接。
三、現行的地面準備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于飛行程序的地面準備將學習過程引入被動
目前,還流行著基于飛行程序的地面準備思路。面對開車程序、試車程序、起飛程序、進近程序等等,多數學生認為,只要能熟記飛行程序,那么參與運行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很明顯,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飛行程序固然重要,也只是“人—機—環”中人機交互的一個方面而已。若不能認識到這一點,那么地面準備會走入死記硬背的低效循環之中,面對問題不求甚解,主動學習進而變成了被動接受。
(二)基于多發飛機飛行性能的知識構架未整合進地面準備
性能是認識航空器的一個核心要素。多發飛機PA44具備兩臺發動機,這一變化絕非簡單的“增加了一臺發動機”而已。顯而易見的是,多發飛機的空氣動力學要遠復雜于單發飛機。具體而言,下單翼、高平尾、變距螺旋槳、可收放起落架,其中每一項都帶來了性能上的改變;并且兩臺發動機所衍生的動力失效問題,又引出了不對稱飛行這一課題,以至于單發識別、單發操作、單發失效程序等等諸多內容,都建立在多發飛機不對稱飛行性能之上。然而,多數學生對性能的認識還是過于膚淺,還停留在“性能即是數據”的層面。
(三)實踐考試標準的指導地位未被重視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既然多發飛機訓練階段結束后,需要達到實踐考試標準,那么按照《商照實踐考試標準》來反向地面準備,是有完全必要的;同時,實踐考試標準也可以起到指明重點的作用,因為實踐考試標準是根據執照所需的航空知識和飛行技能制定的,其內核就是知識與技能。大多數學生對實踐考試標準的印象還停留在“這是告訴我考哪些的”,而對其背后所呈現的知識與技能框架知之甚少。
四、提高地面準備效果的學習模式
學習模式(Learning style)是假定能夠使個人達到最佳學習狀態的方法。“學習模式”的思想起源于1970年代,近年來獲得普及。這一理論提議教員應該評估其學生的學習模式,并使其課堂教學方法能夠最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模式。
主題式學習模式,英文名稱Theme-Based-Learning,是指學生圍繞一個或多個經過結構化的主題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模式。在這種學習模式中,“主題”成為學習的核心,探究成為學習的基調,而圍繞該主題的結構化內容成了學習的主要對象,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運用能力成了學習的最終目的。主題式學習具有“主題集中,組織良構,利于探究”的特點。
該模式實現了學習內容的綜合化,使得學生在不同的學習內容之間建立有意義的鏈接,從而實現:有一個相對集中、獨立的主題;學習內容是經過結構化處理的;教師是主題內容的組織者;學生是主題的主動學習者和以自主探究學習和協作探究學習為主,是一種過程性的學習。
教學可分為五個階段:①訂定探究主題( fix the theme);②依主題尋找焦點( find the support points);③依焦點問題搜集相關資料(find relative information);④將資料整合(integrate the knowledge);⑤展現成果( show the products)。
五、提高地面準備效果的具體措施
(一)圍繞特定主題,將學習內容模塊化
按照主題學習模式的描述,我們可以明確建立地面準備的主題為:“如何操作PA44機型”。圍繞這一主題,我們將繁雜的準備資料如飛行員訓練手冊、快速參考手冊、西門諾爾飛行手冊、實踐考試標準、飛機飛行指南上的碎片化資料形成整合。例如,依據主題找出焦點“單發失效”,我們需要依次探究幾個相關聯的問題:“一臺發動機失效后的飛行效果”→ “何為不對稱飛行”→“單發性能”→“單發后如何保持飛行操縱”→“如何完成單發爬升/單發進近與著陸”。可以看到,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學習內容,在學習內容限定好并按模塊進行組織后,后續的學習行為變得相對簡單和主動,學生只需要按照步驟④將眾多資料形成整合即可。
(二)發掘可用素材,豐富知識構架
分院在訓學生手中的資料都是偏向技能實踐的,這導致學生在地面準備階段容易忽視理論知識而走入誤區。實際上,在多發飛機這一大框架下,中分院印制的《MPL理論培訓系列教材》之性能、發動機、飛行原理,對多發飛機的性能都提供了非常有教學價值的章節,其知識深度對于支撐知識構架有積極的作用;另外如新版《航空知識手冊》,在飛機系統一章里介紹了增壓系統與供氧系統,充實了大綱上的訓練內容,也對學生的基礎理論漏洞進行了填補。
(三)重視實踐考試標準,建立以知識和技能為導向的地面準備
在《商用駕駛員執照實踐考試標準》一書中,有如下科目是增加多發陸地等級時有明確要求的:1.操作范圍:飛行前準備—科目F:性能和限制數據、科目G:系統操作、科目H:發動機失效的原理;8.操作范圍:應急操作—科目B:起飛中速度小于最小可操縱速度Vmc時發動機失效、科目C:離陸后發動機失效、科目D:一臺發動機失效的進近和著陸、科目E:系統和設備故障;10.操作范圍:多發操作—全部科目。
我們詳細閱讀“發動機失效的原理”這一科目的說明:
科目 H:發動機失效的飛行原理(AMEL 和 AMES)
目的:通過讓申請人對下列內容進行講解,以確定申請人具備與發動機失效的飛行原理相關的必要知識:
1. 術語“關鍵發動機”的含義。
2. 在演示最小可操縱速度時密度高度的影響。
3. 飛機重量和重心位置對操縱的影響。
4. 坡度對最小可操縱速度的影響。
5. 最小可操縱速度與失速速度的關系。
6. 失去方向控制的原因。
7. 失去方向控制時的現象。
8. 保持適當俯仰姿態和坡度以及協調操縱的重要性。
9. 失去方向控制的改出程序。
10. 起飛過程中發動機失效,包括計劃﹑決斷以及單發操縱。
從中可見,實踐考試標準對申請人知識的細化程度是非常高的。除了要準確回答出定義與術語,還要能夠分析影響因素與影響過程;不僅要能闡述現象,還要說明原因;不僅要求熟記程序,還要能掌握程序的計劃、決斷和實施。我們還可以用應急操作中的科目為例,來表明實踐考試標準對技能的嚴格規范,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基于上述科目描述中所要求的內容,我們可以很快逆向建立一個包含全部多發飛機訓練重點的知識技能結構圖出來,這對地面準備中抓住中心,突出重點,形成清晰的學習邏輯有著非常明顯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