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卓瑪
【摘 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要求是中學課教學的最高要求。新教材本身情感容量的提升必然對教師理解、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感容量提出新的要求。但是,受當前應試教育的驅使,我國思想教學的功能和價值只是應付升學考試的需要,由此導致了我們學科教學關注的只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試能力的高低,很少注意到通過教師的學科教學是否樹立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否具備高深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關鍵詞】中職德育 課堂 功能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057-01
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往往被忽視,成為教學的盲區,人文性缺失已成為部分中學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現象。
另外,在教材內容和講授形式上,部分課堂注重追求教學環節的完整,課堂氣氛的活躍,課件的效果等 ,卻忽視了對教學內容本身的挖掘,對課程資源尤其是課堂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缺乏及時有效的開發,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還有部分課堂學生參與度低,教師包干多,課堂上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主體作用根本沒有得到體現,學生能力培養和德育提升也就無從談起。針對以上實際,筆者認為要發揮好思想課德育功能的主陣地作用,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一、改進教育方法,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滲透德育教育
新課標明確要求:“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認同、確信正確價值標準的能力。”因此,在中職階段的思想課教學中,應當較多地采用討論課、辯論課、演講課等形式,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觀點。這些課型深受學生的歡迎并樂于參與。經過學生的自我體驗,道德理論變成了他們的一種需要,從而使之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生們在辯論中慷慨激昂的陳詞,風趣幽默的言談,不時掀起一陣陣高潮。在這樣的辯論課中,學生們學會了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強化了課的德育功能:課教學辯論不僅是言語和智慧的碰撞,更重要的是道德修養、人格魅力的較量。
二、課程教學與德育目標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新課標指出:“中職思想課與初中思想品德課和高校理論課相互銜接,與時事政策教育相互補充,與中職相關科目的教學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務。”因此,在中職課教學實踐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制定相應的德育教育目標。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就需要深刻把握課程教學的本質——德育教育。
首先,任課教師要做到對教材內容了如指掌,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內容,進而制定切合實際的德育教學目標,并將這一德育目標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將其突現出來。根據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結構與模式”理論:教師要想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必須通過提問的方式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興趣,并指導他們進行有目的的觀察活動。所以,為了實現德育教學目標,任課教師可以采用目標教學法,在進行正式上課前把德育目標明確地提出來,目的是引起學生的關注,按照德育目標實施教學活動,并進行教學任務完成情況的檢查工作。
三、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內容,理論聯系實際
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中職教材的編排更加具有趣味性、思想性和故事性,這樣就比較有利于德育教學的實施,從而使其更具教育性和時代性。所以,中職教師在進行備課時,要注意落實德育教育的內容,一方面,要對教材和大綱進行深入研究,挖掘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德育的契合點;另一方面,要拓寬思路,創造條件讓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社區,走進自然,讓學生在參與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而在新課標中也明確指出:“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因此,我們在進行思想課教學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信息的網絡化,使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徑較多、較廣,利用思想課程資源,開展研究性課題探究。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找到了生活與理論知識的結合點、感悟點,把它內化到了觀念中,外化到了行動中。這樣的探究性學習不僅提升了學生自身學習生活的經驗、能力、情感體驗和價值目標追求,還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增強了團結、協作的合作意識,以及關注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人文精神與責任意識,使教學的德育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發揮。
四、合理拓展教材內容,針對性進行德育教育
在新課標中指出:“……本課程要緊密聯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充實和調整教學內容,體現當今世界和我國發展的時代特征……”因此,在課堂中,要了解社會的現狀,構建、拓展課程,豐富課堂內容。在課程拓展中,要重視和開發這種契機,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又自然地滲透了德育功能,收到一箭雙雕的實效。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概括總結:“的確,家庭需要親情的支撐,親情渴望更多的團圓,親情和團圓是春節亙古不變的主題,也是永恒不變的幸福和家庭美德的體現。在十七大報告里四德建設就把家庭美德放在其中一位, 同時突出強調了要倡導人們履行法定的義務, 履行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只有把家庭建設好 ,才能有家的和諧,社會的和諧,社會的穩定。”
通過這樣的教學,課堂氣氛和諧,學生思維活躍,學生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以民族節日的教學內容為依托,合理地擴展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討論中領悟了深刻的道理,從而發揮了德育功能。
總之,德育內容具有廣泛性,從一定程度說,它存在于教材的每篇章節之中。作為思想課的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既要繼承傳統,更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通過使其進行有機結合,在使學生掌握知識、方法的同時,培養他們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