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平
(寶雞市渭濱區金陵小學 陜西 寶雞 721000)
提高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馮軍平
(寶雞市渭濱區金陵小學 陜西 寶雞 721000)
思想品德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必修的一門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品質培養的基礎課程。本文結合目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的低效、失效等問題,探究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小學思想品德 教學實踐 有效性 策略
所謂有效教學,簡單來講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在小學階段,思想品德教育是塑造學生思想,完善學生人格、豐富學生情感的主要學科,因此思想品德教學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夠思想道德品質的高低。但是從目前的小學德育教學效果來看,思想品德教學中低效、甚至失效的現象比比皆是,如學生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課堂學習中缺乏團結合作意識、價值觀的培養存在偏差。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既有學生自身素質的欠缺,也有教師教學方法的不當。小學生正處于思想情感塑造的萌芽階段,如何才能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中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呢?筆者接下來就對相關策略進行探究。
教學目標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為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以保證學生能夠在目標的指引下提高學習的方向性。在確定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用清晰、明確、簡潔的語言向學生傳遞目標,小學生由于年齡限制,其在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中經常陷入無目標、無重點的誤區,而這時教師就應該用小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對教材大綱中過于書面化的語言進行轉化,從而強化學生對目標的理解和落實。
2、重視目標的多重性,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僅要將教學目標放在知識學習上,還應該放在學生的情感、態度發展以及能力的提升上,用多重目標來優化課程教學過程。
3、重視目標的層次性,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個主要弊端就是“統一性”,而在新的教學環境下,小學教師在確定思想品德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制定差異化目標,及時表揚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次進步,讓學生在與自己的競賽中獲得勝利。
教學手段是落實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與途徑,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思想品德課程自身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常常采用說教的方式為學生講解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論,而學生在沉悶、單一的教學方法中昏昏欲睡,完全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針對這一現象,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師應該注重對教學方法的創新,讓學生在不同課堂形式中,產生參與、體驗的興趣。目前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情境創設法,即利用一定的教學情境,將思想品德教學原理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情境交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熏陶,例如在“感受誠信”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市場交易情境,并在“失信”與“誠信”的正反情境中,體會誠信對于個人發展以及社會運轉的意義。
2、案例教學法,即在教學中利用典型案例引發學生思考,并在問題探索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如在《現代通信真方便》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傳統通信環境以及現代通信環境的案例對比,讓學生體會現代通信發展創造的奇跡。
3、合作學習法,目前的小學生多處于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他們不僅享受著優越的物質條件,更享受著父輩、祖輩的溺愛,而這種溫室環境會對他們的合作意識產生一定的侵蝕,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利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以集體的形式共同參與學習,并通過小組競爭激發其合作的熱情,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任務的完成效率,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優化學生的知識學習內容,還應該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其為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在提高對學生學習方法指導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挖掘教材,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德育教學資源,因此,教師應該在預習、課堂講解以及課后鞏固階段,指導學生牢牢圍繞著教材展開學習,并以教材內容為核心進行適當的知識延伸;其次,要重視對學生提問方法的指導,教師一方面要通過營造開放、自由的課堂討論空間,激發學生的提問意愿,另一方面還應該結合問題對學生的提問能力進行引導,讓學生逐漸找到問題的啟發點,提高提問的技巧性。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小學思想品德教師,我們秉持“學無止境”的精神,勇于實踐,潛心研究,創新教學方法,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提高品德課堂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
[1]陳慧霞.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6,02:117.
[2]董妍.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率[J]. 中國校外教育,2014,02:79.
[3]曹宏偉. 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方式分析[J]. 西部素質教育,2015,10:111.
G621
A
2095-3089(2017)27-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