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滿林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新實踐中,從時代潮流、世界性難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角度深入思考了中國和全球發展這個重大問題,逐漸形成了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基本輪廓和框架。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思想涵括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重要領域,從一定意義上講,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堅持了我們黨對時代主題這一重大判斷、繼承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傳播和弘揚了中國傳統的和諧觀,因此,它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習近平;命運共同體;時代主題;和諧觀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17)03-0009-04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著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治國理政這個重大課題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回答了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正是通過這一系列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基本思想和框架逐漸展現出來。需要指出的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中,命運共同體思想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備受人們關注,無論是國際社會,還是國內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展開了對這一思想理論的探討,并給予了高度評價,比如:班可夫這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就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的構想是英明而深刻的。當然,從思想理論的角度說,要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關鍵是理解這一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以及理論貢獻。
一
理論源自實踐,是對時代問題的理性思考。可以說,任何一種思想理論的產生都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其影響力取決于該思想理論對時代問題的回應程度和發展趨勢的把握程度。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就是對當今時代問題和發展大勢的科學回答,是對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準確的把握。
首先,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是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和形成的時代依據。自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了時代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了我們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時代主題做出的重大判斷,并根據這一重大判斷做出了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際形勢仍舊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在不斷調整,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以及社會信息化日益成為當今世界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與潮流。在政治領域,隨著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重大事件的發生,美蘇對峙和爭霸模式徹底瓦解,世界由對抗走向了對話。與此同時,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起又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多極化成為了國際政治格局發展的新方向。在經濟領域,隨著資本在全球的擴展、世界市場的形成與完善,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得以優化配置與使用,世界各國逐漸擺脫了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差異和制約而融為一個有機體,在這一有機體中,大家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彼此經濟利益的互依關系逐日增強。在社會領域,隨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迅猛發展,人們彼此之間距離在縮短,時空因素不再制約人類的交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相隔萬里的人們不再‘老死不相往來。”[1]因而,從總體上來說,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依存關系日益明顯,利益訴求逐漸聚焦,一句話,“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2]329。
其次,人類面臨的世界性難題是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和形成的問題導向。如果說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下,人類面臨的世界性難題比較單一,那么今天所面臨的問題就復雜而多變。縱觀當今人類面臨的種種難題,不但戰爭、貧窮、金融危機等傳統問題依舊困擾著當今人類,而且全球氣候、環境治理、網絡安全等新出現的問題又加劇了人類發展征途上的困難。可以說,在當今世界,歷史遺留的難題與新時代的難題相互交織、相互疊加,并對人類的生存形成了更為嚴峻的挑戰,正是這樣復雜多變的世界性難題使人類命運變得多舛。然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僅靠某一個國家或某些國家,它們需要全球所有的國家進行共同治理。顯然,這種治理要求各國不能局限于民族國家的狹隘利益,相反,必須以全球戰略視野和人類擔當作為基本原則,唯有這樣才能應對全球化進程中的各種困難和風險,才能推動人類發展朝向美好的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0月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所說:“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世界各國需要以負責任的精神同舟共濟、協調行動。”[3]正是基于人類發展的如此處境,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人類整體利益的高度,撇開大國小國之別、地域距離遠近之分、國家間發展程度之差,來倡導建立安危與共、利益交融的命運共同體。
最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和形成的現實基礎。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確定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規劃了美好的未來。然而,我們必須看到,目標和夢想的實現必須有持續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安定團結的國內環境,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兩個大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看法,“國內大局就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國際大局就是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爭取良好外部環境,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2]299換句話說,國內國際大局決定了中國必須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是對中國而言,還是對世界來說,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意味著,我們不但會將中國的發展繁榮同世界各國的發展繁榮關聯起來,而且一定會同人類的進步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說,這就意味著要把中國國家利益與人類的福祉、中國人民的利益與世界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就意味著要把中華民族的未來與世界各國的未來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華民族利益和人類整體利益出發,向全世界發出了共同構建各國人民共有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這一倡議既有民族情結,又有人類情懷,不言而喻,命運共同體思想也就成為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一大亮點,也是一大理論貢獻。
二
對于“命運共同體”這一表述,習近平總書記可謂是情有獨鐘,在2015年12月16日浙江烏鎮開幕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他就笑稱自己對這個詞非常喜歡。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之后,許多媒介和學者都進行了研究和闡釋,這些研究和闡釋對我們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有著很多啟發。然而,從學理層面看,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內涵豐富。從關涉的領域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涵蓋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領域,有深刻的內涵。具體來說:
在政治領域,構建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樹立和堅持相互尊重的平等觀。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世界各國雖然有著體量大小、國力強弱以及發展先后等方面的差異,但在國際社會中每個國家都是平等的成員,擁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在2015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針對當今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并明確強調,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應該堅持“世界的前途命運必須由各國共同掌握”,“世界各國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壓小、以強凌弱、以富欺貧”[4]。
在經濟領域,構建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樹立和堅持合作共贏的利益觀。早在2013年9月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一階段會議上,就如何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增長這個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增長聯動”的呼吁。在他看來,一方面,世界經濟要走出發展低谷,就必須實現各國經濟共同增長,沒有各國的共同增長就不可能有世界經濟的復蘇,更談不上強勁增長;另一方面,世界各國不能“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要懂得在尋求和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人他國利益。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呼吁:“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2]336。應該指出的是,合作共贏的利益觀習近平總書記后來在不同的場合又作了強調和闡釋,比如:2014年7月在巴西國會發表《弘揚傳統友好共譜合作新篇》的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不但強調了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重要性,而且倡導人類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要“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5]
在文化領域,構建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樹立和堅持兼容并蓄的文明觀。習近平總書記對人類文明有著獨到的理解,在他看來,雖然當今人類在自然基礎(種族和膚色)、思想傳統(宗教和語言)以及社會制度上還存在許多差異,但文明之間的交流以及由此帶來的相互影響勢不可擋,文明可以互通互鑒。因此,文明交流互鑒既構成了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又形成了文明多姿多彩的局面。正是通過這樣的交流與互鑒,在文明(或者說文化)中“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261。人類文明雖然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不存在優劣貴賤之分,文明之間交流不是采取“你死我活”的斗爭方式,而是采取平等對話的模式。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通過平等交流、平等對話,文明可以在比較中實現取長補短,達到共同發展與提升,進一步說,文明交流互鑒還可以“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6]。
在安全領域,構建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樹立和堅持唇齒相依的安全觀。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安全對每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當今世界,由于歷史與現實因素,安全還存在一定的狹隘性,一些國家安全得到了保障,但另一些國家安全卻毫無著落,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當然不能損人利己,“更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2]354,這是因為全球化使得人類安危與共、命運相系,國家之間的依存程度空前加深,更何況當今人類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因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6],所有這一切迫切要求人類必須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對于這一點,在2016年4月華盛頓核安全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前提下,所有國家都要參與到核安全事務中來,以開放包容的精神,努力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7]
三
命運共同體思想源于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新實踐,它既是基于國內發展大局,又著眼當今國際潮流;既關注中國國家利益、中華民族的未來,又關注世界各國利益、人類共同的福祉,有著深深的民族情結和人類情懷。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看,命運共同體思想都是對我們黨傳統外交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它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和堅持了我們黨對當今時代主題所做的重大判斷。時代主題是任何政黨執政、治國必須關注的問題,它“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對世界形勢的發展具有全局性影響和戰略性意義的問題”[8]196。從理論上來說,時代主題不但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內政方針,而且可以決定其外交策略,因此,對時代主題做出何種判斷事關重大。命運共同體思想堅持我們黨自改革開放以來對時代主題的判斷,堅持認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了時代潮流”[2]272,并仍然把當今時代主題判定為和平與發展。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說,和平、發展、合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和依據;另一方面,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當今時代主題判斷的堅持,因為命運共同體只能建立在和平與發展的環境中。面對世界的未來,人類已經不再可能回到離群索居的狀態,馬克思早就指出了大工業讓人類走向世界歷史的必然,既是必然的,那么,人類唯有將自己的命運和前途緊密捆綁在一起,才能應對未來發展的某些不確定因素,甚至某些危機,共建命運共同體是不二選擇。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堅持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自20世紀50年代由中國政府提出后,逐漸成為指導國家間關系的基本準則,這一準則非常注重平等、尊重、互利與和平的理念,其實質就是要國家間保持寬容互惠、平等尊重,從而打破了國家間因社會制度、發展階段而出現的隔閡。命運共同體思想則繼承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思想精髓,不僅要求國家間做到平等互惠,還意味著國家間要協調行動、同舟共濟,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擴大同世界各國利益的交匯點”[9]。由此觀之,命運共同體思想既是對冷戰思維、零和博弈思想的摒棄,又為全球未來發展提出了指導性原則,它要求“世界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2]274,各國人民都應當以促進人類共同繁榮與進步為己任。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和平共處思想的深化。正因為如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但被載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而且被載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中國智慧被世界廣泛贊揚和認同。
最后,總書記命運共同體思想傳播和弘揚了中國傳統的和諧觀。中華民族是追求和平、熱愛和平的民族。“和為貴”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之一,也是中華民族一直秉承的行為準則。在經歷近代以來的動蕩歲月和磨難之后,中國人民倍感和平的美好和來之不易,因而“怕動蕩、求穩定、盼太平”成為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呼吁和期盼。由此可見,命運共同體思想不但表達中華民族、中國人民愛和平的追求,而且把這一“和”的理念傳遞給了全世界。可以說,它除了意味著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不變之外,還表明了無論是在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上還是在處理周邊關系上,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始終堅持“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通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我們既可以將世界發展機遇實現共建共享、互惠互化,又可以實現共同化解危機、分擔責任,從而實現各國之間的互利共贏,實現全人類安危與共、命運攸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2-17(2).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習近平.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5-10-23(2).
[4]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29(2).
[5]習近平.弘揚傳統友好共譜合作新篇[N].人民日報,2014-07-18(3).
[6]習近平.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5-03-29(2).
[7]習近平.加強國家核安全體系推進全球核安全治理——在華盛頓核安全峰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03(2).
[8]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要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6.
[9]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