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韻玢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1)
中學生穿校服的現象學研究
——以廣州市S中學學生為例
鄧韻玢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1)
現象學的方法在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盡管現象學的研究方法不預設各種假設以及各種理論,但是這種研究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各種教育現象的本質。本文通過運用現象學的研究方法,以廣州市S中學學生為例,通過對這所學校的9位同學進行深度訪談,還原出學生對校服的真實的想法,并且從學生的角度,探討校服對于中學生的價值意義。研究表明:對中學生而言,(1)中學生穿校服壓抑了自己的審美需求;(2)穿校服增能強群體互動與社會交往能力;(3)中學生校服淡化性別。
校服 現象學 廣州 中學生
范梅南認為現象學方法提供現象學研究中動力的交互作用,藉由現象學方法研究人們如何從生活經驗中反映現象特色的根本主題,且經由一再修正語言的描述及再寫作的藝術將現象陳述出來。運用現象學方法來探求生活經驗的現象,意味著重新喚醒對世界的基本經驗而重新學習如何去看這世界。現象學的反思在于獲取事物的本真意義[2]。
現象學方法的研究是一種解釋性的研究,這種研究嘗試探尋人類生活的深刻意義,而這種探尋活動包括著兩種基本假設:(1)人們傾向于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生活的意義;(2)很多的生活事實是社會構建的。
在這個研究中,我嘗試從被研究者(被訪談的中學生)的角度去理解校服的價值意義。通過對他們的訪談,建立初次的訪談文本,并嘗試從這些訪談文本中尋找解釋校服教育功能的共同主題。在創建共同主題的時候,我會以訪談的文本為基礎,盡可能將被訪談的話語重現,將中學生們對校服的真實想法展現。
研究中學生穿校服的價值意義是從個人感興趣的現象為出發點的。我也曾作為學生,每天被要求穿校服。我仍然記得當時作為中學生,對學校規定穿校服的規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以這一研究作為出發點,用現象學的方法開始研究。
校服指的是在校學生穿著的服裝,是相對于社會整體的學生群體文化身份的邊界確認和歸屬。它同樣具有服裝的實用性、藝術性、社會性等三重屬性[3]。
理論上來說,校服是為學生更好地參與學校生活而設計的。現在的中學生校服理應具有服裝的實用性、藝術性、社會性。
校服的意義在于它的種種功能的表征。比如校服的審美意義就在于校服審美功能的造型設計是否美觀并帶有時代氣息,校服穿著是否符合中小學生的年齡、性別特點,并能夠迎合他們的趣味。因此,校服的意義在于實用功能、審美功能、德育功能、標識功能和經濟功能的表征的基礎上,對學生心靈和學校文化的內在積極影響。校服作為一種隱性教育形式,它不同于課程教育的顯性特點,而是由時間來昭示的潛移默化教育,它的教育意義表征在校服實施的全過程里。
現象學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體現了其深刻的意義。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學生校服的價值意義,本研究選擇了現象學的研究方法,并以廣州市一所中學的學生為例,并對其中的訪談資料進行了編碼,探討校服對于中學生的價值意義。在選擇研究對象方面,采取了性別與年齡兩個標準。在考慮以上選擇標準的基礎上,選擇出了9人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的年齡位于13-17歲之間,主要包括初一、初二與高一、高二年級的學生,研究對象在性別的分布上基本持平。研究資料的獲得采取的是深度訪談。文中被研究者的編碼暗含了性別和年紀,編碼中前面部分為大寫的被研究者的姓名中每個字的首字母,后面的編碼B、G分別是代表了男孩、女孩,最后的數字由1、2、4、5組成,分別代表著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四個年級。由于本文的主要是從中學生的角度探討校服存在的價值意義,所以關于學校管理人員、教師及家長的調查在此文是暫時被忽略,可以在其他系列研究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發現老年H型高血壓患者心-踝指數及頸動脈中層內膜厚度顯著增高,且動脈硬化與高Hcy呈相關性;患者動脈硬化程度明顯增加,預示患者發生腦卒中風險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明顯增高,做到對其病情早期評估及干預能夠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生活水平。
本研究的訪談形式是現場預約采訪。采訪之前主要通過向學校的相關教師取得聯系,并且與他們解釋此研究的目的及用途。他們同意讓相關的學生進行訪談,并且給出了相關愿意參與訪談的學生的聯系方式,并且向學生們解釋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及用途。通過電話聯系,我向參加訪談的學生解釋了具體的訪談內容及步驟,并且承諾給予每位參與訪談的學生60元的報酬。聯系的12位學生中,有9為同意參與訪談,其中三位以時間不合適為理由拒絕參與訪談。
每位研究對象的訪談時間是1~2個小時。參與訪談的地點在S中學的會議室。訪談對象與調查者是一對一地私下接觸。訪談以問答方式進行。訪談的話題主要探討這9位中學生對他們穿校服的規定的真實想法。有一些學生表現出對研究者的信任。在整個訪談過程中,他們展現出熱情開朗的態度。,問答過程中伴隨歡聲笑語。有一些學生在開始訪談的過程中較為拘謹,但是在訪談進行一段時間后,逐漸展現出對研究者的信任,并開始與研究者暢聊。
被訪談者的真實想法是我的這個研究結論的重要來源。訪談的過程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你喜歡你們學校的校服嗎?”“喜歡/不喜歡你們校服的理由”“你認為中學生有必要每天穿校服嗎?”“你認為學校為什么要求你們穿校服?”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借助錄音筆記錄訪談的過程,并且在筆記本上記錄了重要的觀點。在每一個訪談快結束的時候,我總結了我認為的他們所要表達的觀點,并且詢問他們總結出的觀點是不是就是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9個訪談結束后,我整理了訪談的筆記和錄音,并且從中尋找9為被訪談者的內容中所表達共同的能體現他們真實想法的共同主題。
研究通過對這所學校的9位同學進行深度訪談,還原出學生對校服的真實的想法,并且從學生的角度,探討校服對于中學生的價值意義。研究表明:對中學生而言,(1)中學生穿校服壓抑了自己的審美需求;(2)穿校服能增強群體互動與社會交往能力;(3)中學生校服淡化性別:(4)校服使學生更專心學業。
1、中學生認為穿校服壓抑了自己的審美需求
對于一些中學生來說,在校必須穿校服的規定壓抑了自己的審美需求。穿校服凸顯學校整齊的精神風貌,但一模一樣的穿著使學生覺得自己失去個性,尤其是不能展示自己對于美的追求的獨特的理解。如學生HZM-F5就在訪談中談到:“我不喜歡每天都要穿校服,我想穿我自己想穿的衣服,比如之前在一本時裝雜志上看到的最近流行的蛋糕裙。穿蛋糕裙的女生都很可愛,我就喜歡可愛風格的衣服。這校服就是一套運動服,而且設計也太普通啦。”又如學生XZ-F4也表達了校服壓抑自己審美需秋,她在訪談中談到:“我們的校服將我們變成一個個相似的主體,就像在速食店賣的漢堡一樣,每個看著都一樣。我家里有很多我喜歡穿的各式各樣的服裝,有英倫風的連衣裙,有成熟感的套裝,有大方得體的個性化的運動服。每天起床,我多想穿著其中一件這些我喜歡的衣服,可是我還是不得不穿校服,因為這是規定。但是,我們是不同的個體啊,偶爾讓我們展現個性不好嗎?為什么每天都要穿校服呢?”
被訪談的學生中,認為穿校服壓抑自己的審美需求的學生多為女生。女生在青春期往往展現出打扮自己的傾向,這與家長有意識針對孩子的性別而進行社會化塑造有關。比起男孩,家長更注重打扮對孩童時期的女孩。久而久之,女孩在孩童時期就有一定的打扮自己的傾向。到青春期,女孩更是對自己的穿著打扮有自己的想法和偏好。相關的研究發現,幼年期到青春期開始的女孩,是否漂亮是她們對自己的主要評價標準,因而她們生活審美的關注點在于服裝。在這一時期的女孩,服裝在她們是否符合她們自己認為的“漂亮”的標準是她們穿衣的選擇條件。這一時期的女孩,往往喜歡選擇自己認為“漂亮”的服裝,表達自己的自信與審美理解。到了青春期,女孩的審美意識會繼續強化。有些女孩甚至認為,美的標準不盡是“漂亮”,還有“性感。”這表現在,很多青春期的學生開始向往成年人的打扮,選擇的服裝上也選擇自己認為最能表現出身體線條美的衣服。有些女孩甚至喜歡穿能凸顯自己身體部位的個性化的性感衣服。
由此可見,統一化的校服會使一部分中學生,尤其是一部分女中學生感到自己的什么需求被壓抑。她們這一青春期階段的女生,處于強烈想要打扮自己,展現自己個性的階段。但是每天只能穿校服的規定,是她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需求,每天穿著相同的校服對于她們來說,是淡化她們獨特個性的規定。她們有著自己對美的追求,而這種追求直接的滿足方式是讓她們有機會穿自己喜歡的衣服。而她們的內心渴望著通過服飾的不同,展現她們與眾不同的個性。但是在現在的中學,這一愿望似乎被壓抑了。
2、中學生認為穿校服可以增強群體互動與社會交往能力
對于一些中學生來說,他們認為校服可以增強群體互動與社會交往能力。校服是一校的文化符號,也是這一個學校的學生的團體標志。學生們認為校服標志著他們共同屬于一個群體,給了他們群體成員的身份。如學生SZH-B2在訪談中談到:“我喜歡穿校服,校服代表著我們學校,我很喜歡我們學校,穿著校服覺得特別地自豪。走在路上,其他人看到我是S中學的學生,好像就會特別崇拜我。平時出去玩的時候,我和我的同學都特喜歡穿著校服,覺得特別開心。又如WJS-B1的同學在訪談中談到:“我喜歡每天穿校服,這樣就不用天天煩著要穿什么衣服上學合適。自學校中,大家都穿校服,感覺特別親近,好像我們都屬于S中這個大集體。而且,穿校服讓我們大家都沒有了衣服的攀比心態,交往的過程更舒服。”
這一時期的中學生,他們處于群體社會化的重要階段,往往很看重自己和同一群體的伙伴的關系。正如哈里斯在他的群體社會化理論的文章中所提到的,家庭外的同伴群體對青少年有著重要的影響[4]。在個人的生命歷程中,不同的年齡段,個人社會化的內容和影響來源具有很大的不同[5]。SergeGuimond 認為,群體社會化對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化內容[6]。傳統理論認為,家庭對于中學生的成長起著最關鍵的作用,中學生性格與行為的塑造與家庭的的影響密切密切相關。但是到了中學時期,學生對于群體同伴的依賴性會逐漸增強,并且有超越對家庭的依賴的趨勢。
在群體社會化的過程中,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中學生如果與同伴相處愉悅,能獲得更大的自信,并且有利于他們的學校生活。校服在這一方面充當了有用的媒介。在學校中穿著共同的校服,給了他們這個群體一個共同的標志,讓他們成為這個共同的群體的成員。成為共同的成員這個,使他們有了除家庭以外的力量的支持,有了一個可以依賴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群體的成員處于平等的地位,他們能夠在這個去群體中互相幫助,共同學習。校服這個共同的群體符號,給了中學生們一種歸屬感。
3、中學生校服淡化性別
對于一些中學生來說,尤其是女中學生,她們認為校服淡化性別。男學生與女學生的校服的設計是一樣的。很多中學生的校服更多地 淡化了女性性別,設計的款式往往是寬松的運動型服裝。校服的顏色也主要以藍、綠等色系為主。如學生HUG-F2在訪談中就談到:“我不喜歡我們學校的校服,款式其實就是為男生設計的。款式是普通的運動型服裝,衣服和褲子都是又寬又送,完全沒有體現我們女生身材。我不反對每天穿校服,但是,我認為男生和女生的校服應該有一些不同的。我好羨慕其他國家的中學生,他們的校服都很好看,有體現學生的個性。”又如學生ZLJ-F4在訪談中提到:“我們學校鼓勵女生剪短發,有時候頭發剪短了,穿著校服,在背后都分辨不出是男生女生。有時候為了展現身材,我們微微地修改了我們的校服,例如將上衣的長度剪短,或者將又寬又送的褲子改成又窄又直的細腳褲。”學生CG-B4談到:“我們的校服男女基本是一樣的,我覺得我們學校的校服款式就是男生的運動服,女生也穿我們這種款式,感覺她們都不像女生了。”
特納認為:“性別在一個社會中代表了社會分化的基本形式,并因此而形成人們最為普遍而又根深蒂固的個人屬性。”中學階段,中學生的性別成熟,他們傾向運用積極的行為來體現自己男性或女性的特征。但是,中學校服卻在淡化中學生的性別特征。對于男生來說,他們傾向于穿著使用舒適的衣服,更注重的衣服的實用性,對于款式的設計并沒有女生在乎。但是,對于女生來說,她們傾向于穿著能體現女性形體特征的衣服,更在乎衣服款式的設計以及顏色的搭配,同時兼顧衣著的舒適性和實用性。但是中學的校服,為了達到統一整齊的效果,往往忽略了女中學生在這一年齡階段想要展現自己女性特征的需求。女中學生在中學階段,開始慢慢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她們處于青春期,是女性意識成長最迅速的時期。但是中學生的校服淡化性別,忽略性別特征,導致女中學生的女性審美意識收到抑制。但是,女性意識在青春期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抑制不利于女中學生的身心發展。
[1] 中正大學教育所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M].臺灣: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2] 王晶.教育社會學視角下中學生統一著裝的理性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7).
[3] 馬克思.范梅南著,宋廣文等譯,李樹英校.生活體驗研究——人文學科視野中的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4]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5] 包昌法編著.服裝學概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8.
[6]Harris,J.R.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krelopnent[J].Psych-ology R eview,1995,(102):458-489.
[7] Moschis,G.P.Consumer socialization:Alifecycleperspective.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1987.
[8] Serge Guimond.Group socialization and prejudice:the social transmission of intergroup attitudes and belief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Eur. J.Soc.Psychol,2000,(30):335-354.
[8]孫青青.美國中小學校服的教育功能研究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2,(1).
[9]falseDaCosta, Kneia,Dress Code Blues: An Exploration of Urban Students' Reactions to a Public High School Uniform Policy[J].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75.1 (Winter 2006): 49-59.
[10]Catherine, Sempele N L; Mugalavai, Violet K, Effects of Pupils’Perceptions towards School Uniform on Learners’ Self-esteem[J].Nurture6.1 (Jan-Dec 2012): 14-22.
[11]Jamison, David J, Idols of the Tribe: Brand Veneration, Group Identity, and the Impact of School Uniform policies[J],Academy of Marketing Studies Journal10.1 (2006): 19-41.
G465
A
2095-3089(2017)27-0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