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北京 100081)
對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職業教育的思考
李 丹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北京 100081)
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來,隨著我過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和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與我國對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視是分不開的。民族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國內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少數民族 職業教育 必要性
民族地區也成為少數民族地區,其中,少數民族就是指在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中主體民族意外的民族就是少數民族。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經國家確認的民族就有56個,其中有55個民族人口相對于漢族較少,就被稱為“少數民族”。民族地區再我國有兩種解釋,一個說的是少數民族人口聚居的地方;另一個說的是我國的政治概念,指我國少數民族自治的地方。少數民族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和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職業教育同時具有“職業性”和“民族性”雙重屬性,加快發展民族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真行民族經濟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和政府對此高度重視。
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部分分布在農牧地區、邊遠山區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職業教育改革滯后是其主要矛盾。經濟類型有以下幾種:(1)農耕型。屬于這一類型的主要有壯、侗族、白、傣等民族,他們大多處于生態環境較好的壩去,川區和平原,從事灌溉農業,主要種植稻米和亞熱帶經濟作物。現在開始在作物栽培、選育、深加工技術、鄉鎮企業、亞熱帶資源開發等方面做出調整,改變著長期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意識和單一的產業結構。(2)畜牧型。分布在高原、草原和荒漠的藏、蒙古、哈薩克等民族,主要從事草原畜牧業和半農半牧的經濟活動。該類型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低,靠天游牧經營,處于自然和般自然經濟水平。現在的調整方向是突出收益、畜產品的加工,草地改良、飼料加工與貯藏等。(3)采集漁獵型。居住在原始森林和植被山區的鄂溫克、鄂倫春、瑤等民族屬于此類型,他們主要從事狩獵、采集、馴養、栽培野生動植物等較原始的生產活動。經濟調整方向是科學化種植、飼養、加工業、手工編制等方面。(4)商業型。回、維吾爾、東鄉等民族大多生活在干旱地區和沙漠綠洲及市鎮,他們既從事商業,也兼營種植、手工業、勞務輸出等,但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產品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因此,經濟調整方向是食品加工、飲食、輕紡、商業經營、企業管理、經濟作物栽培等方面和規模商貿體系。
從上述的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類型可以看出,經濟的轉型需要人才的培養,人才的培養則需要教育,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可以加快轉變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增長,利于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民族地區群眾的科技素質和觀念的現代化。科技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民族地區的現代化,而職業教育則是解決這一瓶頸的最有效途徑。
民族地區是傳統的“老、少、邊、窮”地區,其職業教育發展的水平對其夯實發展基礎,促進社會公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幫助貧困地區脫貧。通過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勞動力進行崗前培訓、崗位培訓以及在職繼續教育,綜合運用科技扶貧和教育扶貧等手段,增強少數民族地區的“自我造血”功能,從而達到少數民族貧困家庭脫貧的目的。
其次,民族職業教育是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各民族人民盼望縮小經濟差距、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發展民族職業教育有助于民族教育協調發展、人才資源合理配置以及民族群眾的科技素質和觀念的現代化。職業教育是促進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發展民族職業教育可以有效克服民族教育自身的低效性和單一性等弊端。
再次,大理發展民族職業教育,可以推動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時期盡快擺脫人口素質偏低的狀況,從而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的順利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加強民族職業教育可以為民族地區培養大批技術人才,提升現實生產力;有助于當地農民的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和人文素質的提高,提升其就業和創業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
1、教育的教育經費沒有穩定的保障
經費的短缺是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嚴峻的問題之一。政府難以擺脫自身“經濟人”的角色,存在著普通教育經費投入偏好,導致職業教學條件、教學設施等辦學基礎條件差。根據201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發布信息,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共經費支出普通高中為2742.01元,比上年增長8.64%;職業高中為3578.25元,比上年增長16.14%;普通高等學校為7899.07元,比上年下降4.74%。從數字上看,雖然政府在職業高中的投入有所增長,但是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2013年職業高中的生均經費應達到6937.29元。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還有學生的學費、贊助費、捐贈等渠道,而職業學校則基本上完全靠政府投入。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缺失,導致職業教育步履維艱。
2、 職業教育師資薄弱
師資水平決定一種教育的發展狀況,而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教師,學歷達標率較低,與其他地區想比較,民族地區職校教師學歷水平普遍較低,甚至達不到教師法的規定。職業教師需要“雙師型”教師,其中雙師型是指職業院校的教師同時具備教師資格和職業資格。”雙師型“教師是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經驗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對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少數民族地區招聘專任教師較難以該標準為重,致使學校一些特色和優勢專業由于缺乏合格的專業教師而名存實亡。教師嚴重流失也是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所面臨的一個問題。上文已經提到,民族地區大多在偏遠的山區,受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所限,民族地區職業學校工作條件艱苦,同時,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等也普遍低于其他地區的職業院校和其他類型的學校。所以許多中青年骨干教師會選擇到待遇更高,條件更好的經濟發達的地區學則就業。此外,少數民族地區職業院校的在崗繼續教育主要以縣、校兩級課程培訓為主,省、國際及培訓少之又少。大多縣、校兩級的培訓課程設置不當、內容空洞、類型結構單一,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
少數民族的職業教育多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諸如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落后,模式單一;課程結構的設置不合理;招生困難等。筆者只是從教育經費的角度和教師培養的角度淺析了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所遇到的問題及困難,針對這兩個問題,筆者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首先,針對于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短缺的問題,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教育,要想安伯政學生獲得高質量的世紀動手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高技能人才的社會需求,政府必須加大對少數民族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時積極引導行業、企業、個體等社會力量支持或參與職業教育的辦學,拓寬經費籌措渠道,以實現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資源共享。
其次,針對于師資問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民族地區職業院校師資建設的重中之重。幫助、協調學校聘用行業企業中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一線企業師傅、高技能人才等擔任兼職教師,同時建立“雙師型“職業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多形式開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院校師資結對援助。改善民族地區職業教師的待遇,避免人才流失,鼓勵在職教師提升學歷、學位,規定時間內取得學歷學位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選派優秀教師到國家告知培訓基地或國外一些大學進修和培訓,從而提高教師素質。
我國的職業教育的發展經過了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起步比較晚,基礎較為薄弱,只有在不斷的發現問題中解決問題,才能促進民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進步,從而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帶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發展。
[1]王玉玲.少數民族地區基本經濟結構問題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59.
[2]哈經雄,滕星.民族教學通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60.
[3]陳時見.民族地區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論析.[J].廣西民族研究,1995(4).
[4]田北超.發展民族職業教育增強扶貧工作活力-輪民族地區的職教扶貧工作模式[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
[5]王守華.應重視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0(5).
[6]牛敏.貴州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對策研究-以威寧縣職業技術高級中學為例[J].世紀橋,2009(7).
[7]李懷宇.我國民族職業教育發展出初論[J].職業技術教育,2003(10).
[8]常永才.民族職業教育的重大價值[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9]王愛華.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途徑[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
[10]周文昌,多文志.對少數民族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探討[J].前沿,2012(13).
[11]肖嘉,孫海清.對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職業教育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7).
[12]盤笑蓮.廣東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師資現狀及對策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12).
G750
A
2095-3089(2017)27-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