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強
【摘 要】高考體育訓練的目的旨在為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的體育人才,能夠順利考入高等體育院校是每個體育考生的愿望。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對高中體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從身體素質,技術、戰術素質,心理及思想品德素質出發,幫助他們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以后從事專業的體育訓練鋪好路。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在帶高考體考生訓練過程中的幾點想法。
【關鍵字】高考 體考生 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220-02
體育訓練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從客觀的角度出發,體育競技能力的提升和發展需要長時間有計劃的訓練才能實現,但對于高考體考生而言,由于訓練時間短,文化課程學習壓力大的客觀原因,倘若用單一的方法缺乏針對性的訓練,則很難達到目的,所以,合理地訓練計劃尤為重要。廣大教師要從測試項目的特點出發,依據“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的原則,幫助學生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轉化。
一、從體考生實際出發,科學選材
在現行的高考體制下,體育考試主要以文化考試和體育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文化學習方面主要是由全國統一和組織考試時間、命題等,體育考試是由各個省份組織和主持考試。體考生的生源一般由以下幾方面組成:①有體育特長,對體育有濃厚的興趣,但文化基礎知識薄弱;②體育成績和文化成績都較薄弱,嘗試參加體育高考,想把體育專業當作進入大學的捷徑;③文化成績和身體素質均較好,對體育有濃厚的興趣。
體考生選材旨在文化成績和身體素質兼優的苗子,以利于更好的從事高考體育的訓練。因此,選材是提高高考訓練水平的因素之一。教練員需潛心研究考生選材的方法和途徑,并且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結合體育高考實際情況善于去發現高考苗子,掌握體育專業考生選材的技巧以及科學機能測量方法,才能選擇合適的高考專業生[1]。從當前我省對高考的相關標準和要求出發,教練員在選擇參加體育高考生訓練時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考量:①具備較強的文化基礎(班級成績中上),身體運動天賦較好,身體運動素質較好,良好的運動身體素質包括心理機能、心理承受力、心理素質以及艱苦耐勞的品質。②思想態度端正、積極向上,并且意志堅定,有明確的高考目標的學生參與。
二、科學的訓練計劃
從體考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指定系統的、有計劃的、有目的的科學訓練計劃是提高運動成績的先決條件??紤]到每年的4、5月份進行體育科目的考試,過早的訓練勢必會影響到考生文化科目的學習,所以在高一高二階段適宜捎帶訓練,從高三階段開始,教練員必須從考生的基礎條件及訓練時間長短等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再根據實際訓練情況對計劃酌情進行修改,使計劃更加契合實際。
從高三年級的8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共計9個月的訓練時間,將這9個月時間宏觀分為三個階,階段一: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側重點放在力量、速度、協調、靈敏等方面的能力;階段二:進入冬季,側重點放在學生耐力及意志品質方面的培養;階段三:針對學生的不足加強專項訓練并適當安排相關模擬考試,讓學生逐步適應比賽環境和氣氛。
在宏觀計劃中的每個階段,教練員都要突出具體的訓練計劃,制定出每周乃至每天的訓練內容和時間安排。從學生的整體素質能力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到個人的差異化訓練計劃,讓每位學生明確自己的目標,訓練量和強度,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性,從而大幅度提升訓練效率和訓練效果。
三、合理地飲食及體能恢復
高考體育訓練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體育訓練,提高體育運動水平,包括專項技術水平和體育運動能力,然時間往往是在較短的時間完成,但是短時間內提高競技水平的任務相對比較重。所以,此階段的科學飲食,如何加強運動量所應攝入的營養就尤為重要了,訓練的過程中往往是通過“超負荷”引起的“超補償”而使肌肉增粗,達到超負荷必須有足夠的能量來源,達到“超補償”又必須有豐富的修復材料[2]。能量來源主要為碳水化合物,修復材料為蛋白質。它們雖然產能相同。例如脂肪供能,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供能等等。除了科學的攝入營養之外,還應該合理的進行恢復訓練,注意專業考生的學習和生活,訓練之后的休息調整,將有助于疲勞和恢復貫穿訓練的始終,是決定訓練成效的兩個重要因素。訓練的目的就是通過合理的安排去設法打破原有適應性的平衡狀態,以達到一個新的負荷水平[3]。疲勞是訓練必然產生的結果,如果沒有疲勞也就無所謂訓練。如果在訓練或比賽后缺乏適當的身體恢復,很容易造成疲勞過度和訓練過度,使考生訓練效果下降,甚至引起傷病。所以必須合理的安排專業考生的訓練和身體調節,才能真正到達綜合提高考生的全面素質。
四、心理素質的訓練不容忽視
作為運動場上的靈魂,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保證學生在考場上良好發揮的前提。體考生由于缺乏相關的比賽經驗,自信心不足,一般心理素質方面存在不足。對此,訓練員首先要多與學生談心,幫助其提高自信心,培養肯吃苦、不服輸的精神,增強求勝的欲望;其次,多安排學生參加一些比賽,增加相關經驗;最后,讓其他學生觀看訓練課,幫助學生消除緊張心理,增強學生的臨場興奮性。
參考文獻:
[1]王錫敏. 淺談如何訓練指導體育高考生[J]. 田徑, 2013(2):41-42.
[2]葉建平. 追求夢想 超越自我——淺談如何帶好體育高考生[J]. 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 2013(8):45-45.
[3]蔣金. 淺談如何抓好高三體育考生的訓練工作[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0(30):5-5.