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萍
(錦州醫科大學 遼寧 錦州 121000)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王艷萍
(錦州醫科大學 遼寧 錦州 121000)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大約經歷三個階段。即,以對其核心理論譯介的誕生期、以其核心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結合的中國化的實踐期以及結合中國文學批評的現狀進行了創新發展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傳播與發展有其不同的重點,因此,本文結合具體的個案對其傳播與發展的歷程進行了分別的說明。以期實現對其發展歷程的回顧。
西方女性主義 文學批評 傳播發展 個案回顧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研究課題。對其相關問題的說明,既可以使讀者明確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基本理論與具體批評方法,又可以使讀者掌握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及其重要影響。或者更確切地說,可以使讀者更加明確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實踐與創作性革新。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首先是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國內的譯介;其次是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實踐;再次,西方女性主義文學在中國的創新性發展。下邊就結合具體的個案對上述三個問題進行詳細地說明,以期使讀者明確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在國內的傳播與發展。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譯介過程也就是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誕生的過程。因此,在這一個環節的探討中,主要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問題:即理論的譯介和實踐的探索。因為,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方法,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譯介過程是與其具體的批評實踐統一在一起的。
1、理論的譯介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傳入中國,迄今為止大約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對這三十多年傳播的歷史研究后,有研究者得出了這樣的結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我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萌生、發展階段。其學科意義在于借鑒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利器,將性別意識引入文藝學領域,對文學中的男性中心主義展開旗幟鮮明的批判,拓寬了傳統文學批評的疆域,提升了人們的兩性平等意識[1]。
從這段引文里可以明確以下幾方面的事實:首先,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傳入時間。即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其次,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學科意義。其借鑒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的核心理念,對文學中的男性中心主義展開批評。再次,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意義有兩點:第一點是拓展了傳統文學批評的疆域,豐富了批評方法體系;第二點是在具體的傳播與批評實踐中,提升了兩性平等的批評意識。
2、實踐的探索
實踐的探索表現在兩個層面上:在第一個層面上,所謂的實踐探索是指運用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核心理念批評傳統的文學作品;在第二個層面上,通過批評領域的拓展,探索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中國傳統文學批評方法的結合,從而為實現批評方法體系的拓展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為構建具有中國文學批評特點的方法論體系提供參考資料。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實踐性探索可以用“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熱的冷思考”來評價其誕生之初的實踐。例如,一九八一年朱虹《美國當前的“婦女文學”——(美國女作家作品選)》一文的發表就揭開了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傳播與實踐的序幕。再后來,貝蒂·佛里丹所著的《女性之迷》以及凱特·米勒特的《性權術》等的譯介都是女權思想的普及之作。特別是在文學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經典著作《自己的房間》等的譯介更是把理論的宣傳融入到了批評實踐的探索之中。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相關理念與實踐在國內普及之后,其傳播的歷程便進行到了第二個階段,即所謂的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任何一個文學批評理論都是針對特定批評對象而誕生的,對于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而言也不例外。因此,中國的文學批評在借鑒與參照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核心理念之后,它便會出現一個中國化的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它也會有兩個表現:一個是理論上的爭論,另一個是實踐中的探索。
1、爭論中的發展
正如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念是誕生在一個以男性主義文學批評為核心的文學世界里一樣,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傳播與發展也不能脫離與傳統男性文學批評理論的爭論。于是,在彼此的爭論中,女性主義與男性主義文學批評由雙方的各自分離逐漸走向了彼此的融合與統一。有研究者這樣總結這一階段的女性主義與男性主義的文學批評: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新世紀初年,是我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發展的第二階段,其特點是開始了對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反思,視角趨于多元化,具備了跨文明對話、跨性別對話的特點[1]。與此同時,也有研究者對這一階段里的女性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這樣評析:從女性意識覺醒的20世紀80年代,到走向成熟和繁盛的90年代,再到多元化的新世紀,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既推動了女性文學研究和批評理論的深入發展,也出現了理論與實踐脫節,觀念和價值意識混亂,對研究對象的文學性和審美性關注不夠等問題。中國女性文學批評應當立足于當下社會和文學發展的實際,將性別分析方法和批判鋒芒拓展到其他文學文化現象及問題上去,建立自己的文學審美規范[2]。
仔細研討上述兩段選文就可以明確這樣的基本事實:首先,“爭論”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實踐中必不可少的現象。在兩位研究者的結論中,他們都提到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傳播中的爭論。無論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本身的爭論,還是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爭論,總之,爭論都是其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事實與環節。其次,“爭論”的多維性。在第一位研究者那里,他提到了東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自身的爭論,也提到了跨性別的對話。前者是中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之間的爭論,后者是女性主義與男性主義文學批評之間的對話。在第二個研究者的結論中,他提到了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這是文學批評研究者之間,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對象研究實踐中的爭論;同時,他也提到了女性主義文學發展中的不足,即女性文學批評應當在立足于當下社會和文學發展的實際的基礎上,構建屬于自己的文學審美規范。
2、實踐性的探索
實踐性的探索是圍繞女性主義傳播中的爭論展開的,對其相關的爭論成果,有研究者進行了這樣的總結:如盛英的《中國新時期女作家論》、劉思謙的《‘如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的心路紀程》、陳順馨的《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劉慧英的《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王排的《睜著眼睛的夢—中國女性文學書寫召喚之景》等等[2]。
除了這些成果之外,還有許多持有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觀點的作家對傳統文學作品進行著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實踐性嘗試。例如,有研究者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為研究視角,對《為奴隸的母親》這篇小說作品進行嘗試性的解讀。還有研究者,運用相同的批評視角,解讀哈代的代表作《苔絲》中的苔絲形象。與此同時,還有一批文學創作者,結合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嘗試構建屬于中國的女性文學。特別是對于“女性文學”術語的解讀,更為嘗試構建中國女性文學的努力提供了理論支持。這些研究者與創作者,汲取了張愛玲、冰心等諸多作家的創作理念,結合自己對于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理解,嘗試著創作隸屬中國的女性文學。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念在中國的譯介為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念的中國化奠定了基礎,而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中國化又為其后來的創新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因此,探討其發展的歷程最終必將以其如何創新式的發展為最后的說明對象。
1、新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開始轉向“文化詩學”,即以“社會身份新疆界說”為基礎,把文化批評與文學審美相結合,將取代性別詩學成為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發展的新趨向[3]。在這個結論中,研究者認為文化詩學是當今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最新轉向。因此,它會以文學作品為個案,在堅持性別立場基礎上,探討有關性別政治的相關問題。并且在此前提下,研究者還會從美學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從審美教育的研究視角下,分析與說明性別政治在文學上的表現。
2、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自然生態理念結合后的一個新的文學批評方法,從另一個層面上講,它也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其發展歷程中借鑒與吸收其它文學理念而完善自己,從而實現文學批評方法論體系的必然結果。因此,作為一種整合生態文學批評與女性文學批評而備受關注的文學方法,它也勢必會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女性文學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無論是研究生態文學批評,還是探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發展,它都是所有研究者不可回避的焦點課題之一。
總之,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方法,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在國內的譯介開始到如今的發展歷程中,它大約經歷以上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本文從其誕生、中國化與創新式發展三個層面上對其發展歷程進行了客觀地回顧。
[1]林樹明.中國大陸對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回應[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21-28.
[2]魏天無,魏天真.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本土化歷程及其問題[J].外國文學研究,2011,(03):143-149.
[3]陳嬌華.近年來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發展的新趨向[J].蘭州學刊,2013,(09):59-64.
此文為遼寧省社科基金課題《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對中國女性文學創作的啟示》部分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L16BWW007。
G20
A
2095-3089(2017)27-0235-02
王艷萍,女,1972年出生,碩士,錦州醫科大學公共外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