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丹丹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116)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問題探討
段丹丹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116)
小學的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縱觀現如今小學的思品課,仍存在缺乏專業性的教育、教學方法使用不當、教育教學與學生實際行為脫節等一系列嚴重問題,本文主要從這三個方面來闡述小學思想品德的教育現狀,并探究其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對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希望今后小學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引發學生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小學思想品德課 問題 原因 建議
1、缺乏專業性的教育
小學的思想品德教育之所以缺乏專業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教師招聘的需求上。大部分的教師崗位都是在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要的學科上,其他科目相對而言很少,思政更可謂是少之又少,在每一年的教師招聘中極個別地區會出現招聘一兩個思政教師,思政教師開設的崗位絕大部分是為中學準備的,幾乎很少出現過為小學招聘思政老師的。這從源頭上就切斷了專業性的來源。
其次,從小學思想品德課的課程設置上。小學的思想品德課按照教育部的規定,應為一周三節課,實則不然,一周能安排三節思想品德課的學校很少。思想品德課安排的時間段一般都是在上午最后一節課或者是下午,在這樣的一個時間段里,學生的精力不足,注意力渙散,久而久之,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不僅不能取得成效,反而會使學生認為這是一堂“放松課”,引起學生自身對這門課的不重視。并且針對學校的調課狀況,思想品德課也是首當其沖,這種具有流動性的課程設置也會影響學生對思想品德這門課產生一定的偏見。
再者,從任課的教師上。思想品德課教師大部分是由語文、數學、英語這些任課老師擔任,更多的小學是把這門課交給了每一個班級的班主任。班主任擔任思想品德課老師有一定的好處,至少班主任是與本班學生交流接觸最頻繁的老師,相對于其他教師而言,較為了解學生的特點。但是,現實的狀況是由于是班主任代課,思想品德課的流動性很大,并不是說學生在課堂上的空間流動性,這種流動性是指班主任對待思想品德課的隨意性,可以今天上也可以明天上,可以上思想品德課也可以占用思想品德課來上其他的課。這就出現了小學中的這樣一種現象:哪怕今天沒有思想品德這門課,學生也會在書包里放著這本書,并且是從周一到周五沒有一天落下,因為學生不知道老師今天會不會上這門課。
2、不能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書本內容為主,另外有些學校也會定期召開主題團日活動。從教師的教學方法上來看,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照本宣讀,學生僅僅是依靠書上的幾行字、幾幅畫來體會思想品德課。這種“灌輸式”教學方法的采取是不適合該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小學階段的孩子,富有天性,思維還未成熟,一味的灌輸,不僅會讓學生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而且也不會真正地達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另外,小學階段加入少先隊是小學生都要經歷的事情,這種活動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但是這個途徑反而越來越不受重視。現在,加入少先隊不再成為小學生引以為傲的事情,他們會認為是年齡到了,系上紅領巾就是少先隊員是理所當然的。在這種缺乏教育性的活動課中,由于過于形式化,會讓學生降低參加少先隊的積極性以及模糊對少先隊員這個光榮稱號的真正內涵。整個活動下來,學生只知道身上多了一條紅領巾,而不知道為什么紅領巾是紅色的?為什么是紅領巾是三角形的?往往是重要的教育內容都被忽略了。只顧形式的教學方法是不被提倡的,真正的少先隊活動是讓學生獲得對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從而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3、思想品德教育偏離學生實際行為
小學思想品德課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是對學生進行“赤裸裸”的說教,這種教育形式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所不能真正接受的。他們往往只會在思想上知道該怎么做,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的行為與思想有很大的反差。學生也許明白在乘車時要給更需要的人群讓座,但在真正的行為中,有幾名學生能真正做到思想與行為一致的。最生動的例子莫過于當學生碰到紅燈時,學校課堂上教給學生的道理是“停”,為什么還是有許多學生隨人流“行”呢?對小學生來說,這種情況就會在他們的腦海里出現一個疑問:為什么在學校里教的與社會上人的行為是不一致的?這種疑問使學生在思想與行為上出現了沖突。
1、思想品德課的地位低下
我國一直在強調思想道德建設,黨和政府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近年來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卻對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這個最基本的環節忽視了,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關注度太低,地位可想而知。學校十分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無論是高中、初中還是小學,這種現象早已讓人習以為常。思想品德課作為一門“不重要”的課程則被排在了其他課程的后面,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自然而然地不會引起重視,因此對于這門課的任課老師要求不高,對于學校中占用思想品德課或者調課的現象也是置之不理。其次,由于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尷尬地位,許多任課教師對思想品德課教學也不予重視。由于學校重視的只是學生的其它學科的成績,即片面追求語數英三科的教學質量,從而忽略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忽視了思想品德的培養要從小抓起,而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則是最基礎的一環。基礎若沒打好,就像空中樓閣,遲早會坍塌,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若沒有在孩子要有的階段進行適當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會不同程度地干擾著學生以后的學習以及生活,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2、教學方法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活動規律
教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選擇的教學方法,尤其面對的是小學生,要與小學生這個階段的發展水平、心理特點相符,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在教學中,許多教師忽視了學生發展的個別差異,不能根據小學生這個階段發展的特點因材施教,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就是教師普遍采用的是一般的講授法,然而面對學生心理的千差萬別,這種教學方法遠遠滿足不了小學生的需求。小學生天性對有意思的東西感興趣,充滿好奇,若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單一枯燥的方法,會使學生失去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降低掌握知識的積極性。在學習活動中,教師不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講授新知識的過程中,也不從學生的水平出發,不能指導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這樣則使學生失去意志力,缺乏學習信心。
3、教學內容缺少情感因素與生活的結合
每個階段的學生有每個階段的特點,應該把適當的因素融入到教學內容中,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因為小學生年齡、經歷、心理發展的限制,對教學內容的情感感受力不強,教師要想調動學生的真情實感就比較困難。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根據這一特點來發揮每個學生自身的情感因素,沒有按照知情意行的規律進行教學,使思想品德教學失去了趣味性和思想性,單調地刺激只能使思想品德課成為空頭說教。另外,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脫離了社會、家庭和學生的現實生活,也可能是學校的教學活動與社會、家庭、學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但說到底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與生活實際脫節、背離的原因。
1、切實提高認識,端正對思想品德課的態度
重視思想品德課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體現,提高對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認識,培養正確的態度無論是對于國家的思想道德建設還是小學生自身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認識,需要學校與教師從思想上要重視,學校與教師重視了,這便給了學生一個信號,思想品德課還是很重要的。這樣從上至下團結一致,才會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搞好搞活,加強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師也要注重與學生平等交流。
2、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并進行優化組合
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要考慮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學條件等因素。尤其是學生實際這一方面,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教學方法的選擇應有所不同。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能力水平也會各不相同,教學方法也要有所區別。在傳統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深化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一步步深入啟發誘導學生進行反思,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學方法的選擇,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3、讓學生體驗生活、實踐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小學生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思想品德教育產生懷疑。通常我們的教育教學給予學生的是一個簡單的結論即“應該怎么做”,而不是“你會怎么做”這就使學生在生活中不能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去體驗生活、實踐生活,知行統一才能發揮思想品德課的重要作用。
[1]張春玲.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漢字文化卷5),2016年.
[2]潘胤.小學思想品德課如何有效開展情感教學[J].現代閱讀,2012(21).
[3]羅艷林.淺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三貼近”原則[J].當代教育論壇,2011(3).
[4]顧亞利.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亞太教育,2015(10).
G621
A
2095-3089(2017)27-0067-02
段丹丹(1993-),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在讀研究生,單位:江蘇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