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甘肅省臨夏中學 甘肅 臨夏 731100)
淺析高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索
王 婧
(甘肅省臨夏中學 甘肅 臨夏 731100)
高中物理教學改革的推廣促使其教學模式發生改變,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物理改革推廣的效果并不顯著,這主要是因為教學改革的形式化及低效化,從而讓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逐漸降低,文章針對當前教學改革的弊端提出優化的教學策略,以促進高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實現,提升教學質量。
高中物理 有效教學 策略 研究
高中物理知識屬于邏輯性相對較強的學科,學生在理解過程中顯現出一定的弊端,從而導致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難以實現,這需要引起教師的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優化教學的策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改善課堂教學的弊端,優化教學效果,文章簡要闡述了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謹以此為之后的教學給予參考。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占據教學的主體地位,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為主,這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升,對課堂教學有效性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而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改的最新目標積極優化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相對較好的學習環境,由此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從而讓學生能夠具有掌握知識及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案,在課堂提問時要考慮到低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他們進行啟發式教學,從而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能夠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習經驗累積獲得質的提升。
物理知識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及難點內容,為了最大限度改善教學的弊端,則需要將知識設置到相應的問題情境,同時鼓勵學生通過合作的形式解決學習問題,讓他們能夠獲取掌握知識的技能,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創設恰當問題情境,將兩者有效的融合到一起,具體來說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需要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同時具有發現能力,最終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教學,通過學生相互交流心得能夠獲得相應的結論。當學生獲得結論不夠全面時,讓學生在課后繼續思考探究,這樣能夠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強化學生動手及動腦能力,力求達到創新。例如:在自感現象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實驗情景的形式創設,從而引出教學內容,通過實驗的形式能夠讓學生更直觀的觀察到物理現象,這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借助創設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最近發展區”積極開發思維,最終促進學生心理追求,激活他們的思維,從而達到強化記憶的目的。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采取恰當有效的問題情境組織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現。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促使其在教育教學領域的作用性越來越凸顯,這在某種程度上為高中物理教學帶來極大的助力,補充教學內容,帶來全新的教學模式,這必然能夠改變物理教學的弊端。高中生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新鮮事物具有極強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性,積極引導學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學習興趣,只有提高學習興趣才能最大限度改善教學的弊端。高中物理教學引入多媒體教學能夠最大限度改善課堂教學死板的現狀,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進行天體運動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引入相應的教學內容,比如探索與發現中相關內容的介紹,牛頓定律教學時,適當播放牛頓相關的圖片介紹,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加,從而促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現。比如老師在講波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如果一個個寫波長及對應的波需要花費幾分鐘的時間,而利用多媒體立刻呈現出來,不僅節約了課上的時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學生可以更加清楚直觀的接受知識點。
現代化的教學手促使物理課堂教學形式發生轉變,并且能夠適當增加課堂容量,優化教學過程。所以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融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加,從根本上提升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總體來說,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現階段教學的重點方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中物理教學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策略,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掌握教學的有利時機,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文章簡要分析了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促使教學質量的提升與完善。
[1]許鎮.高中物理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3):146-147.
[2]張光遠.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法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1):143.
[3]李相允.高中物理課堂互動合作教學策略探析[J].學周刊,2014,(07):67.
[4]歐琳.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課堂的有效實施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6):147-148.
G633.7
A
2095-3089(2017)27-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