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春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196-01
學校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德育把一定社會的思想意識、政治觀點、道德規范,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轉化成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意識、政治觀點和品德,作用于社會。學校德育是學校工作的主旋律,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靈魂。
面對新時期社會的飛速發展,現在的德育工作,可以說是困難與機會同在,機遇和挑戰并存。如何做好新時期德育工作呢?我作如下探討:
一、細心抓好學校德育常規建設
1、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努力建設好一支堅強有力的班主任隊伍和全員抓德育的思想工作隊伍,堅持做到教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學校應該認真制定詳實、具體、可操做性強的學校德育工作計劃。通過推行班主任培訓學習制度,每周一次班主任例會,開展班主任經驗交流會等形式來提高班主任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
2、嚴格考核班級工作制度,包括對學生的儀表、衛生、“兩操”紀律等的檢查。組織對各班的班容班貌進行檢查評比,并將評比結果納入班級工作評估中。堅持每日一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及時公布,每周一小結,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存在問題的,給予批評改進。
3、學生養成教育緊抓不放。學生的良好的習慣不是一、兩天能養成的,而是需要長期不懈的緊抓不放,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及學生情況,作出相應的要求,如:要求學生說普通話、見到老師或陌生人主動問候,不隨地倒垃圾并能將身邊的垃圾撿起等等。
二、精心抓好學校德育陣地建設
1、利用課堂學科進行教育。
《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課本是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編寫的適合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門教材,內容淺易,通俗易懂。我們充分利用這門教材內容,結合身邊實例,生動形象、直觀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時結合語文、數學等其他學科,利用各種圖畫文字,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革命領袖愛集體的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學習社會公德,教會他們棄污取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小樹立遠大理想,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2、利用少先隊對學生進行教育。
少先隊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充分利用少先隊組織為載體,是我們開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充分發揮其組織作用,運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過隊員當家作主的集體生活和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進行教育,例如:充分用好紅領巾廣播站的宣傳陣地作用,每天廣播豐富的節目來充實學生的文化生活,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受到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利用每年的“六一”和“十一”,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建立文明校園”活動,培養學生講文明、講衛生,有禮貌的行為習慣;開展“手拉手”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班集體、團結友愛,互相謙讓的優良品質;開展“我幫媽媽干一份活”的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孝敬父母、珍惜勞動果實的優良品質;開展“比學習,不比吃穿”的活動教育學生勤儉節約,努力學習的好習慣;利用各種節慶日開展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如:每逢節日來臨之前安排各班出一期主題鮮明的板報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另外在國慶節期間開展“唱響紅歌”歌詠比賽,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家鄉的教育;在教師節開展“我為教師獻一份禮”活動,培養學生努力學習,尊敬師長的教育。
3、開展“五愛,五講教育”的主題隊會,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
利用班隊會組織學生學習《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范》、《學校規章制度》以及各種法律法規,強化學生道德規范和提高學生法規意識。成立紀衛檢查小組,開展文明班集體、衛生流動紅旗的評比活動,促進學生的基本文明行為習慣和養成教育。利用紅領巾廣播站,黑板報,國旗下講話,晨會等形式表揚和倡導“好人好事”和良好的道德規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充分發揮班級主題班會的教育功能。
主題班會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主題班會來澄清是非、提高認識、開展禮儀教育,對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及學生的健康成長,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5、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是從家中帶來的。為了更好的教育學生,教師應該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進行溝通,掌握和了解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情況,幫助家長端正教育思想,改進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并倡導家長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和言行舉止要成為子女的楷模,主動向家長宣傳教育子女的方法、典型,促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調一致,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熱心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
德育是枯燥的,口頭說教一百遍,不如學生動手做一做,也只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才能把我們的德育目標內化為學生的內在意識。為此,學校還開展了“感恩黨、跟黨走”演講比賽,“光輝的旗幟”征文比賽等活動。只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認為別人對他(她)關心是理所當然的,以自己為中心,因此,當別人需要他們獻出愛心的時候,以各種理由推脫。鑒于這種情況,學校巧抓機遇,充分利用“節日慶典、晨會、校班(隊)會、國旗下講話、宣傳欄、黑板報、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時機的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知自覺的轉化為道德行為。例如:在“母親節”到來之際,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了“感恩教育”。 要求每位學生為父母做一件事,事無大小,只要做了就行,有的學生為父母制作了一張生日賀卡,有的學生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學生為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表達出了他們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學們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思想認識,凈化自己的心靈。
四、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作用。
校園環境建設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同時又是學校日常德育的載體。優美的環境氛圍,高雅的校園文化,給人以奮進向上的力量,學校應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創設一個時時愛教育,處處受感染的德育環境。學校應健全教育陣地,如:宣傳欄、黑板報、廣播站、閱覽室、少先隊活動室等。讓每一堵墻壁成為無聲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良好行為習慣教育。學校長期堅持不懈地開展升旗儀式和系列化的國旗下的講演。這些活動都充分體現了學生參與的全體性、教育目的的素質性、教育形式的多樣性,使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
俗話說:做人難,育人更難。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獲一種行為;你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獲一種習慣;你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品德。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