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山
【摘 要】小學階段是人一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孩子的許多道德情操,以及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和原則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小學的德育一般都是采用滲透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學校語文、數(shù)學及其他教育教學活動當中,使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良好的習慣和思想道德品質(zhì)。
【關鍵詞】小學思品 教學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203-01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需要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素質(zhì)教育是確保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要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來進行。本文主要闡述了小學生思想品德教學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如何加強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課堂教育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xiàn)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經(jīng)過這幾年教學的不斷實踐,我探索出以下幾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這是在傳統(tǒng)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品德與社會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發(fā)情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更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
激發(fā)興趣,這給教師提出了要求,即教師在上品德與社會課時,要改進過去墨守成規(guī)"死教書,硬灌輸","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要想方設法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經(jīng)常采取"討論法""對話法""讓學生說"等教學方式。如我在教學《和同學友好相處》一課中,首先讓學生說說,你同學不小心把你心愛的東西損壞了,你的第一反應是怎樣?一部分同學說:"只要他道歉,沒關系"。一部分同學說:"很生氣、不理他"還有一部分同學說:"要他照價賠償"。我笑著問:"同學們,你們都按自己的心愿處理了這件事,開心嗎?"同學們有的說開心,有的說不開心。有一個同學則說:"前幾天同桌把我的文具盒弄壞了,他向我道了歉,我說沒關系,回家我讓爸爸修好了,他沒有責怪我,還夸我是好孩子"。針對上述發(fā)言,我高興地說,在我們的生活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這樣的事,大家想想,剛才的發(fā)言中,誰的想法最值得大家學習?發(fā)言的同學爭先恐后,結果我與同學們達成共識:心胸開朗,不斤斤計較,樂于交往,和同學友好相處能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并相互促進學習。
三、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創(chuàng)新氛圍
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所見所聞少,接觸社會與自然也少,在這個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的開展就顯得特別重要。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主要是幫助小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和自然,從而養(yǎng)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必須建立一種和諧的合作關系,唯有此,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的思維、求知欲、創(chuàng)造欲才能被激活。學生只有心情舒暢,敢想、敢說、敢問,樂于發(fā)表意見,才有可能大膽創(chuàng)新。因而,課堂中我們要善于營造寬松的教學心理氛圍,尊重學生,熱愛學生,讓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充滿溫情;要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進行角色置換,與學生盡量保持情感體驗上的一致;要多用表揚,慎用批評,學生答對了及時給予肯定,答錯了不動怒、斥責,給學生一個安全的課堂心理保障,讓學生在寬松的思維環(huán)境下體驗各種新的情感,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chǎn)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chǎn)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 “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tǒng)一才能發(fā)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作用。
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自己沒有良好的品德是不會育人的。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只有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法,才能讓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小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師生之間的行為方式和人格特質(zhì)往往會對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較大影響。因此,在思品課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快樂的環(huán)境中學習和生活,這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對小學生情感的一種積極的陶冶。
參考文獻:
[1]于金利;;走近品德與社會課[J];時事(時事報告初中生版);2010年06期
[2]劉新杰;;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更精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