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陽
(湖南廣益實驗中學 湖南 長沙 410006)
增加體驗、突破難點
向 陽
(湖南廣益實驗中學 湖南 長沙 410006)
實踐體驗式教學是通過在課堂內外設計一系列學生能親身參與實踐體驗的學習環節,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直觀感受,從而促進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運用的教學方式。本文分析了《開花和結果》的教材地位和作用、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具體要求,設計了具有實踐體驗式教學特色的兩堂課,并對該設計思路的突出特點進行歸納和反思。
實踐體驗式教學 花的結構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開花和結果》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課程標準》對本章的要求包括——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萌發、生長、開花、結果與死亡等階段”的重要概念,學生能夠概述開花和結果的過程。開花與結果是被子植物一生中最重要的生理活動,“花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如果缺乏對實物的觀察體驗,學生難以理解花的立體結構,尤其是傳粉和受精之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中,各結構的發育關系。
因此,本文運用實踐體驗型教學模式,精選材料,認真組織,在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興趣小組同學前期參與箭葉秋葵、油菜花的種植,并觀察記錄其開花和結果的過程。通過參與種植體驗,興趣小組的同學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更深刻的認識,并且對于開花、傳粉、受精之后,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有了直觀印象。在種植觀察過程中,將圖片和視頻等資料收集整理,制作成實踐體驗報告,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對參與被子植物的一些細微的觀察和思考,用于新授課時的導入或分享匯報。
第一課時:觀察花的結構
按照正常的教學進度,實驗一般安排在12月中旬左右,這個時期由于氣候原因,一般很少有自然生長的鮮花開放。通過觀察浸制標本,又很難還原花朵的“真相”,難以達到教學的目的。有人以城市中學為背景,建議選擇在花店購買百合花作為實驗材料進行觀察,但是個人覺得百合花雖結構直觀清晰,但成本過高,可以當做實物范本展示,但是不適合用于全體學生的觀察材料。比較而言,花朵較大、穗狀花序的劍蘭花,成本則低得多。需要注意的是,劍蘭花不同于桃花,屬于同被花,萼片與花瓣形態相近,學生在自主觀察時,容易將綠色的苞片認作萼片,在學生匯報時,要適當提醒。
除了準備劍蘭,課前還布置學生自帶最喜歡的花,學生自帶的材料,既有助于學生對花形態多樣性的認識,通過觀察比較,也容易認同花功能的統一性,和有效的區分不同種類花的區別和作用及功效。
第二課時,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每個小組準備總狀花序的油菜花、辣椒、豌豆豆莢、花生、紅棗、黃瓜等容易準備,且成本較低的材料。這些材料果皮和種子很容易區分,并且花的結構中子房比較明顯,容易通過比較得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實物解剖,原本子房與胚珠、果實與種子的位置關系,理解起來就非常簡單,包括子房中的胚珠數量、“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等也由抽象變得具體了。
此外課外興趣小組課前觀察和記錄箭葉秋葵開花結果過程的圖片和視頻材料可以作為本課小結。通過興趣小組的匯報,其他同學剛好可以“親身經歷”果實與種子的形成過程及一些親身經歷的感受,讓同學們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實驗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開花和結果”是自然界中非常常見的內容,學生在課堂上收獲的理論知識,如果不能在生活中進行遷移運用,那就等于零,比如有的同學對桃花的結構了解的滾瓜爛熟了,但是拿一朵迎春花或者杜鵑花放在他面前,卻連花瓣、花萼、花蕊都分不清。在教學設計中,我特意安排學生課前自帶花朵和果實,為的就是從課堂的局限性,延伸到生活材料的無限性;特意安排學生課后觀察校園內開心農場的白菜花、茶花、月季花、校園旁邊小區內的決明等植物開花和結果的過程,為的也是學生學完理論知識之后的遷移運用。學無止境,教材內容和課程設置雖然有限制,但是學生的學習應該沒有限制,校園內、校園外、甚至整個自然界都應該被我們應用做生物課堂。
整個教學設計中課堂內外的體驗環節、實驗材料的精心挑選、完全自主的合作探究是突破難點的關鍵。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實施實踐體驗式教學也許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比如準備的時間不足,教師的精力有限,課時有限等等,但是,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實踐體驗的機會,盡可能的讓學生從實踐中收獲知識,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使我們作為生物老師應該一直堅持的。我這樣上《開花和結果》的實驗,期待大家也將實踐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其他的課堂。
G633.91
A
2095-3089(2017)27-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