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千
(沈陽市第一七五中學 遼寧 沈陽 110101)
幸福教育觀下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
孫小千
(沈陽市第一七五中學 遼寧 沈陽 110101)
初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生理和認知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心理上的問題。第二逆反期是兒童發展不可避免的一個時期,需要父母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傳統的理智主義教育觀強調以知識為本,缺乏人文關懷。而幸福教育觀闡述了幸福與教育的關系,以學生為本,對學生當下和未來的發展有更積極的作用。幸福教育應體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本文對幸福教育在英語課堂的應用進行了初步的探究。
幸福教育 初中生 英語教學
現如今,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科技信息高度發展的階段,隨之而來的是環境污染、人際關系淡漠、精神危機等一系列人類的生活和情感問題。以理智主義為核心的教育觀缺失人文關懷,幸福和教育的有機結合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幸福教育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模式,它既是目的論又是方法論。內爾·諾丁斯的幸福教育觀對當今理智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在《幸福與教育》一書中提到“今天,我們很少有人能接受理智主義的立場。盡管如此,我們學校課程仍繼續深受它的影響。高度抽象和理論化的學科比那些實踐性、理論性不強的學科更受人尊重”[1]。這種現象的產生,是用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來理解教育的結果。實證主義強調知識的真理性而功利主義強調知識的工具性,目的是培養有用的人[2]。這兩種理念在本質上都是以知識為本,而非以人為本的教育,由此產生的教育成果也不盡如人意。近年來,幸福與教育的關系重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人們不僅需要獲得全面的知識,更需要豐滿的人性,這樣才能有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更有效的掌握知識。
何為幸福?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狀況的滿足。幸福就是主觀的“滿足感”和客觀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狀況”的有機統一。而教育可以給學生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感。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塞里格曼等經過 6 年的不斷試驗和研究, 設計出一整套建立在真正幸福論上的積極心理療法,為真正幸福論中的快樂生活、 充實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設計了相關的積極心理療法練習包括感恩練習、生活喜事、利他行為、友好關系和積極品質[4]。
初中生的年齡多為11~12歲至15~16歲,這個時期的兒童正處于少年期。青春發育期則以少年期為主。這個階段的兒童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方面都出現顯著地變化,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迅速而不平衡,是經歷復雜發展,又充滿矛盾的時期,因此也被稱為困難期或危機期,這意味著這個時期的兒童會遇到許多壓力、矛盾和危機[3]。
初中生個性的發展體現在自我意識的發展,情緒的變化,自我中心性特點和第二逆反期。其中逆反心理是少年期兒童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特征,它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強加的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反抗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外顯行為上的激烈反抗,主要表現為態度強硬、舉止粗暴,且往往具有突發性,自己都難以控制。事后會后悔而平靜下來。但再遇矛盾,又會以強烈沖突的方式應對。另一種是將反抗隱于內心,以冷漠相對。他們不頂撞,對不滿的,乃至需反抗的言行似乎置若罔聞,但內心壓力很大,充滿痛苦,并會將其內化為不良的心境,難以轉移。逆反期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發展性現象,具有發展過程中的“劃時代”的意義。這一時期是少年兒童一生發展的鼎盛時期,對外在環境的作用非常敏感。因此,父母、教師如何理解和幫助他們是既困難又復雜的事情,但必須積極面對這重大責任[3]。
幸福教育的實現方法之一是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幸福感。本文結合初中生該階段的心理和塞里格曼的研究成果,對英語課堂的幸福教育做出了初步的探究。
1、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之間的友好關系
本校主張打造活力課堂,其中一種實現途徑為分層次分組競賽合作學習。組間競賽學習符合學生該階段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而小組內合作學習會提高學生的幸福感。具體的做法是:把班級同學按照座位分成若干個組,每個組6名同學,組內按照英語水平分成1~6號。在處理習題時,先組內討論,由每組大號同學回答問題會為小組帶來加分。每組的大號同學都是英語比較薄弱的學生,他們若想正確回答問題就需要同組小號同學的幫助。付出比得到更快樂,小號同學會因為幫助別人而獲得幸福感。大號同學也會因為自己為小組帶來加分獲得成就感。這樣的英語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面向了全體學生,每個人在小組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獲得快樂。
2、開展感恩教育
課堂教學的目標不僅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本校英語教材以單元為基本單位,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展開。教師可以將單元話題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背景。提高學生幸福感的另一個方法就是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表達愛。如七年級下冊教材的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我們周圍身邊的人,而該單元的擴展閱讀話題是母親節。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教師還開展了對母親的討論:母親為我們做了什么?哪些事感動了你或讓你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禮物還是愛?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表達我們的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為母親做哪些事情?表達感恩能讓學生們感到幸福。
少年期兒童正處于第二逆反期。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對父母的反抗。課堂教學從第三人的角度出發,讓孩子去感受母親和周圍人對他的愛,提高學生的幸福感。讓學生感覺被愛,讓學生學會去愛身邊的人,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
幸福教育是對理性至上教育的一種批判反思。幸福教育應該體現在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不僅限于德育教育。幸福教育走進英語課堂,以學生為本,是為了學生的當下的發展,也是為了他們更好的明天。
[1]內爾·諾丁斯.2003.幸福與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3-4.
[2]孟建偉.2010.教育與幸福.教育研究,(2) :28-33.
[3]郭念鋒.2015.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58,265-266.
[4]苗元江.2012. 中學生幸福感調查及幸福教育對策.教育導刊,(4):36-39.
G633.4
A
2095-3089(2017)27-0114-02
孫小千(1991-),女,漢族,遼寧盤錦,中學二級教師,碩士研究生,沈陽市第一七五中學,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